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林庚
知识点总结
1.字音字形词义:
林庚(ɡēnɡ) 王褒(bāo)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涔阳(cén) 陇首(lǒnɡ) 寒砧(zhēn) 桅杆(wéi) 袅袅(niǎo)
窸窣(xīsu)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得鱼忘筌(quán)
得鱼忘筌:得了鱼就忘了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筌,捕鱼的竹器。
2.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考点复习
一、内容分析
全文共七段,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
第一至三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四至六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七段是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字千里。
二、引用与比较
全文大量引用了我国古代诗歌中含有“木叶”“树叶”“落木”“木”等词语的诗句,并分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来说明道理。
比较的对象有:“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木”与“树”。
下面以“木”与“树”的比较作简要分析:
树木叶一致,繁茂排斥,越来越少,无颜色褐绿色透着黄色触觉湿润干燥感受空阔、疏朗、较单纯饱满
三、文中诗句例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是说秋风—起,洞庭湖掀起波澜,树叶纷纷落下。袅袅:秋风摇木貌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临江王节士歌》)
节士:有节操的人。月浦:月光映照的水滨。
3.后皇嘉树,橘徕服今。(《橘颂》)
后皇:指天地。徕:来。全句大意是: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
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
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犹言山头。系游人滞留之地。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6.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今极浦。(《哀江南赋》)
涔阳近湘水,极浦:最远的水滨。全句大意是:辞别洞庭湖时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离开涔阳极远的水边,走上了出使西魏的征途。
7.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
全句大意是: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8.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饮马长城窟行》)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9.午阴嘉树清圆(《满庭芳》)
这句是说: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10.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
妖,艳丽。闲:同“娴”,雅。歧路,岔路。冉冉:动貌。翩翩,动作轻盈的样子。
四、拓展思考
(一)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下列诗歌中“乌(鸦)”“昏鸦”“寒鸦”的形象特征。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下列诗歌中“轻舟”“孤舟”“扁舟”的形象特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五、作者林庚
林庚(1910—),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至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今。其后出版的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等,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以及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主要著作:《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国历代诗歌选》《天问论笺》《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
课文解读
理解文中引用诗文的含义
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 )
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
云歇山:云停留在山顶。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亭皋:水边的平地。陇首:陇山的山顶。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寒砧:寒冷的秋风送来在捣衣砧中捣衣的声音。
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古诗)
华滋:有光彩,滋润的样子。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在《橘颂》)
后皇:皇天后土,指天地。徕服:一生长出来就适应这里的水土。
译文:这生长在天地间的美好的橘树啊,一生长出来就适应这里的水土。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高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嘉树
“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清圆:(树阴)清晰圆正。
叶
叶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灼灼:鲜艳明亮的样子。华:通“花”。
落叶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妖:美好的样子。闲:通“娴”,温柔文静的样子。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黄叶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木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高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如何鉴赏暗示类炼字题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从中得出作者鉴赏诗文的方法。作者是大教授,行文纵横千载,引文信手拈来。从这样内容丰富,行文洒脱的文章中,提炼出干货来,帮助高中生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原理与方法,不是泛泛欣赏,才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一
如何确定“概念”
概念=本义
1、语境
2、联想 木 联想到 木头、木料、木板
3、比较 木 与 叶
4、直接定义
确定一个词文学上的本义,不能去完全依靠字典。我们列举了三个方法:语境、联想、比较、直接定义。是要能在一定语境中把其特点揭示出来。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1、落叶、疏朗
语境:“寒风扫高木”带有落叶的因素。
联想:木头、木料、木板,进而想到树干,因此也就有了落叶的因素。
比较:与“叶”相比,是稀疏的,枝杈之间是透明的,因此有疏朗的因素。
2、干燥、微黄
联想:想到门栓、棍子、桅杆。因此是透着黄色,干燥的。
要注意的是,这里只是分析了作者确定一个词“概念”的方法,结论虽然明确无疑,但是具体的方法却不一定都要“循规蹈矩”。是从语境的角度得出的,还是比较得出的,抑或是联想得出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一)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二)掌握了思考的途径。至于是通过哪条途径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必强求一致。
“叶”有什么艺术特征
1、繁密
2、润泽、绿色
“树”有什么艺术特征
1、含有树干、树枝、树叶的一个整体
2、高大、枝叶繁茂
如何进行“分析”
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我们一说分析听起来挺深奥玄妙,实际上就是把诗句翻译一下,搞清楚诗句的确切意思。再把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这个关键词为什么“好”的原因将明白。
我把他概括为
进行翻译
讲出道理
午阴嘉树清圆
原文: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作者直接讲出了道理,基础是什么呢?还是翻译。
正午时分,高大美好的树投下清晰圆正的树阴。
“嘉”是美好的意思。什么是美好的树呢?树的美好就体现在干净、健康,枝繁叶茂。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才讲了道理。正是因为“树”是枝繁叶茂的,又是午时,所以树阴才是浓重的,圆正的。写出了正午时分,绿树投下一片浓阴的特有景色。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原文: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正是因为这个叶子是人采摘下来的,不是自然凋落的,而且是用来养蚕的,所以才是新鲜润泽的。
作者引用这两句诗,实际上是为了证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的好处,作者在分析的内容中有,“这绝不是······,而是······”“不同于······,也不同于······”这样的表述,实际是说古人用词的准确。
那么这就涉及到如何分析效果的问题了,我们接下来再说。
总 结
如何进行分析?
1、放入具体诗句中分析
2、进行翻译,讲出道理
翻译要准确,要做到字字有着落,诗意可能含蓄,但含蓄的诗意是靠清晰的诗句表达的。诗意含蓄绝不是说诗句表达含混,甚至不知所云。我们读诗、学诗,要在基础上,文字上下苦功夫,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还用“诗就是含蓄的”这样的说法为自己开脱。
最有力的道理,就是因果关系。如果分析中可以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子说出来,那才是说明白了。
三、分析“效果”
炼字是一种艺术手法,那么就必然要遵循艺术手法运用的规律。那就是它一定要有作用,这个作用我们概括就是两个一个是写景,一个是抒情。
前面一个写景的好处是什么?之前我们分析“木叶”,实际是表明了作者用词的“准确”,那么这种准确能够让读者非常容易地理解,在头脑中唤起鲜明的形象,那就是“生动、形象”。
在表述上,准确就是写出了......特有的景象。或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于抒情,就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是了。
我们要强调一下有关诗歌鉴赏的一个方法,用好关键词
原文翻译
道理
首先要找原文,从标题,到作者,包括作者的生卒年,正文,注释都是原文,一个字也不能放过。
作翻译就是要准确理解诗意,这个诗意,就是最基本的诗的意思,以字字有着落的精神来做,不多不漏。
讲道理就是要把这个字的好处,结合事理、情境明明白白地讲出来。
效果——景色
例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二)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1)“明”就是明亮。
(2)雨后河水上涨,河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明亮。
(1)“出”就是出现。
(2)写雨后群山好像一下子从云雾中出现了。
(3)“明”和“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秀丽清新的景象,画面感强,具有动态。
效果——思想感情
例2:渡河北 王褒①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②,亭障③绕黄河。
心悲异方④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⑤,失道北山阿⑥。
注:①王褒(513~576)初在梁为官,西魏入侵梁,江陵沦陷后入西魏。作为亡国之人,被押送长安,途中写成此诗。
②常山、代郡,都是地名,在今河北省。③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④异域,相距遥远,风俗殊异的地方,有时特指敌人占领的地方。⑤战马。⑥山路曲折的地方。
问:前两句写景中,哪个词用得精彩,请结合诗人的经历与创作背景,简单说说。
分析:课本中的注释很“坑人”,祖籍山东琅邪,北朝诗人,这些都不能说错,但是放在这首诗的注释中,却是大大误导了读者。
作者生活的时期距离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永嘉五年311),距离国家从洛阳迁都到建康已经将近二百年了;从琅邪算起那就更是遥远了。可见,这里的祖籍只是在重视门第出身的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标志,是“郡望”而已。实际上,作者出生在江南,那里才是自己真正的故乡。
作者身入北朝,但却是在皇帝主动投降后,自己的无奈之举,是怀着深深的亡国破家之痛的,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旨。就不能解释身为“北朝诗人”,为什么对北地的景色会产生这样伤感痛苦的感情。
答:①木叶给人稀疏、枯黄的感觉。②秋风吹来,纷纷凋零。飘飞不定的落叶③更凸显了诗人产生深深的羁旅之痛,故国之思。
答题结构:①概念+②分析+③效果
例3:野田黄雀行⑴
高树多悲风⑵,海水扬其波⑶。利剑不在掌⑷,结友何须多⑸?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⑹?罗家得雀喜⑺,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⑻,黄雀得飞飞⑼。飞飞摩苍天⑽,来下谢少年
注:⑴野田黄雀行:《乐府诗集》收于《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后期的作品。曹丕继位后,杀了曹植的至交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又无力救助友人。
⑵悲风:因风吹而发出悲凉的声音。
⑶扬其波:掀起波浪。
⑷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
⑸结友:交朋友。何须:何必,何用。
⑹鹞(yào):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罗:捕鸟用的网。
⑺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⑻捎(shāo):挥击;削破;除去。
⑼飞飞:自由飞行貌。
⑽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问:第一句中“树”字能不能换成“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背景与诗句,谈一谈。
例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周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问:“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1)“红”、“绿”是变红变绿的意思。
(2)将看不见的时光流逝变为可见的事物形象。
(3)抒发了诗人对时不我待,年华易逝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