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的糖,也调剂不了咖啡农的苦味人生
· 食物主权按 ·
在中国,喝咖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大家享受咖啡的同时,却很少关注咖啡农。本文揭示了中国咖啡果种植农场主和采摘工人的窘境:小农场主在市场上缺乏议价能力,辛苦一年只能换得极其微薄的利润;而底层的采摘工人则承受着长时间劳动和随时可能被解雇的艰辛。由于连年亏钱,越来越多的咖啡果种植者选择砍掉咖啡。
针对这样的困苦,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药方就是加强“土地流转”、“鼓励大户种植”,推动咖啡种植的规模化和产地品牌化。长期跟踪调研发现,凉山的苦荞种植户并没有因为苦荞变成消费时尚而脱贫受益(参见:为何产业化发展模式难让农民脱贫?--凉山彝族苦荞产业发展的故事)。那么本文这个药方真的能解救困苦的咖啡农吗?压在基层农户和农业工人头上的,除了跨国贸易公司、还有各种中间商的盘剥。
在咖啡的起源地埃塞俄比亚,纪录片《黑金》(Black Gold)记录了当地咖啡农和中国咖啡农同样的无奈境遇。世界四大咖啡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市场。埃塞俄比亚有120万咖啡农,67%的外销收入为咖啡,量不可谓不大,品质不可谓不好,但这些并不能保证咖啡生产者的权益。咖啡农从1公斤咖啡豆中只能收入0.6美元,是终端价格的1%。咖啡工人一天的工资也不足1美元。依靠土地流转或规模种植,并不能改变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咖啡农和咖啡工人的境遇。当远在千里的我们在咖啡中真正品出其中的苦味,我们才能为改变出力。
责编︱禾二
排版︱童话
夜幕降临,村里的路灯齐刷刷亮起,顿时夜如白昼。
2018年11月23日至25日,云南保山。第三届保山咖啡文化节在潞江镇新寨村举行。
开幕式当晚,舞台上,霓虹闪烁下,穿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尽情唱歌、跳舞。
舞台下,周边是村民摆卖的自酿米酒和橄榄等土特产,也有经营米线和烧烤摊的。
村道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在烟火缭绕的烧烤摊前,人们撸串、大声划拳、喝酒。
这天,杨正也换下昔日劳作常穿的迷彩服和解放鞋,穿上条纹格子的西装和黑色皮鞋,他还理了个寸头,看起来很精神。
暂时卸下农活的村民,都在尽情欢畅这一刻,他们不需要到点回家做饭,因为活动进行的这几天,村里有免费的伙食供应。高黎贡山上、怒江峡谷里,笑声阵阵,久久回荡。
但这不是村民的生活常态。正如城市咖啡厅里,小资“一闻、二看、三品”一小杯就30~50元的咖啡,也不是咖啡产业链的全貌一样,产业链的末端,是不同的场景和生态。
晒咖啡果的农民︱图片来源:南风窗
采 摘
背靠高黎贡山的新寨村,家家户户种植咖啡,有“中国咖啡第一村”的美誉。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咖啡成熟季:绿油油的咖啡丛林中,风一吹,布满咖啡枝头的红色咖啡鲜果,星星点点,不断摇曳,蔚为壮观。
咖啡是舶来品。126年前,有个法国传教士把咖啡的种子引入云南大理。由此,中国大陆开始拥有咖啡这个物种。
到了今天,咖啡在低纬度、高海拔的云南普洱、保山、临沧、德宏等地,获得广泛种植。
目前,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拥有中国98%以上的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
保山潞江坝一带,因地处北纬15度至北回归线间,且大部分海拔在1000~2000米间,加上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量丰富、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小粒咖啡的种植,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认证,其品质堪比风靡业界的蓝山咖啡。
11月20日,《南风窗》记者来到新寨村时,杨正地里的咖啡正在采摘。“主要由我媳妇带6个工人采摘,”杨正说,他主要是护理其他地里的蔬菜。随后,骑着摩托车,杨正载着我在村后的土路上,盘旋了十多分钟,终于来到他的咖啡地。
杨正的咖啡长势很好,约有2米高,以至于我们很难发现那些先前“陷入”咖啡丛林,进行咖啡采摘的咖农。
咖啡鲜果缀满枝头︱图片来源:南风窗
咖啡采摘工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午饭
图片来源:南风窗
撵 人
杨正正给咖啡果脱壳脱胶︱图片来源:南风窗
赌 注
文章来源:南风窗公众号
原标题:天天喝咖啡的你,却不知道种咖啡的农民有多难
推荐阅读
生 态 · 合 作 · 分 享
人民食物主权论坛网站:www.shiwuzq.org
邮箱:shiwuzhuquan@126.com
小编微信:shiwuzhuquan2017
特别声明: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尊重劳动成果,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你每吃下一块贻贝,就吞下了90个塑料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