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消失的农家猪

张慧鹏 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2021-01-26
编者按  对于国人来说,“猪”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来源。曾几何时,曾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健康美味的土猪肉为几代农家人提供了优质的蛋白与油脂,而“杀年猪”更是充实了多少人美好的童年回忆。然而今天的农村却难以看到农家小猪的身影了,因为农村的土猪已经消失了。  今天的这篇文章,以点及面,从农户养猪传统的消失讲起,通过细致的原因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畜养消失的背后,是农村社会模式、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养猪产业从散户自由竞争走向资本垄断,也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性驱使下,工业化养殖场通过饲料、激素提供的肉制品却是违背生物规律、危害人们健康的。  不过作者也意识到,退回到一家一户养鹅养猪的小农年代并不可取。适度的规模化养殖自然有其自身优势,但是只有规避掉资本、市场的逐利漩涡的规模养殖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怀念家乡的土猪肉
  我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肉食动物,一日三餐,无肉不欢,但也忍受不了几天不知肉味的生活。小时候家里很穷,一个月能吃顿肉就已经很不错了,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杀了猪,连续几天顿顿纯吃肉,才能把一年的馋解掉。因此,过年杀猪吃肉的印象特别特别深刻,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回味起来依然满满的幸福感。学生时代,因为家境不好,也不敢乱花钱,平时节衣缩食,自然不能敞开吃肉。直到硕士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才可以天天吃到肉了,顿时觉得终于熬出头了,物质生活极大改善。

  然而,不久问题又来了,天天吃肉,却并不觉得肉有多香了。菜市场各式各样的肉,看起来很诱人的样子,但买回家炒着吃硬邦邦的,炖着吃又像柴火一样,总之不够香。开始以为是自己烹饪技术的问题,再就是自己的心理问题,毕竟物以稀为贵嘛,欲望满足了就感觉不到幸福了。后来了解到,猪本身也有问题,这些养殖场用工业化方式生产出来的饲料猪,肉质肯定不能和农民家里的土猪比。再后来超市里开始出现各种品牌的土猪,壹号土猪、安康走地猪等等,价格超出普通猪肉近一倍,这些猪肉是面向高端顾客的,而我这样的老百姓显然不在其中。一年中偶尔有那么一两次,吃到正宗的农家土猪肉,那真叫一个香。可惜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如今过年回家,也再吃不到土猪肉了,因为老家的农民已经都不养猪了。而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十几年前,正是我苦口婆心地劝父母不要再养猪的。当时正在读高中的我,学了一些市场经济ABC,自我感觉良好,以为比父母更会算经济账,告诉父母自己养猪如何如何不划算。而母亲的那些辩解,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太过迂腐了,感叹农民的观念太落后了。时至今日,我意识到当时的我是多么地盲目自大,目光短浅。

  在农村,猪的消失,不仅意味着儿时杀年猪的美好经历一去不复返,也标志着农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而这些转变影响深远。因此,这篇短文并不是茶余饭后的感慨,而是正儿八经地在“论”农村的猪和猪的消失。
农民与猪
  我的老家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土地稀缺,每家的宅基地都非常局促。即便如此,在十五二十年前,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一个猪圈,每年至少养一头猪。猪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意义重大。
首先,养猪提供了一家人的肉和油脂,而这并不需要金钱上的投入。
  全国各地都有制作腊肉的传统,华北平原也不例外,只不过和四川不同,我老家的腊肉不是风干熏制的,而是把猪肉煮了半熟之后,切成半尺见方的方块,抹上粗盐,放在缸里,有时候再封上猪油。这样的腊肉,可以保存半年之久,从春节一直吃到麦收的时候,节省的家庭甚至可以吃一整年。猪油,加上少量的豆油,可以满足农民家庭一年的消费,所以,小时候,家里从未花钱买过食用油。肉和油这两项,提高了农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却不用为此支付货币,也就不构成经济负担。

  当然,猪也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但在父母看来,粮食是自家产的,不算账,也就是说,他们是尽可能远离市场,尽可能自给自足,父母朴素地认为,凡是花钱买的,一定会被赚钱,一定不划算。这种逻辑不符合现代经济学专业分工提高效率的理论,但仔细想想,对农民维持家庭生计来说,也确实是那么个理儿。家里养头猪,剩菜剩饭都可以喂猪,不会产生浪费。

  我家养的猪,不但供自己吃,还要分给在城里居住的大姨、二姨、舅舅。世纪之交的时候,大姨下岗,家里生活困难,我家的猪肉就成为父母能够提供的最大的物质支持,让他们一家能过个年。
其次,养猪是农民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
  小时候,我家每年都会养一头猪,但过年杀了猪,并不能全部留着自己吃,一半要卖掉,四分之一送亲戚,剩下的四分之一才是自己的。靠着卖主的钱,家里可以置办一些年货,给孩子们买件新衣服。如果不卖那半头猪,这个年就会过得比较难。
第三,养猪提供了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有机肥料
  今天,有机农业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大上的新生事物,但就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前,中国的农业基本上还都是有机农业。传统有机农业离不开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马、牛、羊、猪、狗、鸡六畜之中,猪能够提供的肥料最多。国家曾经大力鼓励农民养猪。毛主席就曾经说过,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肥料工厂,产生的有机肥比化肥好十倍。猪的胃口很大,产生很多尿和粪便,同时猪在猪圈里拱啊刨啊,把杂草、玉米秸秆、人畜粪尿等材料充分踩踏、搅拌,使其更好地腐烂沤肥。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深的大猪圈。每隔一段时间,猪圈快被填满了,肥料也沤得差不多了,就要起圈。这是很脏很累的活儿,都是家里壮劳力在干。我家一直是父亲在做,从未让我干过,这是对我的娇惯。我同龄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有起圈的经历。从猪圈挖出的肥料,还不能直接用在大田里,而是要积攒起来,在三伏天把圈肥和小麦秸秆均匀地搅合在一起,堆在地头,外面糊上稀泥,高温发酵,这叫堆肥,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事情。虽然80年代化肥已经开始大量使用了,但化肥见效快,持续时间短,通常只是用作追肥,而农家肥效力更持久,底肥还是要用农家肥。并且,化肥需要花钱买,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农民宁可费时费力,能省就省。
第四,养猪还解决了农村的生活垃圾问题
  在每家每户都有猪圈的年代,村里的垃圾是很少的,农民自己就进行了垃圾分类,树叶、烂菜叶等等所有可降解的垃圾都被丢进猪圈,转化成了肥料,很方便的就实现了废物利用,极大地减轻了环境压力。最近这几年生活在广州,政府在大力提倡垃圾分类,但效果很差。那些剩菜剩饭和果皮菜叶,很快就塞满了垃圾桶,而这些在农村都可以就地转化成有机肥。看到这些,母亲总是感叹不已。相比之下,老家当年的猪圈真是环保。
猪在农村的消失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老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养猪了。猪在农村消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表面上来看,这是农民自主的决定,没有人强迫农民一定要养猪,也没有人禁止农民养猪,养不养都是农民自己的事。中国农业大学的陈义媛老师提醒我,农民看似自主的行为,其实受到国家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等多种宏观因素的深刻影响。
1
农民单家独户养猪在经济上越来越不划算了
  农村改革之后,村里开始出现专业养猪户,我的小学同学家,就在地里建了养猪场,常年养着十几头猪。同样一头猪,养猪场通过饲料养殖,不到半年就可以出栏,而家庭饲养至少要一年时间。养殖时间长,意味着更高的消耗。

  以前,地里的野草是猪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打猪草是孩子们放学后的工作任务,后来随着除草剂的普及,农田里的杂草越来越少了,这也意味着猪对粮食的消耗增加。算下来,农户家庭养猪成本要高出养殖场至少一倍以上。农户放弃养猪,省下来的粮食卖了钱,能在市场上买到更多的猪肉。

  除了物质消耗大,家庭养猪的人工成本也很高。家庭养猪,总要有人负责一日三餐按时喂猪。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一家人外出走亲戚,总是要晚去早回,早上喂饱了猪才能出门,下午又要早点回来喂猪。不然,猪饿了,就会嗷嗷叫,吵得四邻不得安生,更糟糕的是还会把猪圈拱烂,维修起来很麻烦。早些年,农民没有其他就业机会,劳动力不值钱,农民勤快一些,多投入一些劳动,也是划算的,后来,非农就业机会多了起来,相应地提高了养猪这种劳动的机会成本。

  大概在2000年初的时候,国家开始大力鼓励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每年都安排一定的经费扶持规模化养殖场,与此同时,一些大的资本集团也看到养猪有利可图,大举进入养猪行业,动辄几千头甚至上万头猪。这些大型养猪场用工业化的方式养猪,猪只是食品公司赚钱的工具,为了利润最大化,公司把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极限,用最野蛮的方式对待猪,各种饲料和添加剂、激素、抗生素……从而使养猪的成本降到最低。

  这些工业化的饲料猪,跟农民养的生态猪,本质上是不同的产品,但是,在市场上,两种猪却并没有被区分。于是,农民养猪当然不划算了。现在,老家那些养了二十几年猪的专业户也慢慢退出了市场。比起那些动辄几百头甚至上千头的大型养殖场,他们这些散兵游勇,规模太小,装备水平太低,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这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开始觉得养猪不卫生
  在我的老家,农民的院子一直既是生活空间,也是生产空间,养猪是副业,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材料和农民的剩余时间,人们并不介意院子里放一个猪圈。并且,猪圈是跟厕所连在一起的,人的大小便也排在猪圈里,成为肥料。(后来有专家说这种圈厕一体的模式不卫生,所以主张圈厕分离。但在我的老家,至少当时的农民没有这种观念)

  但是,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80后一代长大成人,年轻人都觉得养猪太脏了。随着80后进入谈婚论嫁的年龄,老家也开始了新一轮建房高潮,多少有了点积蓄的乡亲们,开始模仿城市的生活方式,修建漂亮的洋楼,内部格局也模仿城市,设计出许多套间,还包括室内厕所和浴室。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室内生活空间,院子被尽可能压缩。院子很小了,再放一个猪圈,就显得很拥挤,并且与漂亮的房子很不协调。院子越来越成为一个纯粹的生活空间。

  凡是建了新房的人,都把猪圈填了。猪圈没了,厕所怎么办呢?人的粪尿向哪里排放呢?农村不像城市,没有下水道。农民发明了旱井,在地上挖一个直径半米,深3-4米的井,上面盖上水泥盖子,作为粪坑,厕所则改成抽水马桶。农村的自来水不方便,农民就在厕所放一个水桶。如今,这种山寨版的抽水马桶厕所在老家已经普及了。
农业生产不再依赖农家肥
  虽然农民知道农家肥很重要,是化肥替代不了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农户来说,农业本身的重要性下降了,农民不再一天到晚守着一亩三分地,指望那点粮食。农业成了兼业。农民只愿意用最省时省力的办法种地。化肥取代农家肥,虽然多花点钱,但节省了劳动时间,省下的时间可以打工挣钱。
国家强制生猪定点屠宰,散户养猪屠宰难
  国家强制生猪定点屠宰,农户养猪变得非常不方便。农民本来养猪意愿就不高,现在连屠宰都要运到定点屠宰场,不但增加了成本,也让手续变得繁琐,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没有了猪的农村
  大约十年前,我的老家已经没有人养猪了,如今恐怕猪圈也已经绝迹了。猪的消失,标志着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像城里人了。比起二十年前,农村的环境要干净整齐很多,农民家庭的卫生状况也好了很多。但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正面效应。
一是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农药、化肥,这些都要从市场上购买,农民自己能够掌握的生产资料变得非常有限。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越来越高,挤压了农户原本并不算多的利润,国家的支农补贴也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掉了。
二是农民生活中需要的肉、食用油等都要从市场上购买,农民收入低,买东西只看价格,不看品质,那些来源不明的劣质食用油在农村非常畅销。从这一点上来说,农民的生活品质其实是大幅下降了。
三是原有的生态循环链条被打破了,农村的生活垃圾不能转化成有机肥。现在的老家并不是美丽的田园风光,而是垃圾成堆。
四是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更多的货币支出,挣钱的压力更大了。华北平原,农业生产条件很好,旱涝保丰收,老家的人守着几亩土地,虽然不够富裕,但也衣食无忧,没有生存压力,人们不愿背井离乡外出闯荡。但这些年,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钱总是不够花,农业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余论
  小农不养猪了,地主却开始养猪。去年在广东农村调研,住在一个大户家里,他从农民手里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成了村里最大的地主。他在自己的农场里养了几十头猪,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他的猪肉运到广州,可以卖到30多块钱一斤。这样的生态猪,农民恐怕再也吃不到了。

  在养猪的事情上,资本彻底打败了小农。儿时的记忆,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浪漫怀旧。退回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既不可能,也不可取。适度规模化养殖有自身的优势,环境更加卫生,综合成本更低。只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了追逐利润,可以不顾生物规律,可以不顾人民的身体健康。美国纪录片《食品工厂》中的现象,也正在中国成为主流。在资本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下,猪的命运很悲惨,人的命运也很悲惨。
人民食物主权论坛
人民和国家、地区的自决权
生产者的自决权消费者的人权生态多样性权利反抗的权利
微信号:shiwuzhuquan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