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古镇》97 走马镇 故事之乡 | 我有故事也有酒,你要不要跟我走?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中国古镇》97 走马镇  故事之乡



这里是走马镇的关武庙戏楼,每个月的8号和18号,古镇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会聚到这里,喝茶、打牌、摆摆龙门阵,但主要还是来听故事的,原来在这座古镇上,讲故事、听故事不但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古老习俗,而且还有300多位民间故事家,有人甚至以此为职业。这里的人为什么爱讲故事,走马又是怎样一座古镇呢,本节目为您讲述走马镇——故事之乡。


走马镇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一个镇子,这里流传着一种由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人们通常将其称作"走马故事"。走马故事起源的确切年代无从稽考,但走马场建立于明末清初并很快得以兴盛,故事应与之同步发展,其产生形成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重庆古镇自古以来都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民间故事也得到了创造和交流。位于九龙坡区西部的走马镇就有"民间文学之乡"的美称。 



走马镇在明代中叶就形成集市,在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这里是重庆到成都的大道上的一个驿站,又因西临壁山,南接江津,号称"一脚踏三县"。旧时,从重庆出发到走马已是人马困乏,于是,人民都选择在走马住宿,各路客人便交流着旅途的见闻和故事,久而久之,就融进了当地的记忆中。山歌故事、野史趣闻代代口耳相传,造就了今日的"民间故事之乡",在这里,还举行一年一度的露天故事会。 


  

在重庆市巴渝腹地走马镇的走新街59号,住着一位耄耋之年的长者魏显德,他的一生与讲述民间故事、演唱民间歌谣紧密联系在一起,被当地群众称为民间故事大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84岁的魏显德是重庆走马镇工农村人。走马镇是民间文学之乡,而工农村更是出名的“故事窝”。“躲子山下一匹坡,坡脚是个故事窝,大人细人都能讲故事,男人女人都能唱山歌。”1997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镇的“故事篓子”有300多人,已统计的故事目录有11000多则,大多出自工农村。魏显德是其中的佼佼者。记者仅仅在一本《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就发现了他的故事目录1367则。

  

“故事都是听来、学来的,肚子里长不出来。”魏显德因为贫困辍过学,说过评书,卖过草药,做过水泥匠,后来又当过乡干部,但他一直没停止过学故事。


  

他从小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山歌听得多,故事装得饱,积累比较丰富,后来跟着叔公先后到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说书卖药,他只要听到过路人讲了精彩的故事,就一定要拿纸笔记下来。

  

据他回忆,当时即便是晚上睡觉时忽然想起一个故事,也往往兴奋不已,爬起来就记。“当时没有电灯,我就划火柴,一根火柴可以写十几个字。”他逐渐成了镇上最大的“故事篓子”。



老魏曾经捐出自己的稿费,在村子里办过“民间故事讲述培训班”,给近百个老乡讲过课。但现在身体不好,听力和记忆力都下降了,口齿也没有当年伶俐了。前不久重庆巴南区有几人慕名前来拜师,但由于担心老人的身体,终于遗憾地放弃了。


走马镇专门负责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干部钟守维表示,当地正在加紧对民间故事、歌谣等的采集和整理,以免除“断代”之危。魏显德说:“我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想把故事都传下去,让大家都能听到,这是我的心愿。”



走马镇民间故事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巨大,讲述者众。主要包括神话仙话、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民俗传说、生活故事等。这些类型故事的内容十分广泛,蕴藏的文化信息厚重,诸如对巴人图腾龙蛇的传说,乃古代巴文化的重要遗存。


“躲子山下一匹坡,坡脚有个故事窝,大人细娃都能讲故事,男人女人都能唱山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首民谣在走马镇广为流传,这体现了当时走马镇工农村(现慈云村)躲子山下民间文学的盛况。



而如今的走马镇,正一代接一代,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学艺术,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市级非遗传承人、区级非遗传承人在这里诞生,他们用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让走马民间故事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活动半径和影响半径,在传承中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关注。


图文来源于最农公社,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纪录片《中国古镇》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