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镇》71 新城镇 江淮遗风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中国古镇》71 新城镇  江淮遗风



初到冶力关,青山叠嶂,绿水绕流,绿草山花掩映着白墙黛瓦的民居,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怎么会在青藏高原的边缘,远离江南几千公里的临潭大兴徽派建筑呢?陪同的县委宣传部科长王丽霞告诉我们,这与有着六百年历史的洮州卫城有关,当地的许多民间风俗、建筑都带有浓郁的江淮遗风。

带着疑问,带着对古城的崇敬和向往。14日上午,百家媒体行临潭小分队记者一行,从冶力关出发,前往新城镇,采访中国现存最大的卫城——洮州卫城。

80年前,著名新闻人范长江曾到这里采访,其中这样描写新城镇:“新城为一周大近二十里之大土城,四出皆漫坡小岭,水草丰美,宜耕宜牧,南隔洮河三十里,为汉藏回三族杂处之地。过去城外商业繁盛,市场比栉。”

80年后,今天的我们作为网络新媒体人,沿着先驱的脚步走近古城,一睹风采。

依然保持明清风貌的历史遗存

站在古城对面的山坡上远眺,卫城尽收眼底。这座古城因形就势而筑,巍然屹立,气势雄伟。卫城跨山连川,蜿蜒起伏的城墙与高耸的烽火台构成的城池,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北高而西南低,南城墙顺河而建。这座古城全长5430米,城墙高近十米,整个城共有5个城门,东为武定门,南为迎薰门,西为怀远门,北为仁和门,西北从水永门,并设四座瓮城,并有敌楼。城内外墩台相望,形成警报通讯系统。明中叶后,在海眼池南筑城墙,修建水西门瓮城。明代时,洮州卫城就是洮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甘南现存最大的一座古城。

洮州卫城局部

南门名为“迎薰”,是这座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城门

洮州卫城古城墙

据84岁的王中喜老人介绍,洮州城最早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最早命名为洪和城。到了唐代,新城是有名的唐蕃故道的古镇,据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洪武十二年(1379),洮州十八族三副使判乱,朱元璋派征西大将军沐英率重兵围剿,并派曹国公李文忠亲往督战。叛乱很快被平息。之后,在原洪和城的基础上扩建、增高,修筑了洮州卫城。由于洮州距离京都遥远,军粮补给困难,李文忠上书撤兵。朱元璋考虑战略意义,降旨李文忠等留守。李文忠不敢违抗命令,将带来的江淮一带士兵留在当地开荒种田,平时三分守城,七分屯田,战时为兵,后陆续将士兵家属迁来定居,遂在这里长住下来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

听当地老人讲述卫城的历史故事

用于每年跑神节的四抬、八抬大轿

卫城是明代卫一级部队驻扎之地,之所以被称为“卫城”,主要是以军队驻扎为主,而不是与百姓混合居住的古城。卫城主城区西北部,有两个烽火台和城墙包围的村庄,名字就叫“城背后村”,就是当年的家属区。“城背后村”现在里面有几十户居民。但里面只有一户叫“王将军府”的宅院,现长期无人居住,只有老宅上房和大门保存完整,而大门依然保持着明清风貌。在村庄靠近居民区的一个台阶上有徐达庙,里面长年供奉香火,还有用于“龙神”的八抬大轿。

流顺川的红堡子就是明代当年戍边政策的产物。流顺本来的名字应该叫刘顺,他和其父刘贵于1380年在此督建了红堡子,成为刘氏子孙后代招军守御、管理屯军、征收粮草的大本营。刘贵、刘顺祖籍安徽,随朱元璋部队南征北战,建立功勋,到洮州曾修筑过卫城。后来,刘氏父子奉调进征现在的流顺村,奉旨屯垦,就此驻扎下来,直到现在。《刘氏家谱》记载:“子贵,原籍直隶州府六安州人,明洪武十三年授昭信校慰、世袭百户,准于洮西开占地土,招军守卫。”明代之后,刘氏家族的后代及其所率领的军户官兵都驻留在现今流顺乡、扁都刘旗和晏家堡一带,成为洮州的世居百姓。在红堡子城内,有八户居民住在城内,其中靠近刘贵庙的城墙下一户人家住宅显得高而大,具有明代风貌,刘氏家族的后人至今仍然住在这里。而在这里看到的明代洪武十三年、正统四年、正统五年的三道圣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刘氏子孙的精心保护下,至今完好无损。

红堡子内刘姓人家保存的明朝洪武年间圣旨

红堡子内刘姓人家保存的明朝正统四年圣旨

红堡子内刘姓人家保存的明朝正统五年圣旨

洮州卫城内有明清时期城隍庙一座。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朱德等率领下进驻新城,在城隍庙成立临潭县苏维埃政府,并召开“洮州会议”,作出了四方面军停止西渡的重大决定。

充满军事色彩的民间习俗

在洮州卫城的城隍庙内,看到一间殿内供奉“十八龙神”牌位,没有塑像。陪同我们的县文体局副局长丁志胜说,这些是明朝十八位功勋卓著的将领统称为“十八龙神”的牌位,都是按照方位、居住特点和庙宇的管辖权进行分封。如徐达、常遇春、沐英、胡大海、李文忠、韩成等王侯将领。

位于卫城内的徐达庙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这里都会上演一场民间期盼已久的迎神赛会活动。为期三天的迎神赛会,各地乡亲都抬着各自村寨的龙神到城隍庙,并举行“献羊”、“降香”仪式。仪式后,各自抬起神轿竞跑,先到者将预示着供奉该龙神的地区五谷丰登,牲畜兴旺。晚上,人们在隍庙后面竞唱花儿。第二天,各路群众抬着“十八龙神像”游街,沿城转一圈,然后到隍庙,将神像各就各位。第三天,将各自龙神抬到大石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有祭祀先祖、怀旧祈福的意思。随后返回各主庙,活动结束。这个赛神整个过程重演了当年将士攻打城门、迎战来敌的过程,充满军事色彩。

红堡子城内民居

在卫城内,人们把赶集称为“跟营”。据说,明初为了屯田垦荒,就招纳百姓,授给一杆旗帜,委派去某地开荒种地。后来,人们以主管头目的姓氏来称呼其所开垦的地区,如陈旗、郑旗等。当时,主管军事头目每隔十天要到卫城大本营来汇报情况。原来这是军事性质的集合,日久天长,成了军民交易货物的集日,并且将每月的“例会”时间初一、十一、二十一定为“营上”,把赶集称为“跟营”,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临潭每年元宵节的万人拔河活动,也是从明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军中“教战”游戏。据说,明将沐英为平叛乱,驻旧城期间,以拔河为军中游戏,用以增强将士体力。后来屯田戌边,许多人落户于洮州,拔河之俗遂由军中转为民间。现在每年元宵节,来自附近各地的汉、回、藏各族群众,将重达8吨左右的钢缆绳放置十字街口,绳全长为千米,主绳直径达14厘米,参赛双方不分民族和男女老少,有数万人参与。成为世界扯绳史上绳之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人数最多的比赛。

具有明代时装特点的民族服饰

15日,在羊永乡一户人家采访当地的服饰文化,其民族服饰尽显江淮遗风。据介绍,节日期间,妇女喜穿对襟圆领上衣,着过臀大襟上衣,扎口便裤。到秋季,则外套一件黑色大襟条绒马夹,胸刺洮绣,内容多为喜鹊踏梅、莲生贵子、富贵吉祥等。腿着蓝布裤,脚穿绣花鞋。服装颜色除大红、桃红外唯翠蓝、深蓝、浅蓝等,而蓝色让人充满一种美好惬意的遐思,故当地妇女更多爱“西湖水”样的蓝色。男人穿黑色长袍,戴宽沿礼帽,一幅文质彬彬的样子。这些我们在古装剧里才能见到的服装,在洮州卫城一带却是流行的汉族日常服装。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说“至岷县足渐大,至临潭则更修长,其履尖上翘,所谓‘凤头鞋’也,头上云髻峨峨,盖皆沿明代迁来时装束”。

羊永乡的妇女服饰,尽显明朝特色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神奇故事的文化名城,每一段残缺的城墙,每一块斑驳的砖头都承载着古城沧桑的往事。古老的民俗艺术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六百年的江淮古韵遗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