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卜算子·咏梅》陆游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虹云朗诵 李谷一演唱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上一讲讲了姜夔,讲了他的《暗香》《疏影》,讲了他笔下的梅花,张炎甚至称他是,他的梅花在词中叫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说论写梅,诗中是林逋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为第一,而词中呢,则以姜夔的《暗香》《疏影》为第一。说实话,单以才子词论,清空骚雅的风格而论的话,确实姜夔的这首《暗香》,还有他的《疏影》,可谓翘楚。但是要论这个咏梅词里头,千古以下以姜夔为第一,我想很多人会不服气的。况且张炎词评,说老实话还有一重独特的关系。就是张炎其实是和姜夔,怎么说呢?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张炎他其实是张俊的六世孙。我们知道,讲姜夔的时候讲过的,姜夔晚年人生知己,就是张俊的孙子叫张鉴(应该是张俊曾孙)。而且姜夔主要是靠张鉴的支持,才晚年——十年之间得以衣食无忧。所以姜夔和张鉴,那是人生至交的关系,所以和张家也就有不一样的情分、情感在里头。张炎词评啊,恐怕未为定论。况且除却这些,我们凭阅读欣赏感受,我想很多人也难接受词中写梅第一就是姜夔。比如说,他说前无古人,在姜夔之前我们熟悉的宋人词中写梅更有名的一篇,几乎耳熟能详、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的,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哎呀,说到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作为文史学者,尤其是诗词方面的研究者,我个人其实是非常感慨的。因为这首《卜算子·咏梅》,大家太熟,耳熟能详,它也被选入过中小学的语文教材。而且我们在各种的唐宋诗词鉴赏、词典啊,或者各类书籍里头经常看到这一篇的鉴赏文章,包括分析文章。我有一个什么样的感慨呢?就是对于这样的名篇啊,去泛泛的论述非常容易,但是如果能够细究的话那才是这个,怎么说呢?对于诗词普及而言,包括对于诗词文化的推广而言更有益处。就是这首《卜算子·咏梅》,我们很容易看到它的皮外春秋,说老实话,我更觉得对于这样的名篇,一定要推究他的皮里阳秋。

我们知道“皮里阳秋”这个成语,其实原来叫“皮里春秋”的,就是内在的那种细致的品评和观点。因为后来是避讳吧,“皮里阳秋”原来叫“皮里春秋”,出自《晋书》,因为要避这个晋简文帝母亲的讳,他的母亲的名字里有个“春”字(郑阿春),所以就把这个“皮里春秋”改为了“皮里阳秋”。它就是指的内在的不轻易说出来、不轻易被发现的观点和言论。那么我们发现外在的东西、泛论的东西都非常容易,尤其是像《卜算子·咏梅》这样的名篇,再加上我们知道毛润之先生还有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另外再做的新篇,自己做的同题的《卜算子·咏梅》,那就使得陆游的这首名篇更为有名。然后大家说他人生不得志,被主和派打压,然后抒发心志,写下这首名篇。但是,内在的、具体的情境到底是怎样呢?就是内在东西怎么去推敲呢?所以对于名篇——诗词名篇,如何由表及里,我个人认为,这首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和典型。

好,我们来看一下。首先从大的方面来看,既然我前面讲了姜夔的《暗香》,也是写梅花,都是词里写梅花的极品,我们就把这两个对照着来看一下。从大的格局上,特别典型,姜夔呢其实是写人,但是无处、无一句不有梅花,对吧?无一处不有梅的影子;反过来呢,陆游的《卜算子》呢,表面上是写梅,无一处、无一句、甚至是无一字不有人的影子。所以姜夔的风格你看,清空骚雅、深情雅致;但陆游的风格呢,这首《卜算子·咏梅》,我们甚至很明显地能看出老杜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所以诗史上其实有一个观点,从陆游的词上其实也可以看出来,虽然他主要精力在于作诗,他甚至也认为词不如诗那么重要,但是他的境界太高了,格局太高了,随便写写《诉衷情》啊、《卜算子·咏梅》呀,还有我们熟悉的像他写情感的《钗头凤》之类的,都是千古名作。但词史上一般认为像李白,诗仙,飘逸绝伦;杜甫,诗圣,沉郁顿挫。这两种风格是两个极端,能把二者综合起来,像苏东坡也很难,苏东坡只是旷达、超逸,但是能把李白和杜甫,居于他们之间,既有这种超逸豪放,又有那种沉郁顿挫的,能把二者风格合起来的,其实就是陆游。所以陆游落笔呀,其实既有像李白那种潇洒挥毫、流畅落笔的一面,其实又有像老杜那样,字字千钧、沉郁顿挫的一面。

话说回头,那么如何从这首词我们来看到由“皮外春秋”来去看“皮里春秋”呢,在向内细细的推敲呢?你看首句“驿外断桥边”,其实这就很有讲究。我们一般说就是在驿站外面,一条断桥旁边,有一树开放的梅花,一树寒梅。但其实要推敲的,首先这个驿站,在宋代其实没有驿站这个词,那么是到了元代的时候才有“驿站”这个词出现。那么在元以前其实是“驿传”,或者是“邮传”,或者是叫“邮驿”。到了元代呢,因为这个蒙古语,把“驿”称之为“站赤”,“站赤”其实就是“驿”的这个音译,所以渐渐的,蒙语和汉语揉在一起才有了“驿站”。所以我们听上“驿站”觉得就像高速公路的休息站一样。但其实啊,古代的这个驿远比我们现在的这个休息站要简陋得多,它主要就是传递信息用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个驿站去传递荔枝了。

像春秋的时期,包括先秦,其实一般当时叫做“邮”,那么每二十五公里呢,就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够走路往返的距离,跑步往返的距离设一驿。那么到了汉代呢,就是改邮为驿,三十里为一驿,那么能传递区间呢,就由二十五公里然后一直扩大、扩大到一百五十公里左右。所以它关键讲究的是传递消息,讲究的是快。

所以呀,这个古代的驿,一般都是要在城外,靠近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你看现在保留的古代几个有名的驿站,对吧。比如说河北怀来,原来叫沙城,有个鸡鸣山驿,这是一个很大的驿站了、驿城了,但即使这样,它也在沙城城西的二十里左右,就城外二十里,那么这个沙城其实就是怀来。像我们江苏的高邮也有盂城驿,也很有名,是一处水马驿站,也很繁华了,但它也在高邮古城的南门之外。所以驿呀,一定是在城外,是在郊外、郊野。

所以驿外、驿本身就在城外,就远离繁华之地,又在“驿外”,可见,这树梅花所处的位置。所以接下去“驿外断桥边”,这个“断桥”啊,一般大家都理解为一座破败的桥,比如说西湖断桥,一座断掉的桥。但其实呢,有版本最早做这个“断”,不是被割断、被断裂的那个“断”,说老实话,靠近驿站的话,因为是交通要道,很关键,对不对?一般很少可能是断掉的桥的。所以有的版本啊,这个“断”呢,也做这个现在这个“断”字加一个“竹子头”的那个“簖”,那这个“簖”字呢,其实这更合理一些。加个竹字头的“簖”是什么呢?古代呀,人们到郊外去那个拦河啊、去捕鱼呀,然后把那个桥啊,伸到那个河,沿着河沿一直往往里头伸,去捕鱼的一个场所,那种桥,有点像那个栈桥,但其实不是啊,但是一定是在郊外才会有这样的簖桥。野外有人来捕鱼,然后设这样的簖桥。所以虽然用这个西湖断桥的这个“断”字体现残破,可能更体现一些这样的意境,但其实驿站旁边一般不会有残破的桥,驿外的话。但是如果用“驿外”和这个“簖桥”,就捕鱼的这种簖桥,这就突出了这一定是荒郊野外,远离城市、远离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所以“驿外断桥边”,其实说的这树梅花是什么,是一株野梅呀!虽然一般的鉴赏也都会说到,这不是达官贵人啊,不是名人庭院中的那种梅花,而是野梅。但是陆游要突出这个野梅,他所突出的这个环境,这个“驿外”和“断桥”随手写来,看上去像随手写来,其实他选取的这两个还是很有讲究的。又刻意突出了这是一株野梅,所以第二句,这一句就关键了。“寂寞开无主”,“寂寞”不用说,大家很理解。那么包括下面“已是黄昏独自愁”,这个“独”和“寂寞”完全是对应起来的。寂寞,不仅是他的人生状态,其实还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和情绪的发泄。但是接下去的那句“开无主”,这个“无主”,和这个“野梅”应和起来,一般我们也会讲到了啊,这是无主之梅,不像达官贵人的庭院里的梅。但是这个“无主”啊,在陆游当时的人生境遇来看,这一句话用的其实是非常讲究的。

我们一开始就说了,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仿佛都在写人,接下来也是“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但是处处、句句都有梅的影子。而这个陆游写《卜算子·咏梅》,看上去每一落笔都是在写那树梅花,但处处其实都是有人的影子,句句皆有人的影子。所以他这首《卜算子·咏梅》,最典型的特色就是把比兴手法用到极致。所以他的梅花也是一种拟人手法写的,那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再加上陆游的诗名那么大,才名那么大,所以他写的诗词我们知道,北宋那还是比较开明的时期,像苏东坡就有“乌台诗案”。陆游要写这样的词,他其实每一遣词用句、落笔用字,乃至他比兴那么强烈啊,其实都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的。那这一句就很关键了,“寂寞开无主”啊,虽然你陆游作为主战派,屡屡在朝廷中被打压,但你毕竟是这个世家子弟、朝廷命官,你能说“无主”吗?也就是说你一个臣子,能愤而说“无主”,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所以这就说到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了。

一般鉴赏文章啊,讲解这首词泛泛地说是陆游晚年所作。但是其实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有不同说法。一个是说他晚年,这个晚境愈发凄凉的时候,自他64岁、65岁被朝廷罢官,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闲居,中间只起复过一次。那么这么长的时间,而且他那么大的才能,被朝廷弃之不用,所以可以说是“寂寞开无主”。但其实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应该做于他中年,也就是1172年,1173年,甚至也有可能是1175年,他在四川、在蜀中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为什么呢?我倒觉得这更有可能。因为这更符合陆游在这首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寂寞而激愤的心境。

我们知道像国学大师梁任公,那是非常钦佩陆游的,他曾经写《读陆放翁集》,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那是真的发自骨子里的、从男性的角度钦佩,真是陆放翁、陆游才是好男儿、大丈夫!为什么有这个评价呢?说“集中十九从军乐”都是写的那种军旅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写呢?就是因为陆游中年时期有一段在四川、在边塞、在抗金前线从军的生活。陆游自己说的嘛,“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螘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包括他在大散关前线抗金,包括这时候他刺杀猛虎这些英勇事迹,其实都是这一段时间。那这段时间呢,恰恰是这陆游啊,从巅峰到低谷,甚至他的放翁、陆放翁的这个得名,也与这段时间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陆游(1125年—1210年)正当人到中年,44岁的时候入川,46岁当时王炎宣抚川、陕,那么招陆游为幕府(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只身前往南郑,在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同年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陆游一生中只有八个月军旅生涯。)。王炎是著名的抗金派、抗战派,陆游在王炎府中还作《平戎策》,为收复中原竭尽心力呀!然后提出了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先取陇右,整个的战略规划。可是呢,悲哀的是什么?是王炎虽然是抗金的主战派,但朝廷呢,依然把握在主和派手中。那么几个月后,王炎被召回京,然后幕府就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

接下来他被改派到成都,所以他说“细雨骑驴入剑门”嘛!(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但到成都呢,开始不错。那么四川的宣抚使是虞允文(虞允文(1110年12月14日—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一作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人。南宋名臣。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他出使金国时,见其大举运粮造船,便在回朝后请朝廷加强防御。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参谋军事犒师采石,指挥三军大破金帝完颜亮。次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五年(1169年)为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乾道八年(1172年),再任四川宣抚使。淳熙元年(1174年)去世,年六十五。淳熙四年(1177年),追赠太傅,谥号“忠肃”。)。我们知道,虞允文也是个抗战派。那么这个陆游和虞允文还是如人生知己一样的,陆游又大胆上疏,建议出师北伐。但问题是,没过多久虞允文又病逝了。但不管新来的领导是谁,陆游都是频繁的上疏,建议出师北伐,甚至自己还搞了一个,在蜀州搞了一个阅兵,并作有著名的《蜀州大阅》,通过文章抨击朝廷养兵不用、苟且偷安。当时的领导,像郑闻(郑闻(?一1174年)南宋大臣。字仲益,华亭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权刑部尚书兼侍读。乾道九年(1173年)正月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十月除参知政事。次年三月罢,以资政殿大学士宣抚四川,七月又除参知政事,十月卒,谥正献。)这些人都很头疼陆游。

接下来到了1175年,最最关键的,范成大由桂林调任成都。那么范成大和陆游那可谓诗友啊,本身就是人生知己,又加上诗友,所以范成大很容易受陆游的影响,陆游这时候极力鼓动范成大备战抗金。所以陆游虽然在四川,在很远的地方,但是闹的动静很大,以致朝廷非常恼火。主和派弹劾他,说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经常聚会,饮酒吃饭,思想消沉,行为放纵。),甚至逼着范成大,最后范成大实在没办法,只得将陆游免职、罢官。所以陆游这个时候非常愤慨呀,就是因为主和派攻击他“燕饮颓放”、“不拘礼法”嘛,所以他自号,索性自号叫“放翁”。你说我颓放、说我狂放,那我就号放翁。而这个时候,眼见着自己的人生知己、好朋友范成大由于朝廷压力,没办法逼着把自己免职,所以陆游啊这个时候就很惨了。

免职之后只能在这个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自己开了个菜园子啊,躬耕陇亩啊,躬耕于这个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旁边,躬耕于繁华成都之郊外、之野外。所以陆游为什么说“寂寞开无主”啊?这时候他被朝廷打压的,甚至是逼着自己人生知己范成大之手,将自己免职,甚至这时候他连工资都停发了,只能靠自己种菜维持生计了。所以你看他说“寂寞开无主”,在这个无用的、无能的朝廷眼中,他陆游——如此大才能的陆游,已经成为一颗弃子。所以你看为什么没有人弹劾陆游啊,只说他“燕饮颓放”,没说他诗词中大不敬,事实情况就是如此,因为他当时确实被踢出了这个公务员队伍。

所以接下来就很关键,“已是黄昏独自愁”, “独自愁”当然是梅花之愁,也就是诗人之愁,这株野梅之愁,无主的野梅之愁。但是“已是黄昏”,这说的是什么?是说的是环境,只是个人命运的环境,其实是大宋朝廷的环境啊!已是如此日薄西山、黑暗将临。况且,还有风雨欲来,“更著风和雨”。这又既是个人的命运,又是整个时代王朝的命运,甚至是整个族群的命运。所以陆游悲哀呀,陆游气愤啊!

所以接下来过片,则是由上片的悲哀语过度成悲愤语,“无意苦争春艳,一任群芳妒”。这两句过片,最好的能够解释的就是他的号和他的书斋名。刚才讲了,他之所以号“放翁”,是朝廷的主和派攻击他,说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潜台词的意思是说,他只不过为了是博眼球,吸引人注意,故意大放厥词,故意表现的如此狂放。所以陆游愤而自号、索性号“放翁”,“亘古男儿一放翁”嘛,陆放翁。尤其他喜欢梅花,更说“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到他晚年的时候,主和派还是攻击他,说他博眼球,“嘲咏风月”,所以他后来自己索性把自己的书斋号“风月轩”。你们说我“嘲咏风月”,索性把我的房子就叫“风月轩”吧!



所以陆游说梅花虽然是先春开放,对吧,其实一年中最早开放的花是梅花。但陆游说,这是梅花的品格、季节决定。那些群芳争艳、搔首弄姿的那些花,怎知道梅花经历了什么?所以他写《梅花》绝句说,“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陆游《落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不会等到晚春的,去向东风乞怜的,为什么呢?是因为“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是因为梅花当初是经过雪虐风饕的,是有气节的。所以他说梅花是“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陆游《梅花绝句·其二》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那些春天的花、晚春的花,不知道梅花是经过怎样的苦寒,经过怎样的人生,所以梅花先春开放,那是它的本性,那是它的气节,那是它的高格。但是那些小人,那些搔首弄姿的群芳,又怎知道梅花的境界呢?所以各种猜疑、嫉妒,各种中伤、诋毁。

所以接下来由悲哀到悲愤,接下来最最关键,自明心志啊,这才是诗词托物言志的最高境界。那么最后的两句最有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毫无疑问,继承了自屈原以来仁人志士的那种志节高尚、操守如故的崇高感,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到这种地步,人生傲骨犹存!犹如梅花香气依旧。细细地推究,这种信念里头还有一种强大的自信,不光是托物言志啊!“只有香如故”,这种自信、自持,来自于什么地方呢?

说到这一点,就要说陆游的一生坚定不移的抗金主张,其实和南宋很多其他文人的那种抗金主张是不太一样。陆游,我反复讲过,他和他比辛弃疾大个十几岁,晚年两个人在山阴道中携手前行、人生知己。他的抗金非常类似于这个辛弃疾,他们俩的抗金主张,包括抗金的策略实施,其实都不是像很多其他人,包括最后像韩侂胄这些人,其实都是这个想当然尔,都是书生误国。陆游和辛弃疾不一样,辛弃疾我们讲过,那是长于敌战区,从小受到爷爷的熏陶,然后勤练武艺,那是有着真材实能,是有着一个军事家的胆魄的。他曾经带领起义军,在敌后抗战,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那么陆游呢,其实也是这样,不光是他有在川陕前线抗金的这个斗争经历,生活经历。中年的时候,其实他的抗金主张、抗金意识,那是埋藏在血脉中的。

陆游出生于1125年,也就是宋徽宗的宣和七年,接下来第二年,公元1126年就是靖康元年啊!所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啊!所以陆游他是伴随着靖康国难而出生的,所以他的成长环境里头有两个特别关键的因素,一个是他是出生于书香世家。我们在讲苏东坡的时候其实提到过,像陆游的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那么我在讲北宋文人党争中特意提到,其实北宋文人啊,意气用事,党争内耗。那么在新党和旧党中,分别能够有包容的胸怀、宽容的境界去看待新旧党争的,旧党中的代表人物其实就是苏轼、苏东坡,而新党中能有这种眼光和胸怀的,其实就是陆游的祖父陆佃。陆佃后来是做到尚书右丞的,而且是以心学家名世,所以陆家是家学渊源。而陆游的父亲陆宰呢,其实也以经学传家,也是一代大儒。所以陆家其实这时候已是书香世家,所以陆游的诗文天赋为什么那么高,这和遗传家庭环境有关系。

另一个生长环境呢,就是靖康国难。在靖康国难之中,陆家其实都是一门义士。他的父亲陆宰(南宋藏书家。字符钧,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轸曾孙,陆珪孙,陆佃子,陆游父。徽宗政和中,为淮西提举常平。宣和六年(1124),为淮南东路转运判官,迁京西路转运副使、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等。)其实是坚定的抗金主战派,正是在他的支持下,太原保卫战才能获得坚持。而他的这个叔叔叫陆宲(陆宲(1088-1148),字元珍,北宋哲宗元祐三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叔父。公元1127年,陆宲迁居无锡,成为无锡陆氏始祖。宋室南迁后,曾参与抗金斗争。陆宲晚年将他平生创作的诗文汇集成册,名《南华集》,其书已轶。陆宲的“宲”字亦有作“𡧖”字者。),也是一位抗金名士,曾以一文官、一书生,于国破家亡之时,出奇智、力保危城,结果后来陆宰、陆宲都被主和派、投降派罢官。

那么陆游跟随着家人逃往南方,生下来,幼年、一两岁,还被这个家人抱在怀里的时候,就经历了战乱、逃亡生活。陆游甚至回忆,说小的时候虽然他记不得当时的事,听大人说躲在草丛里,遇有金兵,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来。每个人怀里就藏了一个冰凉的饼子,饿了就咬一口。所以你想想,陆游那时候就一两岁,躲在草丛里,金兵来的时候就能忍住不哭,所以他骨子里头,天性就是要抗金的。

所以回到南方之后,陆宰一开始回故乡的时候走投无路,最后投奔义军,当时有一股义军在东阳。东阳也就是现在浙江金华,有一股陈彦声,这个人叫陈彦声,他率领的抗金义军,后来慕陆宰之名,就接纳了陆宰全家。所以,这个陆游小时候很长的,有好多年,有一段时间,一直到他五六岁、六七岁,其实都长在义军的山寨之中的。所以你想想,这样的幼年成长经历对于陆游一生的那种抗金意志会奠定怎样坚实的基础啊!所以对于陆游来说,对于辛弃疾来说,抗金、主战、收复中原、收复神州山河,甚至像岳飞那样直捣黄龙,那是埋藏在血脉里、浸润在骨子里的一种人生终极的追求,是哪怕到死也绝对不会动摇的。

可是现实沉重。那么就像辛弃疾,那么大的才能,那么大的军事家,最后也被放归乡野。所以辛弃疾自号稼轩,种地一老头啊!也是愤然语啊,与陆游一样,号放翁一样。陆游既然骨子里自小就埋下了这种决死抗金、收复中原的志向,但是现实沉重啊!我们在讲岳飞的时候就讲过,像秦桧也不过就是高宗这种流氓皇帝的工具而已,整个朝廷、整个政权其实就是投降、投机分子把控的。所以陆游,他的命运几乎,他的成长环境是这样确定,那他的命运几乎包括他的悲剧命运,也是几乎可以说是早就明确下来的。

他的前半生,一开始是和秦桧,我们知道,其实不光是他了,他的父亲啊,包括他的老师曾几(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都是主战派,像他的老师曾几,那就是被秦桧罢官的。所以到陆游年轻的时候科举考试,我们知道,尤其他二十九岁锁厅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的时候,因为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在同一届、同一个考场。秦桧权倾一时,投降卖国,希望自己的孙子秦埙考一个状元,结果当时的主考陈子茂不仅自有胆识、自有担当,而且慧眼识才,把陆游点为第一,导致秦桧大为恼怒。后来在殿试中为保秦埙,甚至直接让陆游名落孙山。

所以自秦桧时代开始,陆游就是屡遭打压,后来等秦桧死后,他的老师曾几复用,所以陆游才得出头。但这个时候朝廷依然被投降派、主和派所掌控。但这个时候呢,陆游的诗名、才名越来越大,所以主和派只得攻击他不拘礼法、燕饮颓放,所以陆游号放翁,索性便号放翁,摆出这种姿态。

但说起来陆游啊,你看如果说他是在1175年前后写的这首《卜算子·咏梅》的话,那其实他已经预料到了他全部的人生。即便到后来陆游再次被罢官,一直到韩侂胄要北伐。陆游,北伐是他一生的梦想啊,所以像杨万里等人都认为韩侂胄徒有虚名,只不过是借北伐急功近利而已,反而是误国之举。但陆游这个时候北伐这种一生的梦想,他一生其实有两大梦、两大痛啊!一是北伐,一是沈园之痛,简直是如虫蚀骨。所以陆游这个时候,因为这种一生的梦想啊,对韩侂胄也是无条件支持。以至于韩侂胄开禧北伐失败之后,陆游也承受了不小的骂名。

但对这人世间的一切风雨、一切坎坷,陆游其实早已经预见到了,他预见到自己的命运,将要向那梅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他的精神、他的精魂,如那梅花一样,“只有香如故”!这是一种信念,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信念,这是一种和他八十多年的人生息息相随、紧密相伴的永恒的信念!这种信念,无论成败、不论成功与否,无论旁人是怎样的诋毁、嘲讽、攻击、谩骂,也不论命运给予怎样的难堪与坎坷,诗人坚信,那种内在的价值、精神的芬芳,一定会暗香如故,“为有暗香来”呀!

所以到最后,我们回头再去审视全篇,说老实话,至于这首词到底作于他被免职于蜀中、川中,还是晚年被罢职于山阴老家,确实都有可能,我个人更倾向于他中年所做,在川中被免职所作。但是只有结合他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心境和境遇,去理解这首词,我们就更能把握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和价值诉求。这就叫由表及里,由皮外春秋及皮里阳秋啊!

这也是诗词最大的魅力,诗词赋比兴、托物言志这很容易,这也是常用的手法,但是他借外写的是内,他是向内、向上的一种追求。所谓向内、向上的追求,就不能泛论,就要细究,就要细细地推敲。当然啊,也要有这种广阔的视角,阔大的格局。就比如说,其实通过这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姜夔的《暗香》《疏影》,包括王安石写《梅花》,对吧?卢梅坡写《梅花》(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其中《雪梅(二)》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林逋的《山园小梅》,多了去了。包括李清照,包括陈亮(陈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梅花》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刘过(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龙洲道人诗集》。他写的《梅花》寂无人语断回程,日落未落孤山横。平湖水阔何许去,傍竹边松自好行。)很多人,他们都爱写梅花。尤其像陆游,一生写了一百一十多首写梅花的诗,甚至慨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根据这些现象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提出一个问题来,就是你看宋人尤爱梅花。虽然唐人也写,但是唐人更爱牡丹,这是为什么呢?而且千年而下,毛润之先生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什么能写出另外一种境界的梅花?而宋词中,还有哪一类的梅花,也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呢?且听下回分解。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