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镇》79 暖泉镇 古堡金花 | 飞溅铁水,挥洒火树金花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中国古镇》79  暖泉镇  古堡金花



河北省蔚县暖泉镇最古老的民俗活动打树花,是把温度将近摄氏1600度的铁水,抛洒在墙面上,这项活动随时有引火烧身的危险,表演者的身上都是伤痕累累。暖泉为什么举行如此惊险的活动,并且延续了数百年。又是谁发明了这个活动?


古镇暖泉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最西端,距县城12.4公里,西边与山西省广灵县接壤,曾经有人说摄氏16度的泉水和摄氏1600度的铁水造就了今天的暖泉镇。这里有一个常年保持摄氏16度恒温的泉眼,暖泉书院的逢源池是它最大的出水口,这一眼古泉早在战国时期就吸引了人们来此建村设寨,并用暖泉作为村寨的名字。


《蔚州志·渠道图》中记载:“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东西流”,又说:“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暖泉”之名正源与此。 


谈起明清建筑的格调,被称为民俗第一村的暖泉古镇注定是无法抹去的一笔。暖泉古镇始建于元代,明清兴盛期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在尧、舜时期属冀州,商周时属代国,战国时期为赵、秦等国角逐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均属代郡,暖泉属平舒县治,唐宋时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争夺之地。自古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地和商贸重镇,是张库商道上的重要货物集散地。



镇内古民居布局合理,用材考究,青砖灰瓦,木制格窗,油饰彩绘,青条基石,歇山起脊大屋顶,宅院雄阔高大,砖、木、石雕琳琅满目,尤其是雕刻精美的古院门楼鳞次栉比。在经历了上百年风雨之后,虽显斑驳,但处处透着历史的淳厚与沧桑,无不在默默地讲述着此地曾经的繁华与富庶。


我们一直喜欢用焰火来形容爱情,大概是因为它奋不顾身冲向天空的勇气太动人,爆裂一瞬间映照出漫天的星火又太令人神往。越是美丽,越是令人难忘。


蔚县暖泉古镇打树花作为流传悠久的古代焰火表演,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绝不亚于燃放烟花,场面震撼,仿佛了穿越了时光的限制,在另一个世界看一场盛大的烟火会。



有人说,蔚县的打树花至少有300年历史。不管它多少年,当天空慢慢地披上黑色毯子,偶尔看到几颗星星在闪耀,原本安静的暖泉镇却热闹非凡,大家都翘首期盼那火树银花。


因镇中有温泉“三九天不冻”,水面“积汽如蒸”而得名。梦里蔚州不思归,树花烟火暖泉飞。现在最有吸引力的并不是温泉,而是元宵节期间的“打树花”。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火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得到的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气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变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打树花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由百年传承的民间艺人将生铁放入炼铁炉中,融化成1600度的高温铁水。打树花民间艺人反穿羊皮袄,头戴毡皮帽,手拿柳木勺,只见把手中白色的勺子伸向铁水,火苗子一下就蹿了起来。



当他把一勺铁水奋力抛洒向城墙的时候,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红色水珠"哗"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伞状的金黄色火花,顺着城墙向远处四散开来,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一片惊呼。


为了营造更为热烈的场面,表演艺人会趁着前一场烟花还未散尽时,接连再泼上几勺铁水,让火花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给人们呈献了一出别致的视觉盛宴。


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现代化公路取代了昔日的古道,曾经扼守古道咽喉的暖泉古镇便沉静下来。从今暖泉镇伴随着打树花活动从历史走进现实,带着浓烈醇厚的乡土风情,以新的姿态迎接着人们注视的目光。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