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镇》38 新城 半朝王家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中国古镇》38 新城  半朝王家



 明清两代,一个家族先后出进士30人,举人43人,为官者112人,尤其在清代,王家出了一位独领诗坛的人物王渔洋,也就是因为他,极大促进了满汉之间的文化融合。王家因此有了“王半朝”的称号。明末万历皇帝为了缓和君臣矛盾,特允建一座“四世宫保”牌坊,以示王家的功德,然而王家的忠诚却遭到了清军屠门的厄运。从本期开始,我们一起到桓台县的新城,去探寻一个家族权倾朝野,兴盛300年的传奇。

  一个家族与一个民族的命运

  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年)十一月初六,一支清兵绕过京都,一路南下,最终在山东一个叫新城的县城里,展开了一场灭门杀戮。当时声名显赫、权倾朝野的王氏家族,48人殉难。而这只是王氏家族所经历的三次惨案中的一次。

  王氏家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我新城王氏家族连遭国难,辛未殉节两人,壬午殉难48人,甲申殉国5人,损失惨重。大司徒公、大司马公、方伯公之下的后起之秀,殉失殆尽。

  王氏家谱中提到的大司徒公指的是王之垣 ,他曾经官至户部左侍郎,死后追赠户部尚书,大司徒公即为户部尚书的代称;大司马公指的是兵部尚书王象乾 ,王氏后人称其为大司马公;方伯公指的是王象晋,他做过浙江布政使,王氏后人称其为方伯公。

  意欲推翻大名王朝的军队,为什么与一个家族有着深仇大恨?我们还是从王氏家谱中寻找答案,翻阅这个家族的族谱,我们竟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家族传奇。

  王氏家谱给出的答案只有一句话:我家族与全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用现在的说法后面“励志”的话,更让人记忆犹新:“望我族众继承先祖忠勤报国,坚贞不屈之民族精神,为振兴王氏家族及全民族而努力奋进。” 一个帝王对一个家族的承诺

  当年的新城县现已更名为新城镇。400年来,镇上最显眼的是一座“四世宫保”牌坊。万历皇帝追封王家四世官至太子太保。

  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一道,负责教习太子的。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则保护其安全。因古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衔,于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也从一品衔。由皇帝亲自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字,意味着王家四世都有一品级的官员。

  万历年间,王家出了一位威震九边的兵部尚书,王象乾,因戍边有功,被授予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殊荣,这为王家同朝为官的30多位后生引以为荣。万历皇帝不但赐他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同时上溯他的前三代(追封)为光禄大夫。皇帝加封为“四世宫保”的这一殊荣,令王家上下倍感皇恩浩荡。这座牌坊的建造,成为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他们经过策划,遍请了北京和江南的名师,同时也定了“四世宫保”这四个字,一定要请大书法家来写,最终确定由当时的大书法家董其昌来写。

  当“四世宫保”,这四个字被镌刻在牌坊上之后,王家的忠贞之风被彰显得淋漓尽致。然而仅仅二十多年,王家的忠诚却换来了屠门的厄运。

  但是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一个帝王对一个家族的承诺,也成为一场空谈。

  一个家族与一个地方的兴盛 “四世宫保”的牌坊屹立在新城的大地上,由于王家地位显赫,朝野上下纷纷撰写祭文赠与王家,王家一时成为仕宦之路的标榜,新城镇因为王家名噪一时。大量文人志士汇聚于此,忠勤之风开始盛行。

  即便经历了明末的三次浩劫,王氏家族也并没有被销声匿迹。明清两代,一个家族先后出进士30人,举人43人,为官者112人,尤其在清代,王家出了一位独领诗坛的人物王渔洋。也就是因为他,极大促进了满汉之间的文化融合。王家因此有了“王半朝”的称号。

  一个家族在这里兴盛,带动了一个地方的兴盛。据称,直到民国时期,新城镇的牌坊,遍布整条街道,据说有72座之多。但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了大规模拆除。遗留至今的只剩下“四世宫保”牌坊,被称为“华夏第一砖坊”,他是一个家族权倾朝野的历史见证。新城集贸市场,被称为北方最大的城镇集贸市场。2008年,新城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与王家有很大关系。附:王氏家族几位代表性人物

  王重光 官至户部员外郎。秉性刚直,为严嵩党人所忌,贬为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奠定了王家300多年的兴盛基础。

  王之垣 王重光之子,户部左侍郎。

  王象乾 王氏家族中官职最大,做到正一品,五戍边疆。

  王象晋 浙江布政使,《群芳谱》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学著作。

  王象春 做到了(南京)吏部考功司的郎中。

  王士祯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王渔洋,康熙年间的刑部尚书,当时的诗坛领袖,一生所作诗歌4000多首。其中有300首被康熙皇帝整理后,作为御览集时时御览。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