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知识点+图文解读
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许浑(约 791- 约 858),字用晦,丹阳 ( 今属江苏 ) 人。唐代诗人,七五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二、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①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②汀洲:水中的小洲。
③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④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黄昏的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 秋蝉鸣叫枯黄叶间。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 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四、诗词赏析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五、古诗词主题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许浑的诗歌自古就争议不断。虽然当其在世时诗人杜牧和韦庄都有诗评赞,如韦诗赞曰“字字清新句句奇”,但五代孙光宪却激烈贬斥道:“许浑诗,不如不做。”后世一些著名的评选家,如方回、杨慎、王夫之、纪晓岚等人对许浑的诗评价也很低,其中以杨慎的批判最力。而范晞文、刘克庄、高棅、杨士弘、许学夷、胡应麟、薛雪等同样资深的评选家却对许诗或选或评,大力肯定。责之者责其工于技巧,格调不高,爱之者又爱其写景俊丽,且对偶精切。评价的标准不同,结论自然有所分歧。
《咸阳城东楼》是一首怀古诗,体裁和题材都是许浑所长,有凭吊之情,有对偶之工,评论家们云集于此纷纷申述己见,虽褒贬不一,但对其中“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却是人所共赏,连纪晓岚都说“原自不恶”。它是公认的警句,传播甚广。历来选本选许浑诗,也以此诗为多,连批判许浑“体格太卑,对偶太切”的方回都将这首《咸阳城东楼》选入他的《瀛奎律髓》,于是,这首诗在古代选本中以9种的数目排名第三十八。但到了现当代,它的入选率有所下降,而文学史教材也只对许浑略作提及,并不引人注目。《咸阳城东楼》能够取得排行榜三十二名的成绩,很大程度是依赖古代评选家们的争议和关注。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同为晚唐诗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这还不算,再看李诗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意远兼怀气势。“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诗人笔下分明逗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非要拟之为汀洲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由来矣。以上单说句意。若从诗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杨柳似汀洲”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再从笔法看,他起句将笔一纵,出口万里,随后立即将笔一收,回到目前。万里之遥,从何写起?一笔挽回,且写眼中所见,潇潇洒洒,全不呆滞,而笔中又自有万里在。仿批点家一句:此开合擒纵之法也。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慨然,──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据诗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形势了然。却说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景色迁动,心情变改,捕捉在那一联两句中。使后来的读者,都如身在楼城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丽,要在写境传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令人并无一丝一毫的“合掌”之感,──也并无组织经营、举鼎绝膑之态。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不紊;然而在“艺术感觉”上,则又分明象是错错落落,“参差”有致。“起”之与“沉”,当句自为对比,而“满”之一字本身亦兼虚实之趣──曰“风满”,而实空无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显其愁之“满楼”也。“日”“风”两处,音调小拗,取其峭拔,此为诗人喜用之句格。那么,风雨将至,“形势逼人”,诗人是“此境凛乎不可久留”,赶紧下楼匆匆回府了呢?还是怎么?看来,他未被天时之变“吓跑”,依然登临纵目,独倚危栏。何以知之?你只看它两点自明:前一联,虽然写得声色如新,气势兼备,却要体味那个箭已在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趣。诗人只说“欲”来,笔下精神,全在虚处。而下一联,鸟不平芜,蝉吟高树,其神情意态,何等自在悠闲,哪里是什么“暴风雨”的问题?讲到此处,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绝唱《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人许浑,也正是在西风残照里,因见汉阙秦陵之类而引起了感怀。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翻如凭吊。“万里”之愁乎?“万古”之愁乎?行人者谁?过客也。可泛指古往今来是处征人游子,当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内。其曰莫问,其意却正是欲问,要问,而且“问”了多时了,正是说他所感者深矣!“故国东来渭水流”,大意是说,我闻咸阳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东来,至此一览──而所见无几,唯“西风吹渭水”,系人感慨矣。结句可谓神完气足。气足,不是气尽,当然也不是语尽意尽。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好处,确有悠悠不尽之味。渭水之流,自西而东也,空间也,其间则有城、楼、草、木、汀洲……;其所流者,自古及今也,时间也,其间则有起、沉、下、鸣、夕、秋……。三字实结万里之愁,千载之思,而使后人读之不禁同起无穷之感。如此想来,那么诗人所说的“行人”,也正是空间的过客和时间的过客的统一体了。(周汝昌)▍音频来源: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央广新闻、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美声图书馆、罗玲老师读课文等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