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专业化律师的路上,拥抱互联网 | 青年律师汇

2017-07-22 智善法律新媒体 智善



如果说入行前几年,周遭还充斥着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互联网加法律这些概念,这两年这些概念已经不再新鲜,成为事实。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法律人,法科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法律媒体的创造之中。


我想把这部分人定义为,法律媒体人


这是一个可以在人群中互相识别的群体——有法科背景比如本身就是律师、有多媒体技能比如写作能力产品研发能力。


身处这个群体之中,更多的时候能感受到幸福,因为媒体工作的创造属性能天然地带来满足感。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礼物。


而让两者实现互补循坏与一体化,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与共同的追求。


本文作者吴皓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这种可能性,从公众号运营、产品研发到律师业务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经验。真诚而完整。


也正是如此,本文较长,但行文精准,干货充沛,读后感动。


这期律师汇,送给每一个前行中的法律媒体人。



青年律师汇负责人 青青若


-


向本栏目投稿

分享你的执业路与认知经验

加入精英青年律师社群





我在律所做微信运营和产品研发


文/ 吴皓



 

前言


参与法律技术产品的研发,兼职负责团队新媒体运营,探寻专业化律师的发展方向,是我作为一名青年律师从业以来,亲身经历的角色变换。


感恩这个时代,互联网技术与媒体不断消解着投机取巧、资源垄断的竞争优势,为青年律师提供了信息高速流动、市场评判维度丰富的竞争环境。


让身无长物的年轻人,也可以在时代的机遇中拿到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


1

我与微信


>> 从运营到律所实习生


说起来我加入现在的团队,还与微信公众号有关。
2012年8月,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功能,自媒体时代悄然开启。我从那时接触到诸如“逻辑思维”、“鬼脚七”、“小道消息”这些早期的公众号,新颖的资讯呈现方式让我感到十分有趣,此后一直保持关注。


2013年到2016年研究生期间,在对网络技术、新媒体运营兴趣的驱使下,我又先后寻找机会尝试了电子商务在线平台管理、地方旅游资讯公号编辑、法律服务公号运营、广告公司文案等工作,亲身体验不同行业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运营方式。


2015年8月,云南八谦律师事务所来学校面试实习生,出于习惯我在微信上检索八谦所相关的公众号,发现其中一个内容累积较多,于是我进一步看了它的历史推文情况,发现注册时间与第一篇推文存在距离,多篇推文时间没有明显周期规律,而各篇推文版面风格并不统一,推送中注明转载文章约占三分之一。


根据经验我大致判断出这个公号有运营的意愿,但显然又缺少专人负责,似乎是通过轮值的方式来维护。后来填写应聘实习生的简历,我机智的列举了此前与新媒体运营相关的工作经验,果然面试时其中一位面试官问及了这部分工作经历,我抓住机会聊了一下自己对八谦所公号情况的了解和判断。


当时还不知道,提问的面试官恰好便是推动我分析那个公号运营的律所合伙人,后来我正式入职律所,跟随的师傅也是这位合伙人。



>> 公号维护的优化与规划


正式入职后,自然负责起团队公号的维护。我根据此前对团队公号情况的研究,抽了一段时间,先是对公号的菜单、版面标准进行了优化,然后又根据团队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做了年度的内容规划。


首先是版面,确立标准色和排版设计风格,行业类公号以内容为主,作为辅助的排版应当简洁、易读。确立标准色后,定制1到3套排版样式,保持文章视觉上的一致性,同时大大缩减每次排版推送花费的时间;封面配图全部统一成写实图片,增强商业化风格。


其次是菜单,根据确立的标准色和版面风格,重新设计团队介绍、成员介绍页面;利用模版页面功能,对历史推送文章进行分类索引,方便用户查看内容,充分复用历史文章;在后台没有人值守的情况下,通过链接第三方表单提供咨询、留言服务,方便收集、统计、查看用户信息。


最后是内容,我们团队选择的专业方向是“公司股权”,于是我围绕这个核心制定内容规划,将专业方向下的主题再细分为“公司变更、公司融资、公司治理、股权变动、股权激励、股东权益”六个研究专题,团队成员各认领一个,每月产出文章,团队公号保持规律的推送同时,整个内容形成体系,逐步建立团队的专业形象与影响力。



>> 开启个人公众号


自己负责团队公号的运营,师傅也经常鼓励成员进行专业研究和写作,于是我偶尔将自己关于公司股权、法律产品、律师行业、辅助工具的一些思考、总结梳理成文,分享到业内媒体平台。


有些文章的反馈还不错,让我决定开启个人公号“吴皓的备份”。因为个人对法律技术的热爱,业余时间写了一些关于法律产品的评论文章推送,也因此获得了不少法律新媒体公司、法律技术公司负责人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行业边界。


我一直认为,从更长的时间与更广阔的空间来看,诉诸文字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交流方式。在简短文字里,可能包含了更完整的思维过程,更全面的观察视角,以致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实现更深入的交流探讨。


我也希望在如此的交流过程当中,倒逼着自己去进行更多阅读输入,充盈思维素材;去做更多的实务实践,丰富经验见识;去更加锤炼自己的思维,加快消化输出;通过这样一种分享的形式,结识更多朋友。



2

我与法律产品


>> 有互联网思维的师傅


师傅作为律所合伙人,除了日常业务,不少时间得花在客户维护、拓展,团队行政管理、规划这些方面,琐事很多,但师傅依然对互联网产品保持着关注和学习。


有时候交流起来,师傅对互联网产品的认识、发展方向的判断比我这种熟悉技术的年轻人还强,说实话在执业二十来年的老律师中,对新技术、新工具依然抱有好奇、学习心态的真的很少见。


要说我对互联网产品的关注,启蒙阶段应该是在微博火热的2012年前后,我关注了一位ID叫做“纯银V”的产品经理,这人绝对是产品经理中的另类,喜欢吐槽卖萌,但是能够在只言片语中将市面上主流产品精准剖析,并且是以一种我很喜欢的表达方式。


从那个时候,我开始了解到分析一款产品定位、需求、功能、数据等维度,以及围绕产品的运营、流量、活动、留存这些概念。


把时间拉回到2015年我在律所实习的尾声,师傅跟我谈话,聊到我的发展规划,建议可以考虑结合自己的特长形成竞争优势,比如基于律师从业者的身份来研发适宜律师工作使用的辅助产品(这一思路后来我发现已经有很多践行者)。


末了师傅说看你比较喜欢互联网,有本书写的不错推荐你研究,是“逻辑思维”会员预售的,市面上可能过段时间才有。师傅推荐的书是KK的《必然》,而KK的前一本《失控》号称产品经理界的圣经,当时我就觉得,跟师傅还有很多没有交流到的地方,这也成为我2016加入这个团队的契机之一。



>> 前辈的法律技术产品


2016年7月份我正式入职,负责团队公号运营的同时,刚好还遇到一个难得的机会:所内合伙人之一武律师正在研发一款在线智能法律服务产品“律品”,而武律师与我师傅又是老友,有一天师傅跟我聊起团队股权产品能否通过工具的方式来营销,想起来或许能够与武律师合作来实现,于是联系武律师碰了一面。


为了磨合团队并增加对“律品”技术的了解,我与团队的另外一位律师参与了“律品”其中一个功能板块“民间借贷”的研发。加入到法律技术产品的研发团队近距离观察,跟随着一遍遍的分支测试、迭代优化、描述方式细节上的琢磨。


我得以也了解到一款法律技术产品从诞生到成长,所经历的尝试蜕变、推翻重构,从后台技术的选择,到未来应用场景的定位,每一步背后的焦虑折磨。


2017年,律品的产品形态、技术积累基本完成,一直深居简出的武律师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合作资源、应用场景。


再次见到武律师,是在律所一次内部交流活动上,武律师向我们演示了一个律品的测试原型产品“小象系统”,当时真的被呈现出来的结果惊艳到,在大量经过结构化整理、标记、运算的数据支撑下的机器人律师,与有血有肉职业律师的界限在那一瞬间有种模糊的感觉。


法律技术产品看起来酷炫,其研发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却不为人知。前仆后继的努力在外界看来或许并未让齿轮发生多少改变,这种无力的绝望多少都曾困扰每位先驱的内心。但他们深知自己走下的每一步,都在突破想象。



>> 团队的法律服务产品


进入行业一段时间后,经过很多尝试、接触,我对产品的理解从看热闹变成找到自己的角色。对于法律产品的概念,也有了更宽泛的理解。


无讼、法天使、律品,可以归为线上法律服务产品,与技术结合,落点还在服务,要么直接提供服务内容,要么辅助服务一端或匹配服务两端,用户覆盖行业内外;


智善、智合、律新社等,可以归为法律媒体产品,偏重内容,强调连接,提供资讯、知识类服务,主要面向行业内;


Icourt、无讼学院、庭立方等,则是法律培训产品,提供线上、线下的法律培训服务,主要面向职业律师;


而律师,结合自己主攻业务方向,经过梳理、包装,也可以形成专业的法律服务产品体系,面向符合某个定位的客户。


我们团队目前定位的专业方向是“公司股权”,再往下可以细分出“股权设计、股权激励、股权转让(收购、投资)、股权纠纷(诉讼)”四个分支。


加入团队后的产品研发工作,一方面在对现有的服务内容、服务成果进行梳理、提炼,形成一些标准的文书或可视化的流程演示;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与现有的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服务模式与平台资源进行合作,为产品寻找流量渠道。


目前而言,我们尚未取得稳定、持续的成果,但也从未放弃内容、宣传、合作的积累和尝试,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3

我与律师职业


>> 踌躇的奋身一跃


法学专业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很多,体制内外都有对口岗位,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陷入了巨大的纠结。


律师,意味着竞争、风险、不稳定——无不是我本能抗拒的因素。其实是我在2015年11月之前都没有考虑要从事的职业,而在那段时间的三件事情,让我开始向往这个行业。


其一是从9月份开始的律所实习,有机会以一种旁观的心态体验了一把律师工作,所内同事的言语举止、处事方法、精神状态、学习分享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而产生“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的冲动;


其二是在9月到11月实习期间,师傅对团队方向的规划、对互联网媒体、技术的见解,让我隐约感到自己所喜欢的互联网、技术与行业结合的可能性,或许能够在其中摸索出一条道路;


其三是10月份司法考试成绩揭晓,原本觉得无望的考试居然压线通过,这要怎么说呢,都是天意哇!当然,这背后也隐藏着由于我在校期间不务正业导致专业功底的薄弱,后续给我带来不少困扰。


希望提升、增强的欲望,与庸碌无为的状态,相互撕扯,折磨着我;我是个懒散的人,我知道如果选择了一个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而自己内心又缺少足够强硬、坚韧的能力去推动自己前进,我毫无悬念的会沉沦下去——想来便觉得厌恶,所以最终选择了置身挑战之中。



>> 专业化的努力探索


随着律师从业数量增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入场,以及越来越透明以及高速流动的供需信息,普通传统业务的市场空间正在被逐渐压缩,专业化已然成为律师在未来行业中的一个生存方向。


专业化律师,意味着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切分出一块独占的细分业务市场,在细分领域内获得稳定、持续流量,并因此可以掌握很大程度上不受大市场环境影响的服务定价能力;


反过来,由于专注于细分领域,节约的时间、精力可以用于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服务体验,同时获取更多在细分领域的实践经验、理论研究积累,进一步巩固这个专业领域。


律师的专业化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理论积累、案例积累、品牌积累,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在上文提到我们的团队法律服务产品的研发,就是“理论积累、品牌积累”板块的结合。“案例积累”很多时候得看机遇、市场脸色,只能慢慢来;同时也并非所有案例都必须自承自办,通过资源整合、交换参与到与自己专业定位相符的项目中,也不失为一种好思路,同时可以促进另外板块的积累。


律师专业化,以前我也只是听说,加入现在的团队后,才在师傅的带领下践行。说起来很幸运,因为专业化虽然是大家都知道的正确方向,但是前期的累积、投入周期那是一眼望不到头,并非每位律师都能下决心并投入精力、物力去探索,更不要说是带着一个团队来做。



>> 看开了的日拱一卒


其实进入律师行业以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陷入周期性的巨大焦虑。


大家都说律师是靠经验吃饭的职业,在其中坚持下来的,将来都大有前途。我在心中经常嘀咕:别人能挣到钱不代表我能挣到钱呀。律师职业当然是前景广阔,提供了职业发展高度的无限可能性,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把可能性转化成结果。


前文也说过,我司考压线通过,法学功底浅薄,加上才思谈不上敏捷,经常在团队研究、讨论、分析案子的时候跟不上节奏;在跟着师傅去顾问单位处理问题、接待当事人的时候,也没办法马上抓到关键;起草、审核合同的时候,我做出来的文书师傅有时候几乎还要重做一遍。


总是感觉自己成长缓慢,质疑究竟能不能胜任律师这个职业,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达到业内前辈的十分之一高度,面对任何情况都镇定自若,游刃有余的处置清楚。后面也看开了,人家多出来的那十多年也不是闲着,通过枯燥煎熬的积累习得才能是世上常有的事情;


不论实务经验、理论知识还是应变能力,看起来不可逾越的差距通过反复的刻意练习与思考琢磨终究也是可以掌握的东西,所以自己也不必太焦躁,日拱一卒不要停止就好了。


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还是执行,如果想要应对不可测的压力依然心有余力,就去不舍昼夜的去超越它们。




后记


运营、产品、律师,不同行业、不同技能的积累,这些看似零散的点,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逐渐连成一条线。


说是机缘巧合也不完全,我相信有些努力、选择、尝试在作出的时候,就已经在未来的某个方向埋下伏笔。就好像师傅一直坚持维护团队公号,而我后面通过这个公号的线索加入了团队一样。


我喜欢探索,新东西新挑战让我觉得生命是鲜活的。我也不知道未来会导向哪里,每到一个新地方,总喜欢漫无目的的瞎逛,不经意就发现有趣的小径。


然而旅途当然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负重前行的攻坚,漫无边际的压力令人窒息,但是我不能退,爬着也要前行。


因为当初奋身一跃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要退缩,就该退的远远的;要往前,就朝着没有边际的方向。人生就是要走极端才最有味道。




扫描以下二维码,直接向本文作者吴皓点赞




本栏目往期内容链接:

律师入行之七年不痒 | 青年律师汇

有案子时做案子,没有案子,多看书 | 青年律师汇

在路上——从新闻记者到律师 | 青年律师汇

律师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职业,没有之一

所有别人眼中的幸运,只有自己知道是理所当然 

律师的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你至于走到律师这一步么?

做律师好还是进公司做法务好?

盈科陈世银:如何通过跑步重新认识自我

你的故事,我们的时光



文 | 吴皓

责编 | 青青若


戳“阅读原文”听“智善讲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