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习在最高院

2016-12-03 智善法律新媒体 智善



对我而言,京城的东交民巷有一种独特的印记感。这个名字,里面有一种力量,它不仅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大使馆的云集之地,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屹立之所。它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交点,同时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丰碑。这里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整个国家的法制进程。而作为一名法律人,我很荣幸地获得在这里实习四个月的机会。



难忘的是第一步,也是每一步



2013年11月底的一天,我接到了最高院民一庭的实习通知,兴奋之情难以按捺,以致一夜未眠。幸运的是,学校和最高院都在2号线上。要知道,在已入初冬的京城,每天清晨上班是件多么刻骨铭心的事情。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涌入早高峰的人流中,目的地前门站。出了地铁站,仍需从天安门广场东路步行数十分钟才能到达最高院。这一天的清晨没有雾霾,阳光满满地洒向天安门广场,照亮着前门、毛主席纪念堂还有天安门,这京城的中轴线将成为我将来几个月的生活坐标。


在这里上班完全就是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因为天安门广场一般只有两种人——游客和武警,我作为一名“上班族”却每天背着书包在这里出现,十足奇异。


踏入最高院的第一步我至今记忆犹新。伫立在八根大柱脚下,面向中区大厅国徽之下挂着鲜红的横幅,上面写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环顾院内,仍留存着些许巴洛克式的拱门和石柱;脚下的土地透发出历史的沧桑,震撼人心。数百年前这里还在记录封建王朝的无能以及人治的黑暗,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进入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正因如此,“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显得如此的壮志雄心、气势磅礴。随后,我从西区办公区乘坐电梯来到了民一庭,见到了负责带我的内勤冬颖姐,她向我介绍了在民一庭实习的主要内容,她的和蔼可亲打消了我心中的畏怯,我也渐渐融入到这样一个优秀的组织当中。



感谢一段时光,不如感谢一些人



当初始的兴奋不在,我也开始慢慢习惯了这种每天穿梭在西直门、天安门、东交民巷的生活。我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也渐入佳境,穿梭在各部门之间,传递机关文件,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碰到“大腕儿”。一次,我去某秘书处送文件,没过一会儿某院长突然进来了,不知是紧张还是条件反射,我脱口就说了句“老师好”。副院长一定是意识到了只有实习生会这么称呼自己,就向我微笑地点了点头,意识到院长有工作要吩咐,便迅速地离开了办公室。


与此同时,我还会帮助庭里的老师做一些文字校对工作。说到校对工作,我切身体会到了这里作为最高审判机关的严谨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第一次校对文书,就是书记员姐姐带着我完成的,每次校对都须两人一起完成,一个人诵读,另一个人审核。有时候判决书长达四五十页,一字一字通读校对可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我曾有幸传承了民一庭这一传统,在会议室里呆上一整天来校对判决。这里的老师不仅有着严谨的工作作风,更有着严明的纪律。每个案件我都只校对事实部分,而承办人意见则由他们亲自校对,人民赋予这里最高审判权,而这里令人敬佩的作风也配得上人民的信任!


来之前,一想到要和最高院的法官一起工作就无比紧张,毕竟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很庄重、严肃,很多都是涉及国家层面的东西。但来到这里后,才发现每个法官老师都很平易近人,对我们实习生也是照顾有加。特别是第一天来到这里,一位老师在询问我的学校和专业情况后,调侃说我长得很像明星,这样轻松的对话让我紧张的情绪瞬间得到缓解。和民一庭的老师讨论专业问题,则是一件更加幸福的事情,因为在这里审理的案件多数都是新型、疑难案例,许多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运用现行法律解决这些实际纠纷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承办老师探讨一个关于民间借贷的案件,类似的案件我们在学校的疑难案例课程中也分析过,而我们在学校分析的思路与现实中承办老师所处理的思路却并不一致,带着疑问,我便和承办老师讨论起来,而承办老师清晰的思路和对于成文法条以及法律方法的熟练运用令我醍醐灌顶,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学院派与实务派的区别,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法律实务的魅力。这里的每一位都可称之为专家,仅从学历上看每位老师都是法学博士,而司法解释也都是由这些老师起草,可想而知他们的学术造诣以及业务能力。


这里不得不提王老师了,他是我国政法系统受教育程度最高之人,是法学博士后和经济学博士后。王老师不但才高八斗,而且平易近人。我寒假回家的时候,碰巧看到父亲的案头就摆放着王老师的专著,于是就将此事告知了王老师,后来王老师出了新作还专门赠送我一本,让我邮寄给父亲,还让我转告父亲说:“以后别买我的书了,要书的话就打个电话,我邮寄给你就是了。”


我们实习生将这里的法官都称之为老师。这些老师的言传身教,令我真切的学到了一些精神、一些态度。“传道授业解惑”,感谢一段时光,不如感谢一些人。



不是时间让我着迷,而是经历



时间是经历的容器,在这里实习的几个月,我感觉自己与新闻事件如此之近。时不时的,CCTV的转播车就会出现在院内,从“3Q大战”到“消法司法解释”的出台,这种站在时代前沿的感觉是在其他地方无法体会到的。在这里实习,常常觉得自己在现实与理想的时空穿梭。对于每一位老师而言,这里所有的事情与他人无异,仅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已;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里的每一次判决、每一次会议却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国家的运转。这种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知。


有一次,站在办公通道中,身后的会议室正在召开审判长联席会议,讨论最近全国范围内的疑难复杂案件,而透过身前的玻璃窗,放眼望去是远方伫立七百年的前门、天安门,这种时空穿梭的幻觉常常出现在我实习期间,也许这正是在最高院实习的魅力。


现如今,看到某些新闻报道、法律书籍,那些曾经陌生的名字都会在我脑海里变得亲切,每个事件、每个名字都能勾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段回忆可能是一个带着微笑的面庞、抑或是一个熟悉的场景。这四个月的时光让我倍加珍惜,而这段经历却让我愈发着迷。


四月的京城已经是柳絮飞扬,天安门广场也变得热闹起来,我的实习也到了尾声。实习的最后一天,跟每位老师一一道别。辛老师说道,时间过得真快,你刚来的时候还是穿的棉袄,转眼就实习结束了。的确如此,几个月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可对我来说,这些日子却成了我一生最珍贵的回忆。这段经历也将成为我的法律之路最美丽的起点。     


长路奉献给远方,此刻我才刚刚启程。



责编|方晶

-点击下图获取视频名片详情-

戳“阅读原文”看看“智善爷爷”都推荐些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