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黄庭坚 |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①史应之:据黄庭坚《山谷诗内集》卷十三《戏答史应之三首》任渊注:史应之,名铸,眉山人,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僧目之。客泸、戎间,因得识山谷。
②莫放:勿使,莫让。
③簪(zān)花:以花插头。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暗用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日:‘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茗芋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白接篱,头巾。
④且加餐:《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
⑤黄花:同黄华,指未成年人。白发:指老年人。牵挽:牵拉,牵缠。
⑥付与:给与,让。
⑦冷眼:轻蔑的眼光。
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人生短促,今朝有酒今朝醉。冒着斜风细雨吹笛取乐,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
要趁着身体健康努力加饭加餐,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
本词大约作于元符二年(1099)重阳节之后数日,当时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贬所,此时处于贬谪中整整四年,心情抑郁。本词同调同韵共有三首,此为第二首。第一首有副题曰:“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之后史应之做了和作,这首词是黄庭坚在宴席间对史应之和作的再和。
我们上一讲讲了苏轼为豪放词奠基之作。苏轼之所以能改变词史,他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说,因为他和李白一样,都是“谪仙人”。不过除了苏轼和李白,对于“谪仙人”,黄庭坚认为还有第三个,也就是他自己。他曾说过“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这是他八岁做的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品读一下东坡居士的这位谪仙人弟子——黄庭坚的一首代表作《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词云:“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我个人真的是非常喜欢这首词,每每读来,便觉一个不屈的灵魂形象宛在目前。平心而论,词史上对黄庭坚的词创作那是褒贬不一的。像宋人陈师道(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他就说“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出自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这个“秦七、黄九”这都取的唐人的习惯,取他们在族中的排行。秦观排第七,黄庭坚在族中排第九,所以叫“秦七、黄九”。那意思在东坡居士之后,当代在词坛执牛耳的,只有秦七、黄九了。
但同时的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晁补之我们知道,他水平非常高的,但他就有一个比较客观地评价,他说“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家语。”那意思是说黄庭坚写词,偶尔有高妙之语,但整体而言不是本色当行。所以一直到了清代,像陈廷焯(陈廷焯(1853—1892年),字亦峰,又字伯与,原名世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那简直就是很不客气地说,“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出自《白雨斋词话》,古代中国词学专著。清代陈廷焯撰)。这个说的简直是一无是处了。但其实黄庭坚的风格很像苏东坡,不拘格套。而且他们早期都是把主要精力是放在诗的创作上。我们知道,黄庭坚在诗坛,在北宋诗坛上那不得了,那是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啊!实际上“一祖”托的是杜甫,“三宗”排第一就是黄庭坚,是整个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江西诗派,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可以说是一个正式的诗派。此前虽也有很多,比如说诗人并称啊、文人团体呀,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诗派的称呼。其实江西诗派是中国诗史上、古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最早的一个很明确的诗派。
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一代宗师,所以他在诗坛上的地位那是不得了的。所以在北宋诗坛上是“苏黄”并称的,也就是苏东坡和黄庭坚并称的。所以于诗词创作上而言,可以说他们都是着意作诗、刻意作诗,那么随意作词。所以对于词的格律规范就往往有所突破,所以苏东坡为什么可以改变词坛风气,引领豪放词的创作,那就是打破了规范、打破了束缚。但这样一来,这种不破不立,对于一个人的才学要求就非常高了。苏东坡还是无人可比,所以他既打破规范,又能卓然超绝、自有风范、避免浅俗。而黄庭坚呢,确实,总括其现存的200多首词的创作来看,他有时写得过于随意了,反而显得有些良莠不齐,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话柄。但我觉得瑕不掩瑜,他的创作,尤其是那些精品,比如说著名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那也是惜春中的名篇。再比如这首《鹧鸪天》,我个人觉得就其人生来看,简直就是他不屈人生,又满庭坚树、满庭芳华的浓缩的缩影。
词有小题,交待了创作的缘由,“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这说明是席间应答之作。这个史应之(据黄庭坚《山谷诗内集》卷十三《戏答史应之三首》任渊注:史应之,名铸,眉山人,落魄无检,喜作鄙语,人以屠僧目之。客泸、戎间,因得识山谷。)是这个黄庭坚的好朋友,而且是东坡居士的老乡,四川的眉山人。这个人啊,一生比较落魄,但狂放无检(失去检点),非常有性格、很有特色,尤喜欢,喜欢开玩笑、写段子,“喜作鄙语”。看来跟东坡居士有点像,也是眉山人,也是个段子手。不知道黄庭坚是否能在他身上看到自己老师的影子。所以晚年黄庭坚被贬至西南,与史应之结交,两个人一见如故。所以这个黄庭坚还有好几首和史应之的酬和之作。
那么这首词就应该作于他们席间,酬和唱答之时的应和之作。既然是席间所作,那一定要有什么东西呀?一定要有酒。但是,只有酒太孤单,所以黄庭坚选了另外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和酒放在一起,再加上人,这三样东西,对影成三人,就可以表现一个独特的灵魂了。那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秋天里傲立枝头的菊花。所以他说“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这说明已经是到了深秋,黄菊枝头显出阵阵寒意了。既然是到了深秋,一年四季则已经是晚景了,对吧?那么人生与之相对应已是人生短促,那么就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莫放酒杯干”。一般来说,我们讲词文化发现一个规律,就是上片如果是写景,就把景写透。下片再过渡到写情。上片是写情,把情写透,下片用景来映衬。不论是我们前面讲过王安石的《桂枝香》,还是范仲淹的《苏幕遮》,其实都是这样。按道理说,他上片写“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就应该把“菊”和这个“酒”的景,眼前景写透。
可是黄庭坚呢,急不可耐,只写了两句,接下来立刻就要让那个人呼之欲出了:“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你看有一个人在酒席宴中,冒着斜风细雨、横笛斜吹、风前自乐,那是何等的潇洒呢!这个潇洒,和我们想象中看武侠小说的那种大侠不一样,和《书剑恩仇录中》的余于童,和《笑傲江湖》的刘正风,这些吹笛子的都不一样。反倒有点儿像黄药师,那黄药师吹的是箫。为什么像黄药师呢?黄药师和黄庭坚都姓黄,对吧?不是。因为下一句“醉里簪花倒著冠”,一副狂人形象呼之欲出!酒醉之中,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呀,所以酒醉里倒戴帽子,“倒著冠”,然后呢,还摘下菊花簪在发髻,你看,这是不是东邪黄药师呢?一副做派!
所以上片既然菊也有、酒也有,菊与酒中的那个黄老邪也已经出现,那么下片索性就直吐心声:“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这是对谁说的?对史应之、对在座的朋友说的。《古诗十九首》有云,所谓“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李白也曾说“直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等闲经夏复经寒,梦里惊嗟岂暂安。南家风光当世少,西陵江浪过江难。周旋小字桃灯读,重迭遥山隔雾看。真是为君餐不得,书来莫说更加餐。)这就像李白在《将进酒》里说,劝酒时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所以黄庭坚是劝史应之,也是自劝:“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要在黄花与酒之间,在佳人歌舞的陪伴下尽情欢乐。因为要在不苟合于人世的坎坷命运中,留一个大写的自我,付与时人、付与命运,冷眼相看。正所谓“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一副疏狂、一副孤傲、一副黄老邪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到这里,一个一庭坚树的黄老邪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
说实话,这样的黄庭坚、黄老邪的形象,和我们从诗词中获得的对黄庭坚的印象还是比较吻合的。你看他早年做的《登快阁》,对吧,“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那种境界,就是天生的豪气、阔达。后来在人生坎坷面前,又别有蕴藉、别有情怀。他《寄黄几复》中的名联,所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啊!(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我记得我们诗词大会中有位特别突出的选手,能背下几万首诗词的,就特别喜欢黄庭坚的这一首诗——《寄黄几复》,然后网名就叫“江湖夜雨十年灯”。再后来,黄庭坚仕途坎坷、屡被贬谪,但到了岳阳楼,登上岳阳楼看君山,刘禹锡怎么写?“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纯是写景,写得生动有趣;老杜怎么写?“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怎么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唯有黄庭坚,眼前风景全部到来,《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千古名作吧!“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在岳阳楼与君山之间,在洞庭湖的浩渺烟波之上,我们看不到任何风景,只有一个形象,一个“一笑”的形象,“未到江南先一笑”。这一笑,便让那个大写的人成为了在岳阳楼上、洞庭湖上、天地之间最鲜活、最生动的风景。这就是桀骜不驯、疏狂自得的黄庭坚。这就和“醉里簪花倒著冠”、和“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的黄庭坚,和那个头上的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却自有黄老邪风范的黄庭坚完全吻合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印象,是后人从黄庭坚诗词中获得的印象,并不是黄庭坚在当时时人眼中的印象。在当时的时人眼中,黄庭坚恰好相反,恰好不是东邪、黄老邪的样子,甚至反倒是一代大侠郭靖或者王重阳的那样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形象。
黄庭坚自幼聪颖,天才儿童,而且非常的早熟,很小就显露出很典型的理性思维,比如传说中说他七岁就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你看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一个小牧童啊,这种认识何其深刻!所以他的舅舅李常(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卒于哲宗元祐五年,年六十四岁。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登皇祐进士,调江州判官。熙宁中,(公元一〇七二年左右)为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与之善。时安石立新法,常极言其不便。安石遣亲密喻意,常不为止。哲宗时,累拜御史中丞,出知邓州。徙成都,卒于行次。),是一个文士,非常欣赏这个外甥,一到黄庭坚家便喜欢考问这个外甥的学问,而黄庭坚呢,总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呀,说黄庭坚,少年的黄庭坚就有一日千里之功。
后来,黄庭坚父亲早丧,十五岁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然后就跟着舅舅李常到江淮一地游学。十七岁的时候来到扬州,然后认识了北宋文人朋友圈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孙觉。
孙觉,号莘老。所以我们在很多笔记读到,叫他孙莘老。这个人很有意思,扬州高邮人。为什么说他是北宋文人朋友圈里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呢?他首先是北宋“宋初三先生”,(宋初三先生:胡瑗,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 。)就是北宋理学先驱、理学大师安定先生胡翼之(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的弟子。而且他精于《易》学,说他不论任何事,都循《易》而行,“以是行已,以是立朝,或进或退,或语或默,或从或违,皆占于《易》而后行也”,做任何事,交任何朋友,都遵循易理,占卜过后再去做。所以他交几个至交好友,以他为核心的一个朋友圈。你看他几个知己呀,一个是苏东坡,这个大家很熟悉的,孙觉和苏东坡关系是非常好;他另外一个好朋友呢,是王安石。虽然王安石是“新党”领袖,孙觉后来也算是旧党,保守派的,但是他和王安石私交特别好;还有一个,就是苏东坡当年“乌台诗案”被关在监狱里隔壁牢房的一个人,不得了的一个大人物,叫苏颂。苏颂,福建人,很多人都以为和苏东坡是亲戚,苏轼是亲戚,不是。两个人名字很像,但苏颂不得了。当时也被诬陷关在御史台的监狱里,就和这个苏东坡是隔壁牢房,这也是二苏的缘分。苏颂在中国科学史上,那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宋代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是个大科学家。他本来和苏轼不熟,但和孙觉也是好朋友。还有曾巩,也是这个孙觉的至交好友。那么孙觉有两个学生,他分别向两个人推荐了他的两个学生,这很重要了。一个是向苏东坡推荐了他的学生,叫秦观,秦少游、秦七。以至于秦观、秦少游在大明寺墙壁上题诗,以假乱真。我们讲秦少游的时候讲过,一个精美的策划案,从而投入东坡门下。另一方面,他把另一个学生又推荐给了王安石,这个学生叫陆佃,也就是陆游的祖父。所以你看在北宋文人的朋友圈里,孙觉这个人多关键吧!
而黄庭坚,跟孙觉的关系就更不得了了。黄庭坚十七岁的时候,他舅舅带他到江淮游学见到了孙觉。当时在席中,众人都是文人嘛,讨论诗史。然后孙觉很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这首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个诗人呢,叫王平甫(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北宋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王安石之弟,北宋政治家、诗人。),则认为《南山》写的比《北征》好。两个人反复争论,都不服对方。这一帮老人互相争执不下的时候,到最后就问旁边侍立的年轻人,正好十七岁的黄庭坚站在旁边,说你怎么看?然后黄庭坚面不改色、镇定如常,坦然而答,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为《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论遂定。”)哇!这是一种深刻而独到的眼光啊,确实把杜甫《北征》的历史地位看得非常透彻。这一下在场前辈,众皆心服。孙觉一看这个年轻人,觉得喜欢的不得了,不光是见识,尤其那种风雨不动、淡定如虹的姿态。然后孙觉一高兴,欣赏这年轻人啊!欣赏到什么地步呢?一高兴就把自己最小的女儿许配给了黄庭坚。
所以黄庭坚,年少的黄庭坚因为一场问答、一个面试、一个问题,获得了一桩美满的婚姻。所以孙觉,就是黄庭坚的老丈人。而孙觉看中黄庭坚的,就是那份沉稳、镇定和他深刻的见识。
所以黄庭坚后来去考进士,十九岁的时候第一次参加省试,当时就传说他中了个解元。当时和他们住在一起的考生都庆贺他,设宴庆贺。可是正在饮酒时候,这时候有这个仆人闯进来告诉大家,说现场有三个人考中了。但是黄庭坚呢,其实不要说解元了,根本就落榜了。这一下大家都很尴尬,拍马屁的人也纷纷散去。而十九岁的黄庭坚坐于席中,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和众人一同去看榜,毫无沮丧之神色。这就像后来的王阳明啊,别人以落榜为耻,而我以落榜改色为耻。所以风雨不动,镇定如恒,可见出一种强大的自信和气场。
后来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第二次真的得了这个解元,第一名。又参加礼部试,然后中了进士。这时候,依然面无骄色,仿佛如常。不像孟郊,登科后,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以黄庭坚时人对他最大的印象,气场强大、学问精深,尤其是少年老成、老成持重。
所以,黄庭坚其实后来史学功底很深啊,《神宗实录》后来就让黄庭坚参与去编撰。但是我们知道是因为新旧党争,黄庭坚毫无疑问跟他的老师苏东坡,这都属于旧党中的 “苏党”,备受打压。一是蔡京等人,说他当年编纂《神宗实录》有诬上之言,这是莫须有的罪状,扣到头上。二一个是,当年黄庭坚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在德州任职。那么德州要推行王安石的市易法,当时德州民贫,百姓苦之,那个黄庭坚就在任上,和另外一个新党的重要成员反复争论,以至于反目成仇,这就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很关键,这个人就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明诚的父亲,后来的新党的副宰相,核心成员赵挺之(赵挺之,北宋大臣,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石林燕语》卷三),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初,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大观元年(1107年)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其子为赵明诚,明诚妻即李清照。)。黄庭坚当年与赵挺之这一段恩怨,也为他后来的人生命运埋下了祸根的伏笔。后来新党执政,因为《神宗实录》,因为与赵挺之个人恩怨,所以黄庭坚也是最后名列“元佑党人碑”的(元佑党人碑:宋徽宗时期,贪官蔡京勾结宦官独专朝政。蔡京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就给反对他的司马光、苏轼等三百零九人扣上“元祐奸党”的帽子,在德殿门外树立“党人碑”,上面刻写三百零九个党人恶名,昭示全国。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徙。)。屡被贬谪、屡被流放,一直远贬西南,涪州、黔州。但黄庭坚面对人生命运,坎坷命运,一直镇定如常,到哪儿别人都觉得苦不堪言的地方,向来是面不改色,只有在和朋友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他会露出很戏谑的一面。
你比如说他和他的老师苏东坡,这个苏东坡说黄庭坚,黄庭坚的字,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师生俩排最前面——苏东坡、黄庭坚。那么苏东坡就调侃黄庭坚说,他的这个字啊,叫“树梢挂蛇”。黄庭坚长得很瘦小,比较矮,但他字很长。苏东坡就笑话他,说你这个字啊,瘦长瘦长的,黄庭坚学欧阳询的字,那么就像树梢上挂了一条蛇一样!你自己还没那么高呢,字写得那么长。黄庭坚反过来笑他老师,苏东坡个子很高啊,但是苏东坡的字,是比较宽,比较扁,黄庭坚就笑他的老师,说你说我的字“树梢挂蛇”,您的字啊,那叫“石压蛤蟆”,蛤蟆本来就够扁的了,在上面压一块石头得扁成啥样啊?(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东坡尝与山谷论书,东坡曰:“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所以可以看得出,受苏老师的影响,黄庭坚骨子里、内在的灵魂,也有那种戏谑真狂的一面。所以他的真性情啊,你看他后来因为贬谪,长期贬谪,身体不好。尤其不能喝酒,所以他戒酒曾经长达十五年。后来又连戒了五年,总共二十多年戒酒。但是,为什么晚年所做这首《鹧鸪天》,却是在和好朋友“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呢?为什么是“醉里簪花倒著冠”呢?这就和黄庭坚、和中国的一款名酒息息相关。
这就是黄庭坚和五粮液的关系。他贬到戎州之后,在戎州,淡然自处。但朋友们仰慕他的文名,然后这个请他喝酒。他平常不喝酒,但是当地有一款叫“姚子雪曲”,说是非常的独特,就跟茅台一样。因为当地的赤水,赤水镇嘛,赤水河,独特的水源酿出来的酒。黄庭坚一尝,啊!说这个当地用这个安乐泉酿出来的姚子雪曲,黄庭坚大为赞叹。他于茶道、酒道,其实是非常精深的,跟他的老师苏东坡一样,但是他和他的老师苏东坡一样,酒道很深,但是酒量都不大。尤其黄庭坚有病,不能多饮酒。但是为了这个姚子雪曲,破了酒戒,所以到晚年把人生看得通通透透,“身健在,且加餐”,也加杯呀,所以“人生莫放酒杯干”嘛。
因为有酒,因为有局,所以可以“醉里簪花倒著冠”,所以可以“黄花白发相牵挽”,所以可以把他内心深处的,表面上黄庭坚的性格是稳重,风雨不动,但内心的灵魂,是三个字,真、善与狂,这才是他内心的灵魂形象。
而“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菊花,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酒,凑在一起,就可以让“醉里簪花”的狂放自我,让“黄花白发相牵挽”的内心里真实的自我、轻狂的灵魂,傲立于天地之间。哪怕“付与时人冷眼看”!
所以生活里一个风雨不动,具有强大气场的黄庭坚,和内心里、诗词里一个“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的黄庭坚,一个黄大侠的黄庭坚和一个黄老邪的黄庭坚,合在一起才是真实的黄庭坚,才是满庭芳树满庭坚!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