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镇》65 新平堡镇 边关要隘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中国古镇》65 新平堡镇  边关要隘





新平堡镇位于山西省天镇县东北端,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西、北隔长城与内蒙古兴和县相邻,东与河北省怀安县接壤,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全镇国土面积184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总人口1.475万人。全镇交通便利,马走国防公路,黄(土夭)——柴(沟堡)省道纵横交错贯穿全镇,并与110国道相连。天镇县是国定贫困县,新平堡镇为纯农业乡镇,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200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150元。

新平堡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曾于此置延陵邑,西汉为延陵县址所在,东汉改设延陵乡,唐时隶属天成军,辽代属天成县,明代为大同府新平路,配参将领兵驻守。因地处坦途要地,历朝历代在新平堡建有大规模军事设施,目前境内存留赵、汉、北魏、明四代长城近50公里,其中以明长城为多,保存状况居全省前列,边墙军堡、边墩、烽墩、敌楼、控军台、炮台等都有较完整的实物。

长城内外,鸡犬声相闻。明隆庆五年(1571年),新平堡设“茶马贡市”,分官市民市,年交易额超万两,可谓日进斗金。随后商贾之风日盛,成为三者商贸通达之地,每年皆举办盛大物资交流会,持续至今。更有新平商人将生意推至大江南北、异国他乡,流下晋商先行者的千古美名。

浓重的历史积淀与新平人勤勉耐劳的人格品质,给予新平堡镇众多独具一格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古长城、古军堡、玉皇阁、衙署、总兵府、古民居、柴家夭明代冷兵器作战技法、康字湾传说、李世民与桦门堡传说等。

1、延 陵 古 邑

新平堡镇政府西两百米处,经考证为战国之赵国延陵邑所在地,建国初期,在“南防北扩” 思想指引下,赵襄子吞并代国(今山西北部与河北南部接壤部),遂向西北扩张,新平一带即为重要关防,天镇县志曾载的“延陵钧”“事赵成王,十八年使相国廉颇助魏攻燕,钧率师自代会之”,表明此处曾大量屯兵,为当时之重要军事基地。

2、汉 魏 关 月

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新平堡一带仍为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势力胶着区域,各种势力在此抗衡,至今保留有具有极高史学研究价值的实物,以汉长城和北魏长城及汉墓最具代表性。

3、明代重镇

明中叶,来自草原的俺答部落势力强大,屡冠边关,攻抵京畿。为阻敌于西洋川通途,新平堡边防体系得以加强,于嘉靖年间分驻新平、保平、平远等三处高等级军堡,后于万历年间于南部大梁山谷里筑桦门堡,分设参将、守备等职,统见在旗军、边兵近3000人。有明一代,蒙古游牧势力屡屡由此进犯明廷,使新平堡成为与德胜口、杀虎口、偏关齐名的边防重镇,较强地反映了明朝中期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发展水平。

4、茶马互市与晋商先行

从正统三年至隆庆四年,明王朝于新平堡等地三开马市,以银购蒙古部落贡马,后民市贸易兴起,交易数额与种类增多,蒙以牛、马、羊、骡、驴及马尾、皮货等换取内地的绸缎、布、绢、棉花、针线等,长城内外双方的经济依赖程度日深,以至“四十年无用兵之患,路边旷土,皆得耕牧”。集中贸易之规延续至今,每年阴历七月初三至十四开大集,平时还有月市或小市。新平堡重商之风经年不减,堡内七成人经商,显赫旺族富甲一方,后世子孙继往开来,将生意做到二连浩特、俄罗斯等地,并形成可与现代商业管理规则媲美的经商信条。

5、融合之地

新平堡历史上驻军多且来源杂,大江南北的军户兵丁于此成家立业,繁衍生息。随后商贸交流繁盛,成为多民族、多姓氏聚居的典型代表地区。据考证,目前新平堡镇辖区内存姓氏100多种,其中不少国内罕见,如善、苍、富、底、原、仲、郎等,见证了中华和谐大家庭的兴盛与长远。

6、明清民居新平堡因军而显,因商而盛。堡内的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保存较好的守备署衙、马芳府邸、进士第、永和成商铺、王家偏院、候家、贾家等宅院布局严谨,构造奢华。随处可见的精美砖雕、木雕、镂花门窗、檐前雀替、门墩石等成为新平堡传统文化的载体。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