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生》李商隐

请您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郦师来启蒙,不亦乐乎。”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语文启蒙的郦波老师,今天我们要来讲一讲李商隐的一篇名作,题目就叫《贾生》。一般我们说到李商隐,都会首先想到他的《无题》或者想到他的《锦瑟》,也就是他的爱情哲理诗,但其实呢,李商隐李义山也写过很好的咏史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贾生》就是其中一首代表作。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其实浅显易懂,尤其是他的文字并不难懂,所描述的场景则出自真实的历史,用了汉文帝和贾谊的一段典故。贾谊18岁的时候啊,便因博学能文而闻名于天下,得到郡守吴公的赏识。文帝继位之后,因为郡守吴公的推荐(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及其远见卓识,就是贾谊的才学、他的远见卓识。所以贾谊就受到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博士,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十分器重贾谊,提出让贾谊担任更高的公卿职位,结果引起一部分朝臣的不满。在反对者中呢,代表人物不光有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像宰相绛侯周勃,还有颍阴侯灌婴,还有时为御史大夫的东阳侯张相如(张相如,汉初名将,西汉开国功臣,跟随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平定陈豨叛乱立下赫赫之功。高祖十一年癸巳封东阳侯,汉文帝时为大将军率军击破匈奴,文帝十五年逝世。)、冯敬(秦将冯无择之子,秦亡后为西魏王魏豹骑将。魏豹反,冯敬与韩信及曹参率领的汉军交战被俘而降汉。汉文帝三年(前177年)拜为典客,四年后,迁任御史大夫,在任时,曾与丞相周勃,太尉灌婴共同诋毁才子贾谊。后接替郅都做雁门郡守。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年),匈奴进攻雁门,身为太守的冯敬力战而死,成为汉匈战争期间汉朝阵亡的最高级别官员(前御史大夫)。),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为由,反对文帝任用贾谊。文帝无奈之下,只得把贾谊贬往长沙了。不到一年,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这也就是诗中所写到的首句所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宣室求贤访逐臣”这一句的背景。后来文帝让贾谊给最喜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当太傅,梁怀王刘揖入朝,结果不小心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地自责,不久,年仅33岁的贾谊就在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事实上,纵观贾谊的一生,虽受馋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建议呢,文帝还是比较重视的,大略也是施行的,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持这一观点。所以王安石在同名七绝,也有一首诗也叫《贾生》,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就说:“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就是说贾谊是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他所献的谋略实际上大都也已经被汉武帝所采纳施行,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仅选取某一晚君臣占梦之事来做文章,就判定汉文帝轻视贾谊,恐怕难逃武断之嫌。显然王安石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所以对于贾谊的看法便又有所不同了。

其实,倘若我们仔细想想历史上的汉文帝,他其实是一个关怀民生、颇有作为的皇帝,所谓“文景之治”,所谓的盛世,就是最好的证据。文帝或许正是出于对贾生的爱护,不得不把他贬往长沙了。不能因为对贾谊之贬,就因此否定文帝之盛名。因此啊,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说的就是把贾谊贬到长沙,其实他真正的内情并不是君主不圣明、不贤明,那么为什么李商隐会有诗中这样的认知呢?他想要表达的意思究竟又是什么呢?这其实就需要我们去联系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晚唐社会背景,去探究他内心的隐秘世界了。

对这首诗啊,历来主流的评论都认为是借古讽今,揭示了李商隐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认为李商隐借贾生之事,不仅表达出对贾生的同情,对汉文帝的嘲讽,这其实只是表面,他更要表达的是借古人论今世的目的,表达出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幽怨,力图使晚唐的在位者,因为这种咏史的感慨而产生警醒。换言之就是说,李商隐在诗中更多的是自怜,是借他人之酒杯来浇自家胸中之块垒啊。一般的说,你看我们生活中的常情,一个人一旦倒霉了,就会对他所以为也倒霉的人就寄予了更多的同情,所谓同病相怜就是这个道理。

贾谊去长沙,想到屈原也是遭到权贵的谗毁而被贬,最后投汨罗江而死。我们才过端午节,这个大家都熟悉,所以贾谊就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就更加怀念屈原了,他就把自己的这种遭贬的情感寄托在屈原身上。所以南行途经湘江的时候,望着滔滔的江水,思绪联翩啊,就曾写下过一篇著名的《吊屈原赋》,文中表明“谊追伤之,因自喻”,这是很鲜明的表达,是说借屈原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命运的坎坷,直刺现实社会的那种“闒(tà)茸尊显兮,谗谀得志”的不公平现状,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情,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意。所以呀,李商隐其实和贾谊一样的,李商隐自己也是少有才名,更兼有大志,自谓“欲回天地”。但偏偏命途多舛,陷于牛李二党之争中屡遭排挤、屡遭打击,甚至最后潦倒致死,因此不得意的李商隐对他所认为的也是不得意的贾生也就寄予了如此的同情。但是,“自憾悲贾”或者为自己而悲伤是不是就是李商隐的这首作品的终极目的呢?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伤古往往是与伤时、伤己紧密相连的,诗人置身的晚唐,皇帝崇佛媚道、炼药求仙,不理朝政、不顾民生,《左传》说:“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所以李商隐在这里借用典故以刺当代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是另有研究者在《贾生》这首诗中读到的声音。

宣宗大中(847年正月—860年十月)元年,也就是公元847年的春天,李党受到打压,李商隐身为李党领袖王茂元的女婿,毫无疑问也要受到打压,所以和郑亚一行就离开了京师长安。据他本人的《樊南文集》和《樊南文集补编》所述,他们一行是在那一年的4月28日到达了湖南长沙,因时逢积水在长沙暂留一些时日,这时候李商隐听闻长安竟要重修天下废寺,对牛党在其后的这项决策大不以为然。长沙是贾谊谪居之地,李商隐此时此刻路过长沙,肯定是要借贾生以起意啊,以隐晦的说法,就写了这首《贾生》诗,其实要表露自己对现实的愤懑之意。

而历史上在鬼神这一问题上,贾谊其实比文帝走得更远,这也才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直处于正面形象的贾谊,在这首诗中被李商隐赋予了这样一种形象。贾谊这个人物啊,在唐人心目中并非怀才不遇的,像李商隐所尊敬的老师、他敬重的老师——牛党领袖李德裕就称贾谊是“谋不尽用而身无近忧”。李商隐自己在诗中呢,提及贾谊的时候也说过“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有客虚投笔,无憀独上城。沙禽失侣远,江树著阴轻。边遽稽天讨,军须竭地征。贾生游刃极,作赋又论兵。)。可见他并非觉得贾谊是一个完全不被帝王所用的悲剧人物,《史记》列传中也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段记述就说明在答鬼神之事上,贾谊非但没有谏阻,而且分明比文帝走得还要远,否则不会是文帝在“前席”的过程中,而自叹不如啊。

在李商隐看来,文帝君臣之争于鬼神,并非好事,所以他在诗中以此史例借喻牛党推动宣宗复兴佛教,其实是寄寓了批判精神。这其实表明了李商隐虽然一生不为所用,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关心社稷,心忧黎民,尤其把鬼神与苍生并举,更可以揭示李商隐写这首诗绝不仅仅是自伤自怜啊!其实并不仅仅是关乎个人荣辱,而是即便终生不被所用,他也要始终心存天下,这才是士大夫的追求、士大夫的境界。

中晚唐的士大夫呢,大多立足 “自内求佛,不假外佛”,这其中最厉害的那就必须得说是韩愈了,而同样想要警醒皇帝的韩愈在进言时采取的则是另外一种更直白、更不自惜的人生姿态。当年韩愈还曾写下过一份极为有名的奏疏,名字就叫《谏迎佛骨表》,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谏迎佛骨表》呢?就是因为唐宪宗元和14年,也就是公元819年的这年正月,唐宪宗想通过敬佛礼佛来祈求国泰民安、国运昌盛,就让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把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引入宫廷。供奉一段时间之后呢,再送往各大寺庙。这个过程中,各级官吏呀,包括老百姓竞相礼拜,一下子就掀起了一场敬佛、礼佛、拜佛的风潮。当时社会上上下下对于迎佛骨舍利是甚为投入啊,有些人甚至是不惜自残或者倾家荡产来体现自己的敬佛礼佛之心。对于这件事,既然是皇帝喜欢,而且领导发起,上下也都很热心,当时的官员就没有人敢去唱反调。可是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挺身而出,上了这篇顶顶有名的《谏迎佛骨表》,劝诫宪宗理智一些,不要把佛骨舍利引入宫廷供奉。

宪宗接到谏表,看完勃然大怒,为什么呢?因为韩愈的这篇《谏迎佛骨表》文气纵横,写得太狠了。韩愈在文中就说,自汉明帝时期佛教东传以来,有脑子的人前后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极其明显的事实,就是后来但凡礼佛敬佛的帝王大多都不长寿。而反观之,在佛教东传之前,尤其是我们传统的儒家文明所推崇的上古那些帝王,是吧?炎帝、黄帝、尧、舜、禹,甚至周文王、周武王,乃至周公、召公,这些圣人可都是非常长寿的。可是到了汉明帝的时候呢,汉明帝迎佛,对吧?汉明帝在位不过才18年,其后就是“乱亡相继,运祚不长”。最喜欢崇佛拜佛的是什么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啊,宋齐梁陈,包括当时的北朝这些崇佛拜佛的帝王有哪一个是长寿的呢?唯一的一个例外是梁武帝萧衍,但就算是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可谓到极致了吧,但到最后,为侯景所逼,活活饿死台城。所以韩愈的结论很简单、很直接而且有效,那就是这些迎佛拜佛崇佛的皇帝都活不长,你要也这样,恐怕下一个就是您了。这个逻辑太鲜明、结论太恐怖、太直接了,宪宗看的是勃然大怒,当时就要杀了韩愈,后来还是在名相裴度和崔群这些人的一力维护之下,宪宗才稍稍平息了点愤怒。甚至当后来韩愈在潮州上表谢恩,他直接宪宗贬到偏远之地。到这个时候宪宗已经原谅了韩愈之后,等宪宗回忆起来还说:“韩愈大是爱我,我岂不知”,其实自己也明白韩愈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我自己是知道的,但这家伙反佛的力度太大,当时把我气的够呛。

所以呀,你看,不同的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的时候,往往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其实李商隐的出发点和韩愈是一样的,但是你看,韩愈就非常直接、简单,甚至有点粗暴。李商隐的方式就更加的曲笔晦涩,是借咏史而发挥对现实的不满,这种诗句背后、言语背后的深意,恐怕就需要同学们去深深地、慢慢地揣摩和体悟了。实际上李商隐的诗向来曲笔晦涩,他其实不止在这样的诗中表达隐晦不明,像他的《锦瑟》那首诗,还有他的《无题》系列,更是如此了。李商隐的诗后人非常喜欢,但其中的情感幽微、所言难寻,要说清楚真的是难上加难。诚如元好问所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碰到的李商隐作品时,一定要多多留心,多一分揣摩、多一份体悟,这样才能得其诗味,才能在诗词的学习中收获理解与成长。



温馨提示:《综艺大观园》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