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镇》56 彝海 结盟胜地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中国古镇》56 彝海  结盟胜地





1935年5月20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着红军先遣队来到了四川泸沽,当时尾追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已进至金沙江一带,而前头截击的国民党军队,正在向大渡河急进。如果红军不能迅速抢占大渡河,势必被迫向西转入更为艰苦困难的川康交界地区。而此时,从泸沽去往大渡河共有两条路,一条是经合相营、越西、大树堡,通往雅安的大道,但这条路已有川军刘文辉重兵把守;另一条则是经冕宁、大桥、拖乌到安顺场的山路,不但崎岖难走,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被当时汉人视为险地的彝族聚居区。
位于四川南部的大凉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人生活的聚居地。不过,在当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这个民族还一直处于奴隶社会状态。再加上,由于之前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及对他们军事上的征剿和抢掠,让彝族人民对汉人充满了猜忌和敌视。所以,他们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境。
不过,刘伯承早年曾到过川西一带,对当地的地理风俗人情还是比较熟悉的。先遣队到达泸沽后,他就跟聂荣臻商量:“走大路正遇敌军,不易得手。是否建议军委改走小道?但要过彝族区,他们对汉人疑忌很深,得好好做工作。”对于刘伯承的建议,聂荣臻首先表示赞同,他说,“彝族兄弟总比刘文辉他们好说话吧。”刘伯承点点头,慢慢回答道:“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想彝族兄弟会给我们借路的。”
在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建议下,1935年5月21日,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向全军发布了改道的命令,并指示刘伯承、聂荣臻:务必尽快控制安顺场渡口。这也就意味着刘伯承、聂荣臻必须带领着先遣队迅速通过彝族地区,并抢在国名党之前,抢占大渡河。
然而,在刘伯承的眼里,彝族兄弟虽然比国民党刘文辉的军队好说话,但是要顺利通过彝民区,却也仍然是一次吉凶莫测的旅程。出发前,刘伯承特意将战士们召集到一起,叮嘱道:今天我们要借道彝人区,彝人对汉人疑忌很深,语言又不通,他们会打枪射箭,但他们不是奉蒋介石的命令,他们和国民党军队不是一回事。所以,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争取和平通过彝族区。没有聂政委和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5月的川南山区,天气变化莫测。时而骄阳当空,时而大雨倾盆,苍茫如海的山路崎岖难行。到26日,刘伯承和聂荣臻,终于率领着先遣队的战士们来到了大桥镇。前方就是彝汉杂居区了,部队继续往前开进。可先遣队前卫连刚走到喇嘛房,就被手持棍棒、长矛、弓箭、土枪等各种武器的彝民堵住了去路。
彝民们“呜呼!”“呜呼!”地吆喝着,人越来越多。见局面混乱,红军工作团的冯文彬赶紧带着“翻译”通司上去答话。一个小头目说:“娃娃们要点钱让你们通过。”冯文彬问:“要多少?彝人头目说要200块。幸好冯文彬早有准备,他立即拿出了二百块银元。彝人收了钱,便也一哄而散。前卫连赶紧继续往前行进,可正当战士们以为留下了买路钱,便能顺利通过彝族区的时候,又一群彝民将他们拦了下来。说刚才给的是罗洪家的,我们是沽基家。没有办法,为了继续往前走,冯文斌只得又拿出二百银元。然而,就在双方交涉之际,走在队伍前方担任开路任务的工兵连竟光着身子跑了回来。原来,他们在前面遇到一大群彝族汉子,彝人一哄而上,不但缴了他们的枪械,还动手剥了他们的衣服。不过,因为临行前司令员曾交待过:没有首长的允许,绝不允许回击。受了屈辱的战士们只得将火气硬憋了回去,没有跟彝人起冲突。
面对这样的情况,部队若还要继续往前走,肯定还会遇到更大的问题。所以,刘伯承赶紧命令先遣队停止前进,并派出了肖华、冯文彬等出面宣传民族政策:告诉彝族同胞,红军来此,只是借道过路,决不住宿。希望彝民能够同红军联合起来,打倒汉官,打倒压迫人民的汉人的财主,分财主的衣服粮食。经过一阵攀谈之后,没想到肖华他们的宣传倒真把这些彝人说动了,一个小头目说:“我去叫我爷爷来。”
不大一会儿,来了一个高大的中年汉子,打着赤膊,围了块麻布,披头散发的,脚上也没有穿鞋。来人自我介绍,说他是沽基部落首领小叶丹的四叔。肖华按刘伯承的事先交待同小叶丹的四叔进行了谈判。肖华告诉他,红军刘司令率大批人马北征,在此借路北上,愿与彝民首领结为兄弟。终于,小叶丹四叔被肖华说动了心,双方约定了结盟地点。为了表示诚意,临别时肖华又送他一把手枪和几支步枪,这下子小叶丹四叔更高兴了。要知道,在彝族地区,枪不仅代表着身份与地位,更能保护自己的族人不受伤害。所以,对于彝民而言,枪可比什么都重要。
没过多久,沽基部落首领小叶丹便在他四叔陪同下,来到了约定的地方——小山谷的彝家海子边。只见小叶丹骑着一匹健壮的黑马,人长得是高大英俊,仪表堂堂。而早已等候在此的刘伯承见小叶丹到了,便迈开大步迎了上去。小叶丹见来者高大魁伟,气度不凡,身后又跟着几名士兵。知道是红军司令,忙着就要叩头行礼。刘伯承赶紧上前将其扶起。虽然这只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但是却顿时让小叶丹对刘伯承有了几分亲近之感。
因为刘伯承粗通彝语,所以,在接下来的交谈之中,他和小叶丹一直是用土语交流。两人越谈越投缘,越说越高兴。到后来,小叶丹兴奋得马上就要和刘伯承喝血酒结拜。当他们将新鲜的鸡血分别滴入两个盛着彝海水的瓷盅后,小叶但一定要让刘伯承先喝。
刘伯承曾在川军待过多年,对于旧社会里,袍哥会喝血酒,结金兰这类事情十分熟悉,也深知少数民族有拜天地行盟誓的习俗。按照彝人的风俗,先喝者为大哥,兄弟应该服从大哥。于是,刘伯承高兴地端起瓷盅,大声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沽基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完,一口喝下了血酒。
 “好!”沽基小叶丹笑着大喊了一声,也跟着端起瓷盅大声说到:“我小叶丹同刘司令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不守约,同这鸡一样地死去”。说完也一饮而尽。


现在在西昌,还矗立着刘伯承和小叶丹的雕塑像,纪念的就是历史上着一段佳话。结盟仪式之后,小叶丹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而刘伯承也当即解下腰间的手枪送给了小叶丹。
时间已是近黄昏了,夕阳的余辉映红了海子里的水,湖光山色,十分迷人。聂荣臻考虑,通过彝族区尚有一百余里,不如明天一早再出发。刘伯承说:“好,我们就学司马懿,倒退30里。”接着,他便热情地邀请小叶丹叔侄一行和他们一起回大桥镇宿营。刘伯承深知彝人善饮,所以当大家回到营地后,他又让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买来了大桥镇所有的白酒,并按价付钱收下了群众送来的猪羊肉,设宴庆贺结盟。
宴后,刘伯承同小叶丹彻夜长谈。小叶丹说,自己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汉人,特别是像刘伯承这样的大人物,如此诚恳友好,谦和坦率,让他这个饱受苦难,纯朴豪迈的彝族兄弟深受感动。他说他也要跟着刘伯承一起闹革命,他们沽基家整个部落都要闹革命。于是,刘伯承批准小叶丹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咕基支队。”并代表红军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彝民红军沽基支队”的红旗授予小叶丹,任命他为支队长。


第二天,红军先遣队再次进入彝民区。小叶丹随队伍走在最前面,一直把先遣队送过了自己的管辖地界。沿途山上山下,到处是成群结队的彝人,不断地发出“啊吼”、 “啊吼”的呼喊声。但是,这一次却再不像前一天那样的怒目相待,而是笑逐颜开的和相迎了。义字当先的彝民好兄弟小叶丹,一直忠实地执行着刘伯承的嘱托,在红军后续部队通过彝民区的7天7夜里,他奔前跑后,全程确保了部队通行的畅通无阻。而此次“彝海结盟”,不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爱戴和军民的团结。同时,也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再次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图文来源于刘伯承同志纪念馆,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