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裁判文书公开这四年,谁知东交民巷27号的决心有多大?

2017-11-23 智善法律新媒体 智善

来源:Icourt

作者:郑玮,Icourt

投稿邮箱:zhishantougao@163.com

首席内容官:智善爷爷(18995580086)



编者按

四年的时间可以做些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对于法律人来说,裁判文书公开的这四年,深深地影响了法律行业的运作模式。2013年11月21日以前,大多数人都还抱有怀疑;而今天,法律数据不仅让律师的说服更有有力,更重要的是使得这个行业充满了想象空间。未来一些可期待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拥抱,而不是冷眼旁观,这才是迎接它的正确姿势。



这四年,换了一番天地


2009年,我刚进入律所。这一年,我埋首于各种公报、审判指导和书籍当中,穷尽我所能从1949年到2009年间能够找到的公开案例,不足10万。而在2016年12月,从全国各地法院汇集上传到裁判文书网的案例,几乎每天的数量都超过10万件。


或许在四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将公开裁判文书时,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将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也有不少人抱有怀疑。毕竟这项工程耗时耗力,谁也不知道东交民巷27号里的决心有多大、恒心有多久。


或许在四年前,律所里还是习惯论资排辈,执业早几年就意味着多经历几十个案件。初出校门的年轻人空有一番理论,但见到实践问题却难以理出头绪,常常在加班到深夜时感慨,原来书本上讲的法律关系在现实中如此纷繁复杂。


或许在四年前,企业法务遇到诉讼问题会更加抓狂,由于鲜有机会经历诉讼战场的唇枪舌剑,更不知道法院裁判尺度的深浅,甚至连请个律师也不知道是否专业可信。就算是遇到了熟悉的合同审查,合同风险点、遭遇诉讼可能的走向更是一概不知。


或许在四年前,可供使用的法律数据库寥寥无几,法律检索还不能称之为一门技术,没有法律大数据的概念,也没人见过大数据报告长什么模样,更不会有人想到这会形成一个产业,反过来影响法律这个古老的行业。


这一切似乎还都历历在目。然而,短短四年之后,这一切都换了一番天地。今朝一夕,过往数十载。


重塑法律行业的全新工作方式


在前“裁判文书网”时期,我称之为中国法律的“史前时代”;而裁判文书公开,则让这个行业一脚踏进了信息化时代。很难想象如果某一天,所有的法律数据库都突然不能工作了,中国的法律行业会不会停摆一天,这几乎就是一场灾难片。的确,法律大数据从无到有的这四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法律行业的运作模式,更改变了行业里的每一个人。


且不去争论究竟法律行业这3500万份裁判文书是否称得上“大数据”,姑且放下文书公布不够全面和及时的现状,暂也不奢望司法过程数据的全面公开。四年间裁判文书稳定且不断提高的上网数量和比例,这毕竟是司法公开坚实而持久的第一步。随后,司法程序公开、庭审直播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公开等等一系列的公开措施,打破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之间的封锁,使得法律大数据充满了想象空间。


上周参加北京律协的活动中,有人问我,年轻人如何在法律技术的时代中实现弯道超车?我回答说,在法律技术面前,所有人都是年轻人,年龄和经验不再是划分的标准,而在于你该如何对待他,是拥抱、旁观还是抵触?思维决定技能的上限,工具决定技能的下限。当我们都拥有大数据的武器时,其实在法律经验上的差距已经很大程度上被抹平,而法律思维的高下也将愈加明显。


霍姆斯的名言,我更喜欢的翻译方法是——“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更存乎经验。”数据让每位律师有了当“法师”的资本,可以借古观今。当传统的“我认为”,转变为引用“法院认为”、“上级法院认为”、“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时,所有的法律论证不再是往返于纸面上的空谈,而更加落地到更一致的思维方式和裁判尺度上。所谓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通用思维,不仅仅是写在课本上一成不变的法条,更是发生在身边鲜活的案例,以及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智慧。


英美法上案例教学中特别注重一个词——“Distinguish”,是找到案例彼此异同的过程。因为每一个案例都不是机械的法律适用,更是杂糅了事实之分析、证据之认定、价值之衡量、情法之取舍,个中些微区别而结果迥异。在不同案例之间徜徉、比对、辨析之时,大数据让律师更像律师,而不是一段简单执行法律的程序。


Data is New Oil,Data is New Soil


数据不仅是一片可以无限挖掘的油田,更是一方滋养万物的沃土。法律数据的研究者已经更多地被认可,法律知识工程师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职业选择。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中,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告诉我,他们对法律与技术的结合经验尚浅,但对法律数据的发展抱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


生于这个时代,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运,我们第一次有机会利用技术,逐步将头脑中对法律的模糊认识清晰地还原出来。而面对法律数据,更需要的是慢下性子来耕耘。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和我所在的团队,对法律数据的探索还只是刚刚起步,而在不远的将来,有一些可期待的发展,已触手可及:


1.数据颗粒度将不断被提高,形成词语级别精度;

2.数据将不再是信息的孤岛,通过关联形成网络;

3.检索不仅是一项主动技能,更是一种信息推送;

4.法律工作流程的每一环节,都将接入数据服务。


这些,正在每一天中,由法律人和工程师一起细细地雕琢实现着。在一年前看来,似乎还有些遥不可及;或许在一年后,却又会觉得司空见惯。


四年,不长也不短的时间,尚不足够将一个懵懂的大学新人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职业法律人,却足以深刻地改造法律行业中的30万律师和更多的法官、检察官、企业法务和法学生。行业的开放形成了不断积累的数据,技术的爆炸将反过来助推整个法律行业的变革而现在似乎正处在一切发生的前夜。


未来可期。





责编 | 方晶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