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说灭了80人,川总说没伤亡:还是打不起来吧?

张佳玮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今天

上周,北美刺杀了波斯将军后,在一篇被删掉的文里(也不知道为啥),说过了我的猜测:

看着波斯和北美是血海深仇,但两边都精打细算过的。

最后,打不起来,打不大的。


过去两天,新闻就报了:

波斯那边说,打死了对面八十多号人,厉害厉害。然后波斯的外长表示:但求自保,不寻求事态升级。

北美那边,川总说了,没有伤亡,波斯已经退下了,要拥抱和平。

互相比划拳头、炫耀肌肉,争取显得自己赢了面子,但到最后,很有默契地,并不真打。


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诸位,一定觉得没劲:闹得苦大仇深的,不打了!

但挺好。

老成的政客,都懂得战争多麻烦。尤其是现代战争,一打起来,都是总体战。数据实力摆在桌面上,推演精密,胜负早已分明。

在如今,很难出现一战那种大家陷入绞肉机、无限阵地战的僵局了。大家都很精,胜负早在军备体现出来了。所以现代烧钱做军备,那都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但打赢了,有时比打输了还费安置——西亚那个无底洞,烧进去多少美元了?


波斯知道打不赢,所以也不会真升级到大战争。姿态是要摆的,摆完就得了。

北美知道这节点不能真打,打赢了也很麻烦,北亚和东亚两大国都在看着,所以也没法多折腾,别激得对方真掀桌子了,还是嘴上占点便宜吧。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诸位,一定都觉得打起来才过瘾;甚至还有人提出,打起来了,就是东亚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但考虑一下哈:全球同气连枝,咱们也一向追求的是有生意可做;打起来,之前的布局和投资都会有问题。

而且战争的结果好猜,后续却难定。对每一步都有精确规划的大国而言,最怕的就是意外事件出现了。

西亚那边维持现有态势——碎片化,但在可控范围内,不太乱——才符合大多数的利益。

真的乱成一锅粥,又养出了一头大家都控制不了的狂犬,那才是最招人恨的。




都说弱国无外交,更确切地说,弱国无权真打起来。

小孩子会义愤填膺跳起来摔个杯子,“打就打!”家长们的手按下来了,“不不,你不想打。


北美那边,多了一个随时可以提出来说事的筹码,也就够了。

法国很积极劝和,是因为欧洲需要个稳定的东岸。

有波斯和高丽在前面,打不打谈不谈地垫着,对东亚也不错。

所以,不打就不打吧。


至于波斯和北美这番对面握拳,其实可以理解为:对内义愤填膺,对外谨小慎微。

义愤填膺是为了凝聚人心顺应大众。

谨小慎微是怕真的擦枪走火真打起来了。




关于伤亡人数,波斯说自己怼了对面八十来人,川总说没伤亡。

这事吧,唉。

诸葛亮四伐中原,回去路上杀了张郃。《汉晋春秋》说诸葛亮打了司马懿一个甲首三千,《晋书》却吹司马懿追斩了蜀汉五位数。

波斯说八十人是给自己立威找面子;川总说没伤亡是不至于真扩大打起来。

彼此都有玄机啊。


一百零三年前,张勋带五千辫子军进京,十二天后,被北洋诸位同事一起给拍了。

当时的外国记者莫理循嘲讽两边的打法:双方互射子弹不少于5000万发,但所有的枪都是朝天发射。

据说是五万人征讨张勋,最后两边伤亡25人——这数字有点夸张,但大概就这个规模。

周作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日记回忆,说枪炮声放了十小时,但死者极少,基本死者都是流弹误中的。

当时《顺天时报》则说,张勋宅邸那一带战况最为激烈——只有九具辫子兵尸体。又据说,当时京城人民还有爬墙头看热闹的……

那年头,欧洲那边打仗,热兵器对轰都打成绞肉机了,这里打得温温吞吞,几万人打出两位数的伤亡,就是知道不是真打:两边意思意思,得了。




现代的杀伤性武器,真要动起手来,那不得了。

也就只有两边有默契地不真打,才会像现在这样。

握有强权的大佬们不一定真敢掀桌子,他们只是要显得“老子根本不在乎桌上的杯盘碗碟,怎么着哥们,试试呗?

幕后对象们悬在高处,彼此恫吓,彼此捏拳头,彼此吹胡子瞪眼睛。


我还是那个想法:

川总这种怼天怼地的货,就是需要个箭靶。

北美和东亚,下周就要签第一阶段协议了。北美内部都在说,他们代价巨大、好处极少——说穿了就是没折腾赢,川总这个败家玩意儿。

一时没法拿东亚刷声望了,川总就需要另一张牌,随时吸引大家的注意。打不赢东亚,回手就去西亚找茬欺负其他小朋友,现在又大事化小了——无非是顾左右而言他。


作为旁观者的心得就是:

归根结底,还是要默默把自己搞强大啊。

强大了就能让对面顾忌,对面只好去欺负其他小朋友出气遮脸。

不强大,就会被当做其他小朋友欺负;被欺到脸上来了,表示完很生气后,还要主动强调说:我们不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