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通史》72 大元帝师八思巴

请您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第七十二集:大元帝师八思巴(上)




  

 第七十二集:大元帝师八思巴(下)

第七十二集:大元帝师八思巴

这里是萨迦寺,在元朝,这里不仅是后藏的中心,甚至是整个西藏的中心,因为萨迦寺诞生了一位法王,这位法王,不仅影响了萨迦寺的历史,更改变了西藏的历史,完成了历史上真正的西藏与祖国的统一,这位法王就是洛追坚赞,大元帝师八思巴。在藏语里,八思巴是圣者之意,据记载,八思巴三岁就能口诵吐莲花修法,生七岁,诵经数十万言,能约通其大义,13岁,参与了初步确定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凉州会谈,17岁,继承了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地位,19岁被忽必烈遵奉为上师,26岁被封为国师,36岁又被尊为帝师,46岁圆寂。八思巴有着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在萨迦寺,八思巴的故事被完整地记录和珍藏下来,千百年来,他为中国历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与这座千年古刹一起灿灿生辉。
对于萨迦寺的嘉阳喇嘛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行程,他即将进入萨迦寺的珍宝馆,看到心仪已久的镇寺之宝,嘉阳喇嘛专心研究八思巴的历史已有多年,萨迦寺珍宝馆珍藏着萨迦寺最珍贵的历史宝物,而这些宝物,几乎每一件都与八思巴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想进入这个宝库并不容易,不仅要得到寺院堪布的批准,而且还需要三位喇嘛同时打开五把锁。在珍宝馆中,有25幅唐卡最为珍贵,没有特殊原因,这些唐卡从不示人,它们上一次正式被打开,是在差不多20年前。在西藏,唐卡是记录历史的主要手段之一,每幅重要唐卡上都会有微小的文字记录,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嘉阳喇嘛正在打开的25幅唐卡,就是著名的八思巴唐卡画传,这些唐卡距今已有不少于500年的历史了,八思巴唐卡画传原本三十幅,几经历史的变迁,有五幅遗失了,剩下了25幅,它完整地记录了萨迦法王八思巴的生平。
公元1235年3月6日,八思巴出生在今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的昆氏贵族家庭,原名洛追坚赞,藏传佛教萨迦派正是由昆氏家族创立的,八思巴出生时,萨迦派首领是他的伯父贡嘎坚赞,被人们尊称为萨迦班智达。由于父亲在早年间便去世了,八思巴和弟弟恰那多一直由伯父萨迦班智达抚养。八思巴从小聪颖好学,少年时便通晓各种学科,声名远扬,人们都尊称他八思巴,其本名洛追坚赞反而很少有人提及了。此时,在青藏高原之外的中原大地,正经历着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蒙古政权正在兴起。公元1229年,在成吉思汗去世两年后,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即为,他把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西夏故地-河西走廊,分封给自己的儿子阔端,由阔端负责经营吐蕃地区,阔端随即在凉州建立了自己的官邸。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蒙古军队所向披靡,威名大振,为了宣示武威,公元1239年,阔端派大将军多达那波深入藏区,接连摧毁了两座反对归顺的藏传佛教寺院。这时,西藏境内各教派和领主各自割据一方,根本无法与强大的蒙古军队抗衡,但青藏高原地势高拔,幅员辽阔,雪山连绵,人烟稀少。阔端也已经意识到,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直接进军地势崎岖的青藏高原,困难重重,招降和治理吐蕃必须依靠当地的僧俗领袖,于是便将大军撤回。大将多达那波向阔端详细汇报了吐蕃各教派的情况,在权衡利弊后,公元1244年8月,阔端最终正式向萨迦派首领,也就是八思巴的伯父萨迦班智达发出邀请。
这是萨迦寺一年一度,专为纪念萨迦班智达而召开的祈愿大法会,所有的僧侣都要向这位萨迦派第四祖祈请。不仅是现在,萨迦班智达在世时,已经享有崇高的地位。班智达,梵文原意是博学的、智慧的,对于藏传佛教,只有真正通晓大小五明之学的僧人,才能享有班智达的尊称,得到各个派别所有僧人的无上敬仰。而萨迦班智达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位得到这个尊称的僧人,他在人们心目中,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在接到阔端的邀请后,在决定西藏命运的重要历史时刻,这位慈悲的智者决定离开萨迦寺,远赴凉州。在盛大的送行仪式中,有的不仅是祈福,还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亚东.达瓦次仁:当时有一批高僧,包括噶当派的,包括达陇派的、噶举派的,都来见他,其中有的直接就给他提问,你去干什么,你能给藏人带来什么利益。他就说我是到蒙古里面,肯定也有一些人,有一些说法,但是我确实是为了雪域苍生的利益着想,我没有一点自己的私愿,我就希望西藏人民能够安静、安详。当时,他的这个意愿就是利益众生。
凉州城楼

公元1244年,年逾六旬的萨迦班智达带领两个年幼的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出发了,而来自雪域高原各地的僧人和民众,自愿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跟随保护他奔赴凉州。一路上萨迦班智达与西藏僧俗各界广泛交流意见,逐步统一了人心。当他们取道拉萨时,八思巴在班智达及觉木伦堪布喜饶僧格主持下,接受了沙弥戒,正式出家。历经两年的艰苦跋涉,萨迦班智达一行终于抵达凉州。凉州白塔寺是阔端专门为萨迦班智达修建的,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恰那多吉达到凉州后,就居住在这里,白塔寺成为了凉州会盟的鉴证。
苏琴:这个碑啊,你看到像这个地方,诸如像班智达和阔端王这样的名称,那么由此呢,专家经过推断就论证,凉州白塔寺呢正是凉州会谈,这段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地所在。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第四代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他受到了蒙古王子,西凉王阔端的邀请,不远万里从西藏的萨迦寺来到凉州,就在白塔寺。阔端代表中央政权,萨班代表西藏地方,他们二位就西藏归属中央政权的各项事宜举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谈,史称凉州会谈。
公元1247年正月,萨迦班智达和阔端双方经过会谈,达成了吐蕃归附蒙古政权的协议,议定降附纳贡,户口登记,征收税赋,维持原地方首领职权等内容。会谈结束后,萨迦班智达向藏区各派首领及亲友弟子发出许多信件,介绍此次会议谈内容。
亚东.达瓦次仁:萨班给这个西藏人写了一个叫做,现在史料上叫做《萨班致蕃人书》,蕃人就是藏族人,这书里面就说了,我见到这个阔端王子了,然后阔端王子说了,很多人是被我这个逼着过来见我的,或者是被迫来见我的,但看来您来的时候还是有意交流高僧的心态,跟其他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您的这种理念啊,看得出来您确实是为了饶益众生而来。然后萨班就会说到,这个蒙古的阔端王子对我很尊重,对我带去的两个小孩也格外的关注,也对他们的这个未来,各个方面也很关心,可以看得出来对咱们藏传佛教文化也是村有崇敬之心,这个话可是不得了,这个等于给西藏的人民吃了一个定心丸。
发自凉州的这封信,今天被收藏在西藏博物馆,在信中萨迦班智达介绍了会谈的最终结果,如果西藏人民表示归顺,蒙古则不向西藏派一兵一卒,蒙古将大力支持佛教,西藏佛教各教派僧俗民众从此可以安心,不会再有寺院被毁,民众被杀的恐惧。当西藏各教派的僧俗民众在收到这封信后,纷纷响应,支持协议。自此,西藏地区开始归属蒙古政权,在阔端的支持下,萨迦派也一跃成为藏传佛教各派中居领导地位的教派。
陈庆英:凉州会盟,它为后来西北的民族关系奠定了一个基础,就是蒙藏通过藏传佛教联系起来,然后中央又通过藏传佛教把蒙藏联络到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这对中国的统一,就是疆域的扩展是起了很大作用。
在八思巴唐卡画传中,记载下了凉州会盟这一重要历史时刻,13岁的八思巴全程参加了这次会谈,他的聪颖博学给阔端留下了深刻印象,凉州会盟之后,萨迦班智达被阔端尊为上师,留在凉州白塔寺传授佛法。八思巴被萨迦班智达指定为他的继承人,天性聪慧的八思巴开始学习蒙语和汉语,为他后来创制蒙古新字埋下了伏笔。弟弟恰那多吉则奉命取阔端之女,穿蒙古服装,习蒙古语言。公元1251年,长年患病的阔端于凉州去世,同年,萨迦班智达也在白塔寺圆寂,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接受了他的衣钵,成为萨迦派的新领袖,即萨迦五祖中的第五祖。
八思巴接任萨迦教主时,蒙古政局发生了巨变,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夺得了大汗宝座,蒙哥依照蒙古分封习俗,将吐蕃各派在自己的兄弟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其中蒙哥本人分得止贡派,忽必烈领有菜巴嘎举派,旭烈兀领有怕帕竹噶举派,阿里不哥领有达陇噶举派,各派都接到了召请,而萨迦派却没有得到任何召请。就在八思巴领导的萨迦派在吐蕃地区的领袖地位岌岌可危之时,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忽必烈,作为蒙哥的同母弟弟,在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独掌军政大权。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军进攻大理,以完成蒙古对南宋的战略大包围,次年,忽必烈抵达六盘山一带,准备南下穿过藏区。他清楚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的巨大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就完全认同,并主动效法阔端在吐蕃地区所推行的政策。在时隔八年之后,身在凉州的八思巴向他的伯父一样,受到了邀请,这位年轻的萨迦派首领将再次担负起历史使命。
张云: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见,八思巴一下就对忽必烈有一种推崇感,有一种亲近感,那忽必烈也对八思巴有一种信任感。
这是八思巴唐卡画传的第七轴,它记录下了八思巴与忽必烈在六盘山会晤的经过和场景。八思巴虽然年轻,但其沉着冷静的态度与广博深厚的学识,给忽必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忽必烈意识到八思巴是未来蒙古实现对藏区有效统辖的重要人物。于是,他让八思巴留了下来,不仅如此,忽必烈决定,要与八思巴建立更进一层的关系,请八思巴为自己与察必王妃等25人,传授喜金刚灌顶。在萨迦寺珍宝馆的另一间密室内,陈列着很多700多年前的法器,这些法器都是八思巴带领萨迦派的僧人们,为忽必烈和察必王妃进行喜金刚灌顶时使用的法器。整个灌顶仪式场面宏大,持续了数天,察必王妃还向八思巴供养了作为自己嫁妆带来的一颗大珍珠,最为重要的是,忽必烈与八思巴正式确立了弟子与上师的关系。
然而就在忽必烈与八思巴确立了这种特殊关系之后,一系列的考验也随之而来,不久,一位来自噶玛噶举派的高僧噶玛拔希出现在忽必烈面前,据说,这位高僧神通广大,一度引起忽必烈的重视,于是,忽必烈便有意把他留在身边。对于噶举派高僧的到来,大臣们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认为,这位高僧超过了八思巴。史书记载,由于察必王妃坚定的信奉八思巴,在她的再三恳请下,八思巴在忽必烈和众多大臣面前,示现了非凡的神通,于是,众人彻底信服了。忽必烈宣布,只有上师的教法,才是真正最高的,所有人都不要再有怀疑,而那位高僧也不愿意留在忽必烈身边,不久便离开了。
公元1254年,从大理凯旋的忽必烈踌躇满志,他与八思巴再次会面,颁发给他一道优礼僧人诏书,让八思巴统领所有僧众,僧人不可违背上师之法旨,要谨慎修行,对西藏各教派一律尊重,无论军官,军人,达鲁花赤、金册使者等,对僧人不准欺凌,摊派兵差和赋税劳役等,寺院的土地、河流、水磨等,谁都不准夺占、强取。这道令旨对萨迦派意义重大,是萨迦派在藏区的领袖地位得以确立的标志性文件,因此,受到萨迦派历代僧人的珍视,这道令旨一直被供奉在萨迦寺里,许多萨迦派僧人都能流利背诵全文。不过,随着佛教越来越得到蒙古政权的信任,其影响日益增大,逐渐引起了之前在成吉思汗扶持下,以全真道为核心的道教势力的不满。公元1258年,全真道所编《玄都宝藏》中的《老子化胡经》称,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胡人为佛教,此书招致佛教各派僧人的一致抗议,双方互不相让。于是蒙哥汗让忽必烈专门组织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佛道大辩论,而年轻的八思巴被推选为佛教界代表,参加了这次大辩论。
这里是萨迦寺的佛学院,僧人们每天下午都要在这里辩经,辩经是每一位藏传佛教僧人从小就学习的基础课程,是一种理解、认知佛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回答问题的僧人坐在地上,而站着的人提出问题,每一次击掌则表明论点或问题的重要性。历史已无从考证,当时八思巴参加佛道大辩论时,是否也使用同样的辩经方式。不过,根据史书记载,这场辩论采用的也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这场辩论中,八思巴充分展示了其博学多闻与雄辩口才,令世人瞩目。此次佛道大辩论,最终以佛教一方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在元人释念常的《至元辩伪录》,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萨迦世系史》中,对此次辩论都有记载。辩论结束后,八思巴也曾撰写《调伏外道大师记》一文以示纪念,此文至今仍保存在《萨迦五祖全集》中。佛道大辩论,使八思巴一举成名,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佛教领袖,也使佛教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信仰。
张云:八思巴在这个地方也非常精彩,给忽必烈也等于争了一个面子,同时也让忽必烈了解到,八思巴在这个佛教上的造诣。
八思巴越来越受到忽必烈的尊崇器重,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年仅26岁的八思巴随即被封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领天下释教。作为国师,八思巴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忽必烈统一中国的事业,但他一直反对蒙古军队滥杀无辜。在这幅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描述了八思巴担任国师之后,所做的一些事情。根据藏文史料记载,忽必烈打下江南之后,因为曾经遭遇到顽强的抵抗,于是采取屠城政策,由于人数众多,蒙古兵直接将这些民众赶入大海,而作为国师的八思巴对忽必烈说,你是佛教弟子,是天下百姓的转轮圣王,要爱护所有的生命。
亚东.达瓦次仁:忽必烈后来通过权衡以后,发现佛教,刚好谁点明的,那就是八思巴给他点明了,佛教里面有一个,也有帝王的传统,但是佛教里面把它叫做圣王,叫转轮圣王,是以慈悲的理念去推动自己治理天下的这个理念,或者把慈悲融入到治理天下的理念里面,其实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一个效应。举了什么,举了印度的阿育王,为什么放下屠刀,然后就变成一个这个崇佛的一个圣王,这样以后就能够嫁接起来一个庞大的大元的天下。
公元1264年,忽必烈终于击败阿里不哥,夺得蒙古政权的最高统治权,同一年,忽必烈设立总制院,由国师八思巴兼领。总制院既是全国佛教最高领导机构,也是管理吐蕃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八思巴兼领总制院后,忽必烈派其返回萨迦,责成他重组西藏地区行政体制,并颁发给他一份珍珠诏书,这份诏书进一步明确了八思巴在吐蕃地区的崇高地位。公元1265年,国师八思巴返回萨迦,他广泛联络各地佛教世俗首领,在西藏地区进行户口清查,划分民户,征收赋税,设立驿站,驻军戍守,铨选官员,派官设治。八思巴按照蒙古行政体制,将西藏地区重新编组为万户,初步确立了乌思藏十三万户体制。在此基础上,八思巴又建立起以萨迦派为核心的西藏地方政权,即通常所说的萨迦政权。萨迦政权的首席行政长官本钦,也同时担任乌思藏宣慰司的宣慰使,乌思藏宣慰司管辖范围大抵相当于今天西藏的拉萨,日喀则与阿里地区。此外,在乌思藏宣慰司的东面,元朝还相继设立了另外两个宣慰司,即朵思麻和朵甘思宣慰司。这三个宣慰司在藏文史料中又被称为三却喀,为元代吐蕃地区的三大行政机构,直隶宣政院管辖。
八思巴去世后,由八思巴兼领的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作为管理吐蕃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宣政院品级为从一品,与元代的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三大机构并立。长官宣政院使有多人,其中为头的宣政院使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名列第二的宣政院使则由帝师举荐的僧人担任,吐蕃地区的地方官员也是僧俗并用,军民通摄。

亚东.达瓦次仁:萨迦政权成立的标志,一个是这个萨迦本钦的这个职官制度的成立,加做萨迦大长官,还一个呢,既然是一个行政的机构有了,那么它应该有一个核心的办公的地方,这个体现在哪里呢,这个就体现在这个八思巴修建萨迦南寺。这个南寺就是八思巴当了元朝国师、帝师以后,那么历经几代萨迦派的,所谓大大长官,统领13万户的这个财力、劳力建立起来,就把这个政权中心就正式定在这个地方了。

嘉阳喇嘛正在书写一种特殊的文字,它是有八思巴创制的,被称为八思巴文,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八思巴的经书与文献,早在五年前,嘉阳喇嘛就开始学习八思巴文。成吉思汗兴起后,一度借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蒙古语,忽必烈即位后,迫切想制造一种文字,这种文字不仅要求能准确拼写蒙古语,而且也能满足元朝境内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的拼写,以使元朝境内各种语言文字的书写规范化、统一化。八思巴所创制的蒙古新字,是一套方形拼音文字,以藏文字母为基础,结合的藏语、蒙古语、汉语维、吾尔语的读音和拼写特点,共有1000多个字。
公元1269年,八思巴重返大都,他向忽必烈进呈了这份特殊的礼物,蒙古新字,忽必烈下令,将这种文字确定为国家法定使用文字,在全国推广。在各地设立了蒙古字学与蒙古字学教授,规定自此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以后又禁称八思巴字为蒙古新字,而径称其为蒙古字,大元国字。
于宝东:这个八思巴文基本就是官方的这个文字,也就是说呀一般是军政方面,民间一般是不通用的,这种牌子,它的主要是什么呀,相当于就是军队的一个机密命令的牌子,它的内容是这样。
八思巴字是中华民族文字历史上的一次创举,八思巴字可以直接转写藏语,,也可以准确的拼写汉语,开创了用拼写记写汉字的历史,同时也可以译写各民族语言,是将中华民族主要的几种文字、语言统一化的一次可贵尝试。至今,我们在元朝的诏旨、公文,印章、派牌符、钱币,乃至器皿上,都能见到八思巴字,由此可见,这种文字在元朝时的推广程度。公元1270年,八思巴再一次给忽必烈传授神圣灌顶,为感恩八思巴造字之功和灌顶之恩,忽必烈晋封其为帝师,颁赐六棱玉印。从此,帝师作为常设职位在元代一直存在,共历十四任,荣膺帝师者,多是萨迦昆氏家族成员或八思巴的弟子。
亚东.达瓦次仁:那么无论是作为这个帝王的忽必烈,还是作为帝师的八思巴,他们的智慧最大的一个就是体现在博大,一统,容纳这一点上。文化层面上,把一个蒙古的古老的萨满文化和藏地的藏传佛教文化,把汉地的汉传佛教文化,最后归统到大元这个整个国家一统化的机制里面,能够达到一个包容性,放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他的这个帝师统领全国佛教事务的作用,那很自然的就显现出来了。
帝师,作为皇帝精神上的导师,首要职责是向皇帝传授佛法,祈祷皇室福寿,保佑元朝国运昌盛,元朝历代皇帝均受帝师佛戒,逐渐形成定制。而帝师八思巴以慈悲为怀,利益众生,倡导以教化为主,对忽必烈的施政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为元朝宫廷讲授佛法,也是帝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八思巴曾多次为元朝皇室成员讲授佛经,他后来给忽必烈太子真金讲经的内容,还被编为《彰所知论》,并被译成汉语,由元朝政府明令收入《大藏经》,在全国颁行。八思巴主张各种教派彼此平等、和平相处,忽必烈一度打算独尊萨迦派,八思巴却劝其最终放弃此举。
张云:后来记载元代的《汉藏史集》,藏文叫的这本书,这本书里面有关的就是,元朝的时候,它还讲了一个故事,汉、藏、蒙古、门巴都是一母所生的兄弟,后来就住在不同的地方,形成这样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有名有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它就是元朝大一统,各民族一家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这样的。
在萨迦寺,每天都会有从藏区各地前来朝圣的信众,那些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信众,来到萨迦寺,一定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祈请这里的僧人吹响萨迦寺白法螺。这个白法螺,正是由元朝皇帝忽必烈作为供养,正式赐给元朝帝师八思巴的。帝师实际上是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最高行政领袖,帝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代替皇帝,统领全国佛教与吐蕃地区事务方面。忽必烈授灌顶礼时,便于八思巴议定,吐蕃之事,悉听上师之教,不与上师商量不下诏书。所谓吐蕃之事,包括文武官员的派选,驿站的设置,驻军的戍守,户口的调查等,帝师颁布的法旨,开头均有元代公文中常见的起首语,皇帝圣旨里,也就是秉承皇帝旨意的意思。《释老传》中,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域,帝师法旨与皇帝圣旨,在当时通行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全国,帝师制度成为元朝中央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切实可行的制度。
张云:八思巴这个双重身份,一方面他在西藏地方,他是朝廷的一个高级官员,命官,在朝廷上,他又是西藏地方的一个宗教领袖,他在朝廷要替西藏地方说话,但是同时也给朝廷说话,这两个说话是着眼于一个大局,就是整个国家的统一,地方的安定。
约在公元1271年夏初,在完成了觐见皇帝的各项事务之后,八思巴向忽必烈请求返回萨迦,当八思巴准备动身之时,忽必烈仿佛预感到,这将是自己与八思巴在一起的最后时光。临行之日到来,忽必烈与八思巴依依惜别,并派皇太子真金率军护送八思巴入藏。公元1276年底,八思巴回到萨迦。
这是萨迦民众为了迎接八思巴返回家乡,而专门编创的舞蹈,萨迦索舞,它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它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了今天西藏人民对法王八思巴最深情的怀念。回到萨迦后,八思巴在今天日喀则的曲弥,举办了一次由西藏各地僧人参加的大法会,为期14天。这是一次空前的佛教盛会,参加的僧人有七万名,各地的信众闻讯赶来,总人数达十多万。而这一次回萨迦寺,八思巴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八思巴组织了大量僧众,将他多年搜集的大量梵文,藏文、汉文佛教典籍整理翻译出来,然后用金汁书写,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数年,最后书写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甘珠尔》依佛教说法,共八万四千部,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留下了一笔无价的财富。历经岁月蹉跎,如今,萨迦北寺的藏书已随着寺庙的毁坏而灰飞烟灭,南寺大殿经墙的藏书,则仍旧保留下了两万多函。萨迦寺因此享有第二敦煌之美誉。
张云:在萨迦寺里面,有大量的元朝赐给的珍贵的,包括诏书、包括瓷器、包括法器,还有很多,而且萨迦寺的修建,你在的别的地方没有第二个,它的建筑结构有点仿照内地的藏式与内地的结合,这是它比较独特的。它整个是中原文化与汉藏文化的一个融合体,一个结晶。
公元1280年11月22日,一代法王众生怙主大元帝师八思巴在萨迦南寺圆寂,享年46岁,八思巴法王圆寂的消息传到大都,忽必烈悲痛万分,他赐封八思巴,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公元1282年,忽必烈下令,在大都为八思巴建造规模宏大的真身舍利塔。公元1320年,元英宗下令,在全国各地普建帝师殿,供奉八思巴,特别规定,帝师殿的规格要比祭祀孔子的宣圣庙大,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所绝无仅有的现象,八思巴在元朝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旦巴桑布:八思巴法王统一全藏后,建立萨迦政权,对西藏宗教上做出卓越功绩,西藏的政治上更是功不可没,所以藏族人民都发自内心地敬仰和信奉八思巴上师。
陈庆英:元朝通过这种方式,基本上是和平的把整个青藏高原,藏族地区都拉到元朝的统治之下。
八思巴不仅是藏传佛教的一代法王和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更是一位对巩固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促进汉藏、蒙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和历史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纵观其一生,不愧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萨迦寺一年一度为纪念八思巴的大法会正在进行,所有的僧侣都会向他们的第五祖八思巴祈请,他们一直沿着八思巴和他的伯父萨迦班智达指引的方向前行。嘉阳喇嘛也正是他们的其中一员,也许,在下一次纪念八思巴的法会上,嘉阳喇嘛撰写的八思巴传记,将会呈现给这片神圣的土地。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