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镇》85 官亭镇 土味十足 | 世界第一碗面条居然是青海制造!因地震保存了整整4000年!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中国古镇》85 官亭镇  土味十足



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官亭镇,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碗4000年前古先民用小米制作的面条,由此关于面条究竟是起源于哪里的争论尘埃落定,官亭这座地处青海高原的西陲小镇也因这世界上第一碗面条的发现而闻名于世。


对于生活在古镇的土族居民而言,面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主食,它意味着上千年的传承。走遍中国今天来到官亭古镇,去感受这里十足的土味。


1


官亭古镇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距离省会西宁200公里,坐靠黄河北岸与甘肃省隔河相望,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连接青藏高原与内地的重要渡口。凌晨4点,生活在古镇的吕晓明一家就起床忙碌起来,生火、暖灶、醒面,他们要为一年中土族最重要的节日——安昭纳顿节做准备。

 


“土族过纳顿节的时候,还不光是跳纳顿、跳傩戏、跳傩舞,还要就是每家每户亲戚们要到家里来,我们是北方民族,主要以面食为主,蒸大蒸饼,再一个是做面条,但是我们的面条不像机器面,要自己擀上,擀上以后要切上,切上以后这个面条特别好吃。”

 

过纳顿节的时候,除了大摆宴席招待亲朋,古镇的土族居民每天中午都要在镇里的打谷场上跳纳顿舞,吕晓明是跳纳顿舞的领头把式,他的歌声在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



纳顿是土族人的一种传统节日。纳顿就是娱乐玩耍的意思。每年举行一次,从农历的七月十二一直到九月十五,历时63天,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比汉族人的春节还重要,一个村全村都穿起了盛装欢乐地跳舞。

 


这种类似于内地社火的就是纳顿舞,安昭纳顿节是在秋季庄稼收获时土族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传统节日,虽然还没到吃饭的时间,但是酒已经喝了一碗又一碗了。吕晓明告诉我们,这酒就是用他们自己种的青稞酿成,对于在田间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庄稼人来说,收获就是最好的回报,所以土族老人们一遍遍喊的大好,这既是对今年庄稼丰收的感恩,也是对来年庄稼播种的憧憬。



2


官亭镇地处青海高原,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所以土族人的饮食结构也和内地人有很大不同,羊肉和各种面食既是主食也是菜肴,对于家里的主妇们来说就是各种主食的制作。


现在吕晓明家制作的大馍馍土族人叫做月饼,除了在跳纳顿时用来敬神,也是节日期间招待亲朋最重要的主食。像这种直径超过半米,一个笼屉一次仅能蒸一个的大馍,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太大了、吕晓明告诉我们,馍馍做这么大并不是为了好看,家里亲戚多,家里过节的时候,像这样的馍馍至少要蒸二三十个,才够串门的客人吃。



馍馍除了蒸,土族人还有一种有趣做法叫做锟,将揉好的面团切花放入特制的铁锅内,用灶膛里的柴草文火慢慢锟熟,这样锟熟的馍馍外酥里嫩,夹杂着柴草的香味,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

 

吕晓明全家一大早的忙碌,为的是招待在安昭纳顿节到来的远方宾客,闲话家常之间,主人已经将精心准备的菜肴端上桌。在宴席上,吕晓明唱着传统的土族酒歌,向客人们敬上三杯寓意吉祥如意的青稞酒,为了体现对客人们的尊重,吕晓明敬酒时要站着敬酒,而客人一定要坐着,如果客人也站起来就要重喝三杯。

 


节日里,土族人在待客的餐桌上,只有羊肉和各种面食。因为这两样东西对于他们不仅仅是食物这么简单,肉和面食见证了他们的民族历史,这其中有怎样的渊源呢。

 

官亭这座西陲小镇,拥有西北特有的粗犷质朴。从镇里土坯夯成的房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戈壁味道。居住在镇里的土族居民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总数仅20万,90%生活在青海省的民和、互助两县。据考证,土族人的族源就是1000多年钱由辽东西迁至此,并统治青海高原的吐谷浑人。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他们在统治青海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高原的生活方式,当他们在田间拿起锄头和铧犁吼,一个新的高原民族——土族就这样诞生了。



时至今日,土族在纳顿舞中还保留着跳萨满的习俗。虽然如今的安昭纳顿节已经是以表现农耕文化的庆祝丰收为主,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到游牧民族的影子。这一把把挥动的大刀仿佛在提醒人们:土族曾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

 

如今的土族人早已告别了游牧生活,但是他们还保持着吃羊肉的习惯,并且对于他们来说,吃羊肉就一定要吃手抓羊肉,这其实是一道草原上的大菜。土族人做羊肉时最推崇的就是裸烹,所谓的裸烹,就是用最简单的烹饪手法体现食材的美味。在这里吃羊肉,一锅泉水再撒一把盐就足够了。

 

青海的羊肉在古代是皇家的贡品羊,忽必烈进京后钦点的皇家肉食羊就产自青海。初秋正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手抓羊肉的好时机,而这种近乎原始的裸烹让羊肉的美味发挥到了极致。

 


听说,用七里寺药水泉的泉水煮的羊肉格外香,吕晓明口中的七里寺泉水的神奇,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原来就在镇外,有大小药泉水11眼。吕晓明告诉我们,土族对其中这口古泉眼的崇拜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这种对自然的崇拜也是受萨满教的影响。


七里寺药水泉,据西宁府续志记载,饮之愈胃疾,含有多种的微量元素,这里有很多川藏甘宁的藏族同胞来这里喝水。

 


这泉水为什么会对胃有好处呢?泉水养胃是否能有合理的科学依据呢?我们请来了县里疾控中心水质检验科的专业人员来化验泉水到底含有什么成分。三天后我们来到民和县水质检验科。拿到了泉水水质化验结果。“按照泉水化验结构,它有锶、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硅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锶超过国家标准2倍,偏硅酸大于国家标准4倍,这都是符合矿泉水卫生标准的,锶、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都对肠胃有保护作用。”

 


说到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官亭,当地人说,在古代这里是一个临津古渡,所以走过的官员、僧人、商队比较多,叫做黄河临津关,自汉朝以来2000多年,这个渡口一直在被使用,还有唐朝的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也是从这个渡口进入青海的,所以当时这里的行政机关设立了一个亭子,取名“接官亭”,官亭的地名因此得名。”


3


黄河水从古镇缓缓流过,千百年来滋润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水量的充沛以及高原日照充足使得这里非常适宜庄稼的生长,千百年来,官亭镇就是青海高原富饶丰产之地。

 


喇家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官亭镇的喇家村,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通过对遗址挖掘工作的展开,一件被倒扣的陶碗里的神秘物的出土轰动了考古界,可惜由于出土时与氧气的接触,这碗神秘的物品迅速地风华了,经过对残存成分的分析研究,这竟然是一碗4000年前古镇先民用小米做成的面条。

 

喇家遗址F20房址陶碗和面条的发掘过程


考古队长叶茂林向我们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是一个齐家文化的陶碗倒扣在我们编号为20号的房子里,揭开的时候发现了我觉得非常惊讶,我认为喇家遗址的面条基本上可以说空前绝后,不可能再有这样类似的情况。”


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这碗面条的原状了,但是这碗面条的出土不仅结束了面条起源地的争论,而且也说明在4000年前官亭镇是一个适宜耕种、并且丰产的地方,也许正是这样的富饶,才使得不远万里迁移至此的土族人改变了曾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此定居发展农业繁衍生息,并将这一碗面世代传承至今。


青海出土的4000年前面条


官亭镇居民们对面食的喜爱体现在他们的一日三餐中,像这样人头攒动的景象每天都会看到。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就是他们一天的开始。迈进官亭古镇,三两步就有一家不同风味的面馆,于是乎我们走进了一家面馆要了一大碗面条,虽然现如今的面条已经不是由4000年前由小米做的了,但是对于古镇的居民来说,面的影响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面甚至是一种重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

 


这是一户典型的土族人家院落,忙碌的院内正在举行一场传统的土族婚礼。土族人认为安昭纳顿节象征着喜庆丰收,在这个时候举办婚礼是最合适的,而这场婚礼中主角依然是面食,令人惊奇的是,婚礼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竟然不是新郎新娘,而是操持婚礼的媒人,拿媒人董思明的话说,整场婚礼耍的就是媒人。



安昭纳顿节年复一年地在古镇举行着,生活在镇里的土族人因其色彩斑斓的服饰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被称作彩虹的民族。土族人没有文字,但是千百年来,他们就是用安昭纳顿节叙写着历史,延续着这碗面的传承。



图文来源于最农公社,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