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快拿走!来看参会者爆料食物主权2017年会
食物主权按
2017年食物主权年会在美丽的云南昆明落下帷幕,一百多位参与者汇聚一堂,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并为接下来的实践和研究蓄力。其中有一位多年奔走在乡村一线的建设者——叟民大哥,作为一名返乡青年,他对本届年会主题“生态农业与合作实践”深有感触,做了很多笔记,提出了自己对平寨、种子网络和宝华村等几个案例的进一步思考,为我们接下来的讨论与实践打开了些空间。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正文
2017年11月11日~12日有幸参加了人民食物主权论坛年会,本次论坛主题是:生态农业与合作实践。来自高校、社科院的研究者、城乡实践者及社会组织工作者参与了本次会议。在此,仅作一点个人的回忆及谈点会后感。
我与“食物主权”
在回顾此次会议前,先说下人民食物主权论坛的结缘。2007年在乡建中心参与乡村发展工作,08年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在中山大学组织的乡村建设会议,认识了严海蓉、古学斌老师,09年继续与乡建中心同事参加了严老师组织的会议,2010年乡建首届农民合作组织论坛邀请了严老师发言,我记得当时严老师讲述的就是食物主权,还有一点接触就是严老师乡村生产关系与农民组织调研,之后在北大参加过一次两岸三地团结经济的论坛及一次年会。
本次会议举办场地:昆明团结乡连心国际青年旅舍,这是一个由民间组织利用当地房屋改造践行可持续理念的空间。
本次会议遵守场地方要求,不提供一次性物品,垃圾分类,值得称赞,据最后闭幕时场地方说1天半的时间仅产生半袋垃圾,这种做法在其他会议或活动中值得借鉴。
本次会议有一个小型的生态种子展示区,也夹有点生态产品展示,惊喜的是看到四川成都宝华村的柠檬膏。因为参会一线生产者占比不高,加之主办方也未认真把这作为重点,整个展示显得单薄很多。
近些年来的一些会议,都会有产品展示或市集出现,但主办者往往仅是把这当作配角或添彩,用心不够,有点可有可无的味道。
报到当天晚上,大家有轻松的见面会,各自自我介绍,第二个晚上,大家有整体讨论,之后有私自组织的交流,一个感觉,私下自组织的交流好像是这些年参会最受欢迎,收获最大的。
本次会议派发的资料:人民食物主权论坛宣传单页、会议指南、转基因农业危害科普手册。
会议期间我们还去到了土生食馆就餐,去到了绿耕城乡互助公平贸易店参观交流。
我的记录与思考
第一节主题为“食物主权与乡村振兴”。严海蓉老师首先出场,分享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与食物主权。
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进口依存度却也明显增加,尤其是大豆与玉米进口持续走高,主粮进口常态化。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导致气候变暧,全球碳循环素紊乱。化肥大量使用,人工固氮导致全球氮循环紊乱。土壤有机质严重下降,产粮主产区锐减,自给率严重下降,生态多样性丧失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食物营养贬值严重,生产者地位弱势,仅占有食品三分之一的利润。
偏离需求的消费助长消费主义,同时浪费严重。
严老师用详实的数据指出了我们国家粮食安全与食物主权的严峻形式,作为公共品的粮食(食物)到底是要完全交给市场还是要政府有所保护,不同的主张后面对应不同的食物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及消费者主权保护的不同程度。
还沉思于严老师的犀利分享中,迎来邢东田老师生态社区,实现食物主权的最佳模式分享。
邢老师分别从生态社区的涵义、生态社区的特征、生态社区的社会土壤以及重大社会意义等展开了论述,指出生态社区是为推动生态文明事业,继承中国传统乡土熟人社会与近代、当代乡建实践的文化精神,借鉴社会生态农业(CSA)经验,通过“陌生人熟人化”创造出来的由本地的消费者、生产经营者、社会工作者、专业人士等为主而组成的跨越城乡合作互助并线下经常交往,以发展生态农业、保障食品安全为主要目标的开放性生存共同体,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模式。
生态社区比较好地解决了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价格不合理、信息不对称、诚信难建立、责任难到位的各项难题。
生态社区尊重生产者,承认生产者的劳动价值,与采取三靠谱(靠谱的人、靠谱的生产环境、靠谱的生产方式)原则的生产者合作,信息透明,诚信生产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及获得健康食物的人权。
生态社区从自己出发,从有关系的熟人出发,形成生态圈,无数个小众的平台横向联合与合作形成大平台,遵循无组织有秩序为主要的原则。生态社区更应结合在地区域特色结合地方有公共之心的精英推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生态运动。
与邢老师2013年京西生态农夫市集上相识,之后在生态农业活动与会议也时有遇见,加上邢老师自己一方面组织一些生态活动,另一方面又总结食品安全问题破解尝试的经验,作为亲自在实践的我来说很认同,间或有交流,在此次会议前,邢老师还参与了云南昆明的生态运营伙伴有生态社区横向联合与发展的座谈会。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我个人认可邢老师的做法,来自实践而非书斋的思考与构想。我认为,严海蓉所指出的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部分可以用邢老师的方法解决。
来自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彭海红老师分享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彭老师首先是讲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比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之后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要注意的五个关系。
这次参会,对集体经济部分的论述、运作是满怀期待的,彭老师研究的专业只能再找机会了解。认可彭老师说的不要害怕或担心三权分置但要落实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当年完全取消农业税不能不说是有问题的,感兴趣的可查看李昌平老师、贺雪峰老师对农业税取消进入后税费时代,农村问题的研究),简单进行股份化公司改造之方式值得再考量。我的疑问或还在思考的是当下倡导集体经济的专家或实践者大多在道上谈,迫切需要术,落实集体所有的方式。
乡村振兴战略有没有,乡村之工作都是要去做的,不是因它有钱途,甚至前途,也更不会因某人之喜恶或号令而态度不一,情感不一,在我眼里,充斥着一群伪专家与学者,说得再直白点,口号式、运动式很来劲,形势一转,人都不知在那,再进一步,嘴上痛快了,却不担现实中的责任,所以我相对亢奋的人多些冷静。
接下来是来自基层,长期以来倡导集体经济之路的老师分享,农业转向生态化,组织起来是关键。
这个标题深认可之,极有远见,而我的疑问在于我们如何强调集体经济之路多正确,组织农民多重要,生态化多正确,都不足够,需要实践的案例或法术的支撑,另外目标实现的阶段性、现实的复杂性,可调整的灵活性又如何平衡。比如:在2008年PCD对乡建生态农业项目的一个评估报告彼此都认可合作组织(农民组织)是发展生态农业最好的形式,然近十年过去了,全村或合作社开展生态农业的比例并不高,那如何看待偏离的这种情况,又如何纠偏?
第二节主题为:启动生产者的力量---链接城乡。分享者分别来自云南平寨生态种植合作社、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感觉整体气场都不错。
吴月琼及村民分享
在08年见过熊杰锋(编注:平寨村民),当时看过他自己拍的片子,平寨记在我心里,回云南后,也曾有意前往,终未去成,通过与熊猫及其它朋友一直断断续续有平寨的信息。而吴月琼我们应是第二次见面,第二次听分享(上一次是社会资源研究所在昆办“可替代性食物体系与村寨合作经济”会上),从心里面说我很敬佩她,分享也很精彩,务实又不失情怀。她对自己民族文化及家乡的再认识,对家乡人的尊重及互动都是自然而然,使之成为一体,这也是做乡村发展工作的必备条件,从合作社因规模扩张出现问题重组合作社进入,双重身份陪伴家乡人开展乡村文化、生态种植等工作,可谓艰辛与坚守。(编注:轻戳阅读吴月琼的深度访谈)
我个人还要再讨论的是:
1、当年合作社受挫的分析,以及再重组过程的经验,以及这两次事对当下平寨合作社或平寨有什么影响?
2、平寨生态种植合作社农户现10多户,这个规模是市场原因影响还是其它,很多年前有一个说法中国大陆生态农业的理想模式是生态农业合作社,当然这几年有家庭农场、生态村的提法,我们怎么看,又有什么要努力的?
3、平寨有10多年社工手法的跟进与发展,从分享与我个人零星信息,对整个平寨的定位是什么?或者说在平寨工作与实践的目标是什么?又是如何有机结合,而非仅是种生态稻,卖生态大米,甚至如何更好做好市场链接?
蒲韩乡村社区卢莎分享从乡村到城市:
卢莎先有条不紊的介绍了蒲韩乡村社区的18年的历史及当下的9项服务,然后介绍了消费店的情况,后面由同事秦红霞详细分享了如何通过市区消费店运作的,如何使得8100户市民与村里3840户社员发生互动,进而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
整个分享大家都感觉很惊奇,钦佩之中还略有点不信或怎么这么棒?而于我去往永济有5、6次,这几年几乎每一年会去1次,加上与乡建朋友们也时有互动,我倒不惊奇或不信,反倒是她们做不成,做不好才是怪事。
关于永济蒲韩社区乡建中心有较细的调研报告、农禾之家也有调研报告,还有人民食物主权论坛也有详细的访谈,感兴趣的人可查阅。
18年的历史有点长,也太丰富,更何况无法还原,价值与意义也不在于还原18年的历程与路程,价值在于我们现在什么情况,而蒲韩的什么阶段或在我们这种情况下,蒲韩是如何决择,如何应对的,也就是说蒲韩当下未来会更丰富,更是一个网状的系统,我们不知从何学之鉴之,只能从某个点、某项服务学之。
当然,扎实地社区服务工作是我们在地的组织或人要努力做的,这是长期的事,我们差很多。3840户社员档案,8100户居民档案,想想多大工作量,更何况档案还非死档,信息之全,令人叹服,这真的是时间与汗水的积累,加之这一过程中实用而灵活巧妙工作方法的结果。
蒲韩不是外求而是内求,让我们看到不过度依赖外部市场与外部资本,构建了一个在地的有稳定性可控的社区系统,随之丰富地各种满足成员的需求服务应运而生,不紧不慢适机而来,又相互勾连,进一步加强系统稳定性与完整性,所以当听到或知道她有好的消息时,我很平静,因为这些仅仅是时间问题。在众人热议或热评永济蒲韩之时,我静下来转向关注袁家村一年有余,在我的思考中,永济蒲韩未展现的在袁家村我仿佛看到了。
袁家村印象记链接:
https://www.meipian.cn/vm7l67j
第三节主题是连线田间地头: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技术。分享嘉宾为牡丹江农至三高农业科研所隋东所长,因他不能到现场,只能通过视频给我们分享他近二十多年倾心研究实践的大豆、玉米免施化肥免耕高产生态栽培法。
来自农民种子网络云南点的人员分享了
种子之重要有不少人都清楚,然直正地去保种不能说没有,但还少,除了行动坚决之心不够外,还有不知从何开始,怎么去做。那农民种子网络给我们一些启发。
关于老品种、种子保护于我好多年前就听到,有了解过种子银行、藏地于农等,记得2010年乡建合作社论坛曾邀宋一青老师参会,她就分享种子保护,后来宋老师发起了农民种子网络,目前主要是广西、昆山、云南丽江实践,也有会议及国际交流。
我在考虑的是:
1、 如何有更多的成员参与到这个网络或这个网络服务到更多农业生产者,尤其是生态农业生产者;
2、其次,当下有个人或组织在民间做种子银行或老品种收集保护,还有生态农业从业者圈子老品种互换,种子博物馆等如何结合,产生有序正向影响。
石头城分享的参与式育种保的方式的传递。
集体村庄的生态化分享案例分别是四川宝华村、南街村以及贵州大坝村(由主办方介绍)。
被严海蓉老师称为穆桂英的宝华村杨书记分享了宝华村在新时期扬正气,带领全村村民走上集体生态化发展之路,可参考宝华村的生态集体经济: 如何做到村庄的内部动员和整合。
听完宝华村杨书记的分享,对杨书记印象深甚过她们的柠檬妖姬,有勇有谋的党内好同志,宝华村之幸。
宝华村地理位置注定要有这样一位书记,敢想敢做敢拼,树正气,建信用,讲集体。巧妙地处理一系列事,得到村民信任,集体之名回归,开展对应招商引资、产业服务。
我想继续讨论的是:
1、农村集体经济如何说?对应的集体经济组织是什么?近几年政策文件也在强调集体经济,我的感觉是各有所指或有不同。
2、当下重振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做?宝华村地理位置之优势,而且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运营空间或沿有工商贸易基础的村镇外,大多数农村从何处振兴,或者我们往后退一步,当下很流行的一二三产业融化发展,乡村资源再定价变现又是什么样的村庄,又是如何开始并成为可能?
3、宝华村招商引资或未来进入的人或组织如何应对相处?
南街村段主任以“狠抓党建促发展同心协力奔小康,生态农业要跟上三四产业不能忘”为主题分享了南街村的发展情况。
南街村,一直未去过,作为一个特殊时代而存下来发展到今天年收入30多个亿的村庄,值得关注乡村发展的人或组织了解与学习。段主任说好的思想,好的领导,好的项目成就南街。他用一件小事说出南街对村民服务的用心。
南街赞之有,批之有,意识形态久争多,无意去掺合,形成村庄共同体,为成员服好务,这应是我们关注的,当然,在新的时代南街也许也要有新的举措应对,比如外来人员如何对待,周围村庄又如何相处,还有南街本身产业如何升级。
下一个主题,连线田间地头:生态农业的理念和技术(2)邀请了四川简阳新天地水稻种植合作社袁勇分享,其主题是:生态农业的道与术。
袁勇老师未来到现场,而是通过视频给我们分享了他一路上对生态农业的理解与看法,如何从曾经一个农技人员推广惯性生产农资服务到后来顺应自然生态农技推广的。
初识袁勇老师是2011年曾在农禾之家办公室办公,施永青基金支持我一年关于农民合作组织的调研,当时农禾之家的孙炳耀老师指导我,他拿出农禾之家做的一个案例报告指导我,就是四川简阳新天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报告,之后就记下了袁勇老师,听过他的分享,至今未相见。
深度认同袁老师对生态农业的提法,优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是一个生命系统,而非有机农业等机械论,或从仅产出依据检测而来判定,生态农业是顺应天时,能与远古相连互动的,当然也非传统农业。
袁老师强调我们从事生态农业不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比如草,不需要除或除净,只要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再比如免耕技术使用,还有虫害的预防与处理,不要用杀杀杀的方式,而是去看我们破坏了什么样的平衡,比如水肥的情况。
当下很多农法并存,核心在于土,有为而有所不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与当地环境时空吻合方式逐步而行。
“以食物深耕社区,消费合作的力量”版块分享者分别是北京冷泉希望社区的杜春英、安阳同心非转基因公社陈秋明、焦作黄河共富公社范鑫。
杜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冷泉希望社区中社区厨房运行经验,2011年进入冷泉这样一个流动人口聚集区,她尝试以食物为纽带,以共有厨房为平台,开展以流动孩子为第一服务对象,扩展到流动家庭,从而构建共有共治共享社区,2017年共青团中央考察后,将其模式放入2017年7号文件,提出要在全国推广创建〝希望社区〞。
冷泉希望社区服务模式:为流动儿童提供安全的屁护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也从儿童的认知模式和生命教育入手,帮助流动儿童建立优质的成长模式和完整人格的塑造,使流动儿童的抗逆力和生命发展路径得到增强。
希望社区食物互助体系
希望社区厨房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只吃食物不吃食品。希望社区杜绝垃圾食品,这个底线不能破。每周末,家长联合会轮流带领孩子们做丰富的午餐,每天下午放学后,社区带领孩子们做简单的下午餐:锅贴、疙瘩汤、红枣银耳羹....二是希望社区厨房实行劳动换食物的“消费”模式。
节日要聚餐,不是节日也要创造一个由头来聚餐,大家都愿意把各自的食材分享给其他人,一群人从贡献食材到制作到共同聚餐,已经成为了希望社区社员家庭的一种生活常态。前段时间,重阳节,社区邀请家庭聚餐,老少三代都来社区;大家一起制作食材:做凉菜、包饺子...老人们感慨得说:“公社食堂”又回来了!
目前,冷泉希望社区有43户流动家庭加入,一个方面空间有限,而且冷泉还面临拆迁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需必要的支持,杜老师们未来将在“环首都贫困带”推广落地针对留守儿童的希望社区项目(北京周边方圆150公里内有25个国家级贫困县)。
正如杜老师标题所言:小厨房,玩转大社区。在北京北漂时,与农民之子半塔社区的伙伴也参与过社区厨房,当时很开心,现在也时时回想。尊重劳动,劳动(服务)无贵贱,互助互换,尝试劳动-食物-资金的互动,减少对现金依赖,减少进入钱生钱的怪圈,无疑是值得缺乏资金之地可尝试的一种方法。
陈秋明老师以“同心非转基因公社探索实践”为主题分享了同心公社一路上的历程。
一群反转及关心自己食安的人找地,进行自种自供安全食材的尝试,值得肯定与关注。因黄瓜到底是否是转基因争论,引发有人在组织中违规的事情导致分裂,有人退出重创组织。可能合作组织成员的选择,成员之间的包容和理解,以及民主管理等还有路要走,希望有一天亲自去探访。
另参见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安阳“同心非转基因公社”诞生记实。
来自焦作的范鑫分享了黄河共富公社的探索。
一群关心食安的公务员、工人组织起来供应自己的安全食材消费组织,找生产基地,建生产合作社,未来成立供销合作组织,生产-供销-消费结合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城乡互动的双向扶贫。
我的讨论:
1、10年前美国农业贸易研究所召集过一次消费合作主题的会议,也是我记忆中到目前为止专门讨论消费合作比较大的一次会议,10年过去了,国内真正意义的消费合作社并没有出现或成长起来,原因何在?当然,这些年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消费合作的影子,比如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本意做消费合作社,因政策、法律缺失而改换之)、绿之盟妈妈生活馆、沃土工坊广州的消费合作社、昆明润土帮帮消费合作社、上海透明吃货团、北京净土社等等。
2、很多人在尝试借鉴台湾主妇联盟方式,好像进展也不顺,那我们有认真研究台湾主妇联盟吗?与我们的实践有做过对比吗?
3、CSA也罢、消费合作也罢,生产者、平台(中间者)、消费者三者如何存在是正常合理的状态,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老师总结发言
(详见今天第一篇推送)
文章来源:美篇王叟民专栏;原文链接:https://www.meipian.cn/x23fmq0
欢迎转载!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保持文章内容完整
特别声明: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小号
稻菽千重浪
微信号:save-food
更多干货在此
www.shiwuzq.org
欢迎投稿
shiwuzhuquan@126.com
生态·合作·分享
点
阅读原文,查看2016年人民食物主权年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