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文字由本人根据王立群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第二篇根据杨雨老师讲座整理。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分享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韦庄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诗人和词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唐末的黄巢大起义和此后的朱温代唐建梁,结束了大唐王朝,开启了五代的序幕。韦庄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韦庄一生并不幸运,他五十九岁考中进士,六十四岁到蜀地做官,成为蜀主王建的重臣,七十二岁协助王建建立了前蜀政权,七十五岁就去世了,他在蜀地割据政权只有三四年的时间。韦庄四十五岁到长安参加科考,刚好遇见黄巢攻陷长安,他在长安亲自经历了这场浩劫。逃出长安以后的六七年,他到处流浪,到达过江南的镇江、东阳,此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五十九岁考中进士才结束了这次流浪生活。韦庄的《菩萨蛮》现在传下来的有五首,这五首并不是同一时间写的,我们今天要分享的这一首应当是写的比较早的一首。这首词的前两句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一般人理解呀,都认为这个“人人”是包括韦庄在内的,但是我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一个是“人人”,人人虽然是每一个人,但是不一定包括韦庄,二是“尽说”,“尽说”是每一个人都说,但是也不一定包括韦庄。说什么呢?说江南好。既然江南这么好,应该怎么样呢?“游人只合江南老”。游人就应当在江南住一辈子,直到人生结束,但是这里边包括韦庄吗?应该不包括。因为人人尽说江南好的是“人人”,韦庄没有包括自己。我想指出这一点对我们理解这首词特别重要,因为韦庄对“江南好”是有自己看法的,这个看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借用东汉王璨的《登楼赋》的两句名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虽然这里非常美丽,但它毕竟不是我的故乡,一点儿不值得我在这稍稍停留。王璨的看法非常有代表性,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乡恋乡愁。对故乡的留念,常常使我们觉得故土难舍,从古至今人类的这种情结在许多人心中都是难以割舍的,因此才有乡愁。当然,以四海为家者并不一定非要回归故乡,但是乡愁是不可轻视的。    王璨在《登楼赋》中还说,“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意思是说自己遭逢乱世、漂泊江南,虽然已经十年了,但是他回归故乡的乡情并没有因为时间而淡化,这样的乡情他是无法承受的。‍‍‍‍‍‍‍‍韦庄和王璨一样,因为黄巢起义的战乱打断了他的科考入仕的这个正常的人生,他才被迫在江南流浪,因此尽管“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但是这只是他人的看法,并不代表韦庄也这样想、这样做。事实上,韦庄也没有这样做,在结束流浪生活以后,韦庄北归、科考成功,此后他再没有回到江南来。    韦庄的《菩萨蛮》一共写了五首,我们讲的是第二首,我们不妨读读他的第三首《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其中前两句“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明显说明这首词是晚年之作,词中有“如今”,显然是北归以后。当时了,应当是写我们今天分享的这首词时,当时“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但是韦庄没有认为江南好,因为韦庄是京兆杜陵人,也就是今天陕西的西安人。
我们借用王粲《登楼赋》的两句,“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什么意思呢?每个人心中都是怀念故乡的,绝不会因为人生的顺利或者不顺利而有所差别。明白了这个道理,懂得了韦庄在“安史之乱”中来到江南,面对“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说法,韦庄其实内心呢,是大不以为然的,他不赞成这种说法。“思乡”仍然是韦庄内心的主旋律,这才是这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真实含义。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韦庄的词说,“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这个“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指韦庄的词啊,看起来直率,实际上委婉曲折,这才是韦庄词的真正的特点。    那么如此思念故土的韦庄为什么不立即北归呢?很简单哪,黄巢起义啊引发中原大乱,回不去啊,正像他在自己写的《秦妇吟》中间所吟咏的,“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皇家仓库的锦绣衣被烧成了灰,京城横尸街头的是公卿大臣,这种乱象怎么回?依靠政府平叛,结果又是“又道官军悉败绩”,所以他回不去啊。

第三句、第四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具体写江南好。春天的江面湛蓝湛蓝,江上的画舫听雨而眠,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江南不仅景美,而且人也美啊,“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当垆卖酒的姑娘像天上的月亮明媚可人,她洁白的手臂像凝结的霜雪白皙柔软,这是写人美。最后了以“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两句收结了全篇,“不到老的时候不要还乡,还乡以后你还会断肠的”。这句话其实分了好几层,首先是想到了还乡,这是第一层;紧接着说,现在还不老—“未老”,老了时候再还乡还来得及,这“未老莫还乡”这是第二层;第三层说,还乡以后你会后悔的,所以看起来很直白的一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其实包含了三层意思。

这首词听到这儿,大多数朋友就可以结束了,有时间听的朋友,可以接着听听下面这一段。因为讲到这里呀,这首词的大意大家已经了解了,要讲什么了?要讲这个“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其实这用了一个典故,不了解这个典故,不妨碍我们品读这首词,但是作为“品读”特别强调“品”我们还得再讲讲这个典故的来源。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史记》的《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这个故事的真相,这和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是大不相同的。司马相如当年一贫如洗的时候,临邛县令王吉是他的好朋友。他把司马相如请到了临邛县,县令王吉了天天到宾馆去看望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对县令访开始还接待,后来就一律谢绝,司马相如越是谢绝,县令越是恭敬,天天来访。一来二往,这就成了临邛县的一大新闻,县令去拜访一个客人,客人竟然不见,吸引了县中两位富商的关注,其中有一位富商就是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卓王孙是当时天下的首富,听说王县长天天去宾馆看望一个神秘的客人,还屡屡碰壁,他就非常好奇,想见识一下这位神秘的客人。思来想去,想了一招,既然是县长的贵客,那不如备下一桌酒宴好好款待一下人家,顺便请一下县长。卓王孙说干就干,挑了一个好日子,发了好几百张请帖,把县里的大小名人请了个遍,就等一睹司马相如的风采。(结果赔了女儿又折兵)到了宴请这一天,王县长先来到卓王孙家中,此时上百宾客都入席了。等到中午卓王孙派人去请司马相如,但是司马相如推说有病不能来,本来等陪客都到齐了去请主宾,这是对客人非常尊敬的一种做法。王县长听说司马相如不来,菜都不吃一口,立即登门去请。这样,司马相如不好推脱了,就勉强成行。司马相如一到,在座的宾客个个伸长脖子去看,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果然不同凡响,他的风采立即震撼了酒宴的所有的人。有趣的是《汉书》和《史记》记载王县长亲自去请司马相如这件事儿,有一字之差,《史记》写的是“相如不得已,强往”,《汉书》写的是,“相如伪不得已,而强往”,比起《史记》多了一个 “伪”字,“伪”就是伪装的伪,这一个“伪”字,说明司马相如是故作清高,假装不愿意去,实际上他心里早就想去了。酒宴进行到高潮,王县长举着一把琴送到司马相如面前,他说,听说你的琴弹得很好,希望能弹一曲自娱。司马相如一再推辞,县长一再相邀,最后司马相如顺手弹了两支曲子,司马相如弹这两个曲子,为什么呢?原来卓王孙哪有一个宝贝女儿叫卓文君,这个文君小姐年方十七刚刚守寡,回娘家暂住,但是她酷爱音乐,精通琴瑟。所以司马相如与其说是为王县长弹,不如说是想用琴音挑动卓文君的芳心,其实司马相如早把卓文君给琢磨透了,弹奏一首饱含爱慕之情的琴曲。曲中之意只有卓文君能理解,这既契合了卓文君的心理兴奋点,又给她无处安放的浪漫一个完美的着陆点。因为司马相如在宴席上喝酒啊,弹琴哪。卓文君从门缝里看见司马相如风流倜傥,内心呢,那是万分仰慕!酒宴一结束,司马相如就派人用重金买通了卓文君的侍女,直接表达了爱慕之情。卓文君此时正被司马相如迷得七荤八素,想着怎么结交这位风流才子呢?听自己的侍女说司马相如倾慕自己,简直要疯了,卓文君于是奋不顾身连夜从家中出逃,跑到司马相如下榻的宾馆。司马相如一见卓文君来了,那心里是一阵狂喜啊,带她连夜离开临邛,回成都家中。到了司马相如成都的家中,卓文君才发现司马相如的家中一贫如洗。这两个年轻人过了蜜月以后立即感到生活非常艰辛,第一个喊出受不了的是卓文君。司马相如了就同意了爱妻的意见,变卖了车马,在临邛买一处房子开着个酒吧,让“文君当垆(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围裙)与保庸杂作,器于市中”,什么意思呢?让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围了个大围裙当打杂的,就在集市上卖酒。卓王孙因为女儿私奔已经感到非常丢人了,文君呢又当着卓王孙的面儿,在卓王孙的所在的临邛市开酒吧,当街卖酒。这下弄得卓王孙更是羞得不敢出门。最后不得已,拿了两个一百万,第一给了一百个僮仆,第二拿了100万钱给了卓文君,司马相如收了僮仆、收了钱,立即走人,回成都去做富人了。这就是“当垆”这个典故的出处,我们了解了这个,我们就知道这首诗韦庄其实是在明白如话的词中间用了卓文君的典故。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今天我们要一起分享是一首关于品春天、慢生活的词,说到慢生活,你可能会马上联想起特别流行的那几句诗,当代艺术家木心先生的《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首《从前慢》之所以那么打动我们,我想还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节奏太紧张、生活压力太强大的缘故,不知不觉,我们的前辈最不稀罕的慢生活,到了我们这一代,简直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从前到底有多慢呢?我举一组数据,假设我们现在穿越到了唐朝,从唐朝的都城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到今天江南的杭州,需要多长时间呢?西安到杭州的距离大约1400公里左右,我特意查询了一下,如果坐高铁的话,最快的一趟高铁只需要6小时52分;也就是说你吃完午饭出发,下车后还可以去享受一顿杭州小吃的夜宵。唐朝,可以是骑马或者是坐马车,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徒步,按照唐宋时期的官方规定,每天行程50里的话,日出而行日落而宿,从西安到杭州需要56天。


56天!这样来比较的话,我们对“从前慢”的理解是不是更加具体了呢?而通常,唐宋人并不会这样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赶路,例如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时奉命回洛阳待诏,两个人在扬州相遇,一起结伴光在扬州就玩了半个月。再比如说苏轼离开京城赴杭州上任,途中专程去看望了退休住在颍州(安徽阜阳)的恩师欧阳修,在老师家一住就是20多天。


所以,从前慢,不仅仅是客观距离造成的慢,古人的心态也是真的慢,而慢的实质是什么呢?是享受。享受丰沛的自然,也享受温暖的人情。我们今天要品读的这首词,就和这个主题有关。为什么我前面要举从西安到杭州的例子呢?因为我们今天要解读的这位诗人就是长安人,我们要看看这位从长安下江南的诗人,他笔下的慢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先来读读晚唐词人韦庄的这首《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个人觉得,在唐宋时期的大诗人中,韦庄真的可以说得上是“慢生活”的典范,倒不是他主动在追求慢节奏的生活,而是许许多多的客观原因,造就了他不得不比别人慢许多的节奏。他比别人慢的原因我稍后会解释,我想先说说他比别人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韦庄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韦庄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到他二十五岁左右时,中晚唐的一批一流诗人如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已经相继去世,在诗人凋零的大唐末世,韦庄异军突起,堪称当时最杰出的诗人、词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才子,生逢乱世,在科举仕途上一直不得志,屡次科考屡次名落孙山,直到59岁才终于进士及第。


59岁中进士晚不晚?比较一下就知道。唐宋时期的那些著名大诗人,通常进士及第都在20多岁,例如刘禹锡22岁,柳宗元21岁,李商隐和杜牧都是26岁,白居易晚一点,29岁也进士及第了,宋代欧阳修进士及第的时候24岁,苏轼22岁,苏轼的弟弟苏辙更不得了,19岁就金榜题名。而韦庄59岁才终于考中进士,这要是放在别人身上,都可以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了,但韦庄的事业才真正开始起步。后来韦庄在前蜀一直做到宰相之位,74岁的韦庄才终于迎来他政治生涯的最高潮,这真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吗?


韦庄比别人慢的第二个表现,就要说到这首《菩萨蛮》。我们看这首词一开始其实就打出了“慢生活”的旗号:“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两句词里有两个关键字,一个“尽”,一个“合”,这两个字都在说明江南到底多有魅力。“尽”就是都、全部的意思。每个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美得不得了,每个还没去过江南的人都无比地向往江南,甚至“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个“合”字更妙,合就是应该的意思。每个去过江南的人,都会情不自禁产生一个想法:最完美的人生就是应该在江南这样的地方生活直到终老呀。人的一生有多少事是应该做、必须做的呢?一个“合”字,就说明了江南不可替代的魅力。


韦庄一开始就用了抒情色彩这么强烈的字来表达江南之好,那我们忍不住要问了,江南到底好在哪里呢?让你一个北方人如此向往、如此沉迷?


补充解释一下,韦庄本是长安人,出身在长安,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他不是江南人,只是路过江南的一个“游子”而已。作为一个西北人,当他经过江南的时候,映入他眼帘的,当然是江南的自然风景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是水乡,对于北方人来说,对江南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江南的水了,江南的地形多江河、多湖泊、多溪流池塘,处处都是曲曲折折的水,处处也都是咿咿呀呀的船桨声,碧绿的春水、温婉的春雨和装饰精美的画船,除了江南,还有什么地方能够有这样完美的搭配呢?白居易的《忆江南》不也是在回忆江南的水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还有朱自清那篇著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江南的水和船简直是写绝了:“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中国的地形,北方多平原,一马平川,比较适合快马扬鞭的纵横驰骋,江南是水乡,适合慢悠悠地行船。想想看,是不是行船真的会比跑马的节奏慢很多、更加适合游览和慢慢感受沿途的风景呢?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有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写江南的船《乌篷船》,乌篷船当然比韦庄笔下的画船要简陋得多,但韦庄词里的画船主要功能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供游客欣赏风景、体验慢生活格调的旅游工具。乌篷船反倒是江南水乡实实在在的交通工具了,就像文章里说的那样:“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看来,来到江南,坐船出行或者是出游简直是必须的体验,难怪李清照晚年来到江南,也想要坐船出游啊:“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从韦庄、李清照到朱自清、鲁迅的时代,一千年的时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可江南水乡的船生活、慢格调真是一点儿都没变!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从长安来到江南,急匆匆的脚步是真的慢下来了,他甚至可以悠闲地躺在画船里,伴着淅淅沥沥地江南春雨生,悠然入梦。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