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镇》53 古田 红色圣地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中国古镇》53 古田  红色圣地 



古田镇,位于福建省西部的大山深处,坐落于新罗、上杭、连城三地结合处,连接江西,直通广州。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湍急的溪流与峻拔的峡谷纵横交错,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1000多年前,客家先民来到这里时,种的是高粱、小麦,但有一片田里却自己长出稻谷来。一个名叫“五谷子”的先人,发现了这一秘密,就培植种子,最后无偿分送给南迁的客家人,让家家户户从此吃上了大米,也因此是这片沃土得名为:谷田——古田



廖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是廖氏族人为了祭祀先祖廖扶而修建的。生于东汉年间的廖扶,人称“北郭先生”,他满腹经纶却不愿出仕做官,一生隐居乡间设席讲学,著书立说,门下弟子多达数百人,《记住乡愁》中就讲述了这位“北郭先生”的故事。

当时,廖扶带领族人在荒山中开垦出数百亩良田。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为廖氏家族积攒下丰厚的家产,但廖扶自己却始终生活简朴,并要求家族中人不得贪图享乐,在生活中也要厉行节俭,用省下的粮食设立义仓,每逢灾荒之年,他都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百姓感激于廖扶的恩情,以“北郭风清”来喻示他的高风亮节。

在《廖氏威武堂族规家训》中有这么一条训言:“先公后私,民之职也”,廖氏先祖以此告诫后人,“先公后私”是做人的本分,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把“公”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家族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渗透于家族活动。廖氏的家风祖训,不仅影响着自家子孙,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古田人。在时光的流转中,这里的人牢守着祖先的精神,在大公大义面前,不计个人得失。

走进近代,廖氏家族为适应时代发展,在宗祠内开办起一所新型小学——和声小学,并在门口新增了一副对联:“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智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镇里的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着新的思想,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百年前的古田,正是以这样开阔的视野、包容并蓄的胸怀,把公而忘私的家风祖训转化为一个古镇的风骨和底蕴,并最终在细微处影响和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是上世纪20年代末,党为了发展苏区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而建立的。在这里,将当地特产销往外地,采购回盐、布、米等军民急需用品。当时18岁的傅衍璜被任命为消费合作社的经理,他曾为了保护集体的利益,不畏险阻,智斗山匪,《记住乡愁》中就详细讲述了那段传奇故事。

一天,傅衍璜带着合作社筹集的100块大洋,与两个老乡一起前往附近乡镇采购商品。谁知路上却突然遭遇土匪的抢劫。

那时,100块大洋能买到三千斤大米,这对于刚刚建立的苏区,无疑是一笔巨款。傅衍璜深知这笔钱的重要性,为了保护镇中百姓们的集体财产,他急中生智,跑到悬崖密林中,在草丛里用身体压着这100块大洋丝毫不敢动弹。一个土匪用客家方言喊话,谎称土匪已经离开,企图哄骗傅衍璜现身。但是,他并没有上当。

恼羞成怒的土匪点燃大火试图逼他现身,火势很快便蔓延到傅衍璜周围,可是他仍然一动不动。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刮起一阵大风,火势瞬间吹向了土匪,说时迟那时快,傅衍璜从火堆中冲了出来,抱着大洋,拼命向镇里跑去。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傅衍璜难以忘怀,他明白公私之间,永远要对得起别人的信任与自己的良心,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能占公家半点便宜。

20世纪60年代生产队最困难的时候,傅衍璜的儿子负责看管大队的粮库,下班后总是把自己喝茶的茶壶倒提着回家,他用这种看似奇怪的行为向大家表明:即使生活再艰难,他的茶壶里也没有公家的半点粮食。“有其父必有其子”,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在古田人身上代代相传。



1929年,红四军打破了敌人的多次围剿,一路南下来到闽西建立起根据地,在古田镇上演了一幕幕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

那时,古镇方圆不过两平方公里,为了接纳到此的6000多名红军,让红军有落脚处,古田人纷纷让出了自家房屋,给战士们充当临时住所、办公场地,谢氏家族还让出了自家的祠堂供战士们居住。

为了让红军战士们住得安稳踏实,乡亲们把家中的晒粮食的谷笪送给红军遮风挡雨,卸下门板为战士们铺床。由于常年艰苦征战,有的红军战士连一床像样的行军被也没有。寒冷的冬夜,看着战士们睡在冰冷的床板上瑟瑟发抖,古田百姓们自发地将自家的棉被送给红军,自己却铺稻草盖稻草,还给稻草被起了“金丝被”这一响亮的名字。

古镇上的青壮男子各个踊跃参军参战、站岗放哨,妇女们煮饭、洗衣、纳草鞋,不甘落后。1934年,上千名古田男儿随着红军队伍踏上了慢慢长征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最终2.6万多名闽西儿女只有2000多人抵达陕北,他们的名字可能不为人知,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在百姓们的帮助下,闽西地区革命形势高涨,红军日益发展壮大。随着革命的深入,红军面临着政治思想与军队建设上的双重挑战。1929年12月28日,古田下着大雪,但廖氏祠堂内却充满着暖意,120多名代表围坐在炭火前,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这是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也被后人称为“古田会议”。就是这次会议树立起了一座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光辉里程碑,从此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星火

一座祠堂,见证着中国革命一段苦难辉煌的岁月。一次会议,使创建之初的人民军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此,这支人民的军队便有了“根”“魂”,有了对党的担当、对国家的担当和对人民的担当。客家人公而忘私的传统也因此被添染上更为明亮的色彩:红色

如今战争的硝烟褪去,古镇恢复了宁静,但红色的激情在古镇中仍未褪色。这片红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正在上演着新的蜕变。而古田人世代传承的公而忘私、勇于担当的精神理念也得以在新时代中继续弘扬。



“红军饭”,是当年红军在艰苦条件下常吃的几种食物:红米、红薯、南瓜汤。红米和红薯就是家常做法,直接蒸熟即食。南瓜汤也只是将南瓜去皮,切块,加入清水将南瓜煮熟即食。如今看来有些简易的食物,在那个战火硝烟的艰苦时期,却是被人们视为生命的源泉。


古田锅边,是一道其貌不扬但美味惊人古田传统美食,是古田游子难以忘怀的乡愁味道。古田锅边的汤汁是用筒骨、猪大肠、小肠以及多种佐料熬制而成的。这样熬出的汤汁清淡鲜美,味道极佳,醇香四溢,喝一口余味无穷,绝对可以令人终身不忘。



古田镇住宿很方便,星级酒店、宾馆、民宿一应俱全。镇上交通便利,到各景区展馆都很方便。来此地游览,不妨选择当地的民宿,在游览古田文化之余,感受当地淳朴的民风,与清新秀美的古镇美景。


图文来源于记住乡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