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李煜 | 曾经最美的爱情 曾经最好的人间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玉楼春
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人间自是有情诗,此爱不关风与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我们上一讲讲了李煜的《菩萨蛮》,讲了他那一场“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的美丽约会。那一场约会、那一种痴情和那一首美丽的《菩萨蛮》,是南唐当时音乐排行榜的入榜之作。因为名闻天下,也使得李煜的恋情被公之于众。但在当时的南唐音乐排行榜上,还有一首名曲也在入榜之列,同样也可以见证李煜当年那一场绚烂多姿的感情。而那首曲也是李煜在成为后主之前的一首名作,即《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词云:“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在诗词的创作中,历来都说“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出自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甚至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沈雄《古今词话》),这是说悲苦之作容易打动人,而欢愉之作很难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这是一种创作上的惯例,但李煜生来就是为打破惯例而生的。所以他目生重瞳,生于七月七,又卒于七月七,是一个千古独一无二的李煜(李重光)。
当然,我们首先还是要说一下这首词的词牌“玉楼春”。事实上你在很多地方可能会看到这首词的时候,它标写的词牌都有可能是“木兰花”,或“木兰花令”。但其实在五代之前,《木兰花令》和《玉楼春》还是有区别的。“木兰花令”来自唐代著名的教坊曲,但它的正体按照《钦定词谱》(《钦定词谱》是清代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的,以万树《词律》为基础编撰的词谱,因该书为康熙所钦定,故名《钦定词谱》。纠正错漏,并予以增订826词牌、2306体,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分刌节度,穷极窃眇,倚声家可永守法程”。),“木兰花令”的格律应该是以韦庄的《木兰花令》为正体,也就是五十五个字。比如韦庄的《木兰花令》,上片云:“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下片云“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再加上下片的四句合起来共五十五字。当然还有“变体”的五十四个字和五十二个字的“木兰花令”。但是《玉楼春》在字数和形式上却像律诗一样,七言八句五十六字。
事实上到了宋代之后,宋人在作“木兰花”或“木兰花令”的时候就已经和《玉楼春》混为一体,都写作七言八句的五十六字。而有关“木兰花”,则喜欢做“减字木兰花”,或“偷字木兰花”。比如李清照的名作“卖花担上,买得一只春欲放”。(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所以李煜的这首“晚妆初了明肌雪”,很典型的是七言八句五十六字。所以就词牌严格的推敲而言,在李煜创作的当时应属“玉楼春”,而不属“木兰花令”。
另外还要补充的一点是,当然宋人后来创作时,将“木兰花”与“玉楼春”混为一谈,由此而下的影响便是这种七言八句的“玉楼春”创作,很多时候也提作“木兰花令”。比如最有名的《木兰花令》就是纳兰公子的那首名作“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容若《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还有一点值得特别说明一下的是,我们一般说到词都说成是长短句,这是在形式上和诗以作区分。但像《玉楼春》、还有《生查子》,在形式上它们就和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非常像,形式上都是五、七言的八句,但是在平仄格律、还有粘对上却大不相同。总体而言是远不如格律诗要求的那么规范与严整。所以这也可以看出古人诗词创作的多样化来。如果你有随心所欲的好句,却又不甚和格律的话,那你便可随心所欲的填词、做长短句,甚至也可以做句式规整的《玉楼春》或者《生查子》。
词牌不再赘述,据说这首美丽的《玉楼春》最初是写在无比美丽的澄心堂纸(澄心堂纸,书画纸精品,徽州文房四宝之一。唐代开始,徽州成为文房四宝生产的重要基地,除歙砚、徽墨被推为天下之冠外,澄心堂纸更是受到宝爱。南唐后主李煜视这种纸为珍宝,赞其为“纸中之王”,并特辟南唐烈祖李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来贮藏它,还设局令承御监制造这种佳纸,命之为“澄心堂”纸,供宫中长期使用。澄心堂纸质量极高,但传世极少。)上的。澄心堂纸是“文房四宝”中的名品,至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 “宋四大家”之一的、蔡襄的名作《澄心堂贴》。(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逝号忠惠,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中国福建省仙游县)人。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和茶学专家。著有《茶录》、《荔枝谱》等书。)《澄心堂贴》是蔡襄写给友人的信,蔡襄当年写此一信札,便是委托友人代为搜寻或制作纸中名品“澄心堂纸”,而“澄心堂纸”之所以为“澄心堂纸”,就是得益于李煜。
李煜虽然治国无方,但有着常人难以匹及的艺术天赋,他对宣纸的喜爱、研究与改良,实在是功莫大焉。后来他将这种纸中名品,特别收藏于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 ,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字正伦,小名彭奴,其父亲本姓潘,名荣,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六岁时李昪 的父亲就在战乱中去世了,他随母亲跟着伯父一起到了淮南。后来,李昪 创立南唐,后传子李璟,孙李煜,共三帝.后亡于北宋。)当年居住金陵时读书以及览阅奏章所居的“澄心堂”中,然后特别设局监制,故名之为“澄心堂”纸。
美术史家曾称澄心堂纸“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据说南唐亡后,这种纸的命运和李后主的命运一样,被封存了整整70多年。直到刘敞(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有一次偶遇南唐宫人,才知道这种被视为珍宝的澄心堂纸在内府尚有所存。于是他用重金贿赂了内府官员,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澄心堂纸。刘敞得纸之后,分赠十幅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得纸后没有独享,又分赠两幅给了梅尧臣。梅尧臣得纸之后欣喜若狂,作《永叔寄澄心堂二幅》,诗云:“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而欧阳修和刘敞的诗作则说:“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可见当时人得了澄心堂纸,都舍不得下笔。连明代有名的大书法家董其昌,得了澄心堂纸时,也感慨地说“此纸不敢书” 啊!宋代很多著名的传世之作,像李公麟的《五马图》、像欧阳修的起草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阁帖》,这些都是写于澄心堂纸之上。而当初这首名动一时的《玉楼春》,也是落笔在澄心堂纸之上。这样美丽的词,和这样美丽的纸,还有那段美丽的往事、美丽的情感、和那一个美丽的夜晚,应该是那个痴情的李煜留给后人的一段终将逝去的青春,终将逝去的美丽青春。事实上李煜写作这首《玉楼春》的时候,确实还正青春,也才20多岁。那时宋兵未至,大难还未临头。那个还只叫李煜(李重光),还不叫李后主的人,他的生活里,那时还只有书法、艺术、音乐与爱情。
你看那个如此美好的夜晚,伶工们都已准备就绪,而歌舞即将上演。那些准备歌舞的宫女们,晚妆已毕、明艳照人。“晚妆初了明肌雪”,所谓肤如凝脂、肌肤如雪,这样晚妆已罢的舞女们,何等的美丽。只见她们的装扮便知即将开演的歌舞的美妙。而“春殿嫔娥鱼贯列”,“鱼贯列”三字说明了宫女人数之多,以及舞队之整齐。而“嫔娥”两字,则说明不仅有宫娥,还有嫔妃,可见这场歌舞的阵仗(阵仗是出自《红楼梦》,释义是指世面,场面。《红楼梦》第七回:“ 贾蓉 道:‘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红楼梦》第八四回:“听见说只这一个女孩儿,十分娇养,也识得几个字,见不得大阵仗儿,常在房中不出来的。”)之大。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歌舞需要那么多的人,需要那么隆重的准备呢?
你看只为这歌舞相配的音乐,便“笙箫吹断水云间”。因是“笙箫”,所以云“吹断”,因为笙和箫都是管乐器,是要用来吹的。而“吹断”则是“吹尽”的意思。在古诗词中“断”往往是“尽”的意思。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也有版本说“望尽天涯路”。所以“吹断”就是“吹尽”,是指乐工们尽自己的所能,把乐曲吹到、演奏到极致。而乐声飘扬,回荡于水云之间,让人如闻仙乐、如临仙境。这样的排列、这样的音乐、这样的明艳、这样的晚妆,都是为了一曲怎样的歌舞啊!
第四句便交代了真相,“重按霓裳歌遍彻”。原来,这样精心的准备、这样浩大的阵仗、这样美丽的夜晚、这样极致的音乐,都是为了要演奏这美丽的《霓裳羽衣舞》啊!说到李煜那一晚欣赏的“霓裳羽衣舞”,就要说到这首诗,我们为什么要在“情诗”里去讲。看上去这只是一场歌舞晚会,但因为它演奏的是《霓裳羽衣舞》,这场歌舞晚会就大有不同。
《霓裳羽衣舞》原名《婆罗门》,是唐代乐舞的代表之作,也是被称为“梨园之祖”的李三郎(也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他们联合创作的音乐与艺术的不朽的经典,更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据说先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也就是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先作《霓裳羽衣曲》,后又经舞蹈天才杨玉环的演绎,由玄宗配乐而成《霓裳羽衣舞》。但不论是《霓裳羽衣曲》,还是《霓裳羽衣舞》,因为规模宏大,“安史之乱”之后便已失传。到了南宋年间,姜夔(姜白石)发现商调的《霓裳曲》有乐谱十八段,但这只是整部《霓裳羽衣》的其中一部分而已。姜夔整理之后,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白石道人歌曲》 一称《白石词》,是中国宋代姜夔(人称白石道人)所作的古代词曲谱集。共6卷,别集1卷。)而姜夔之所以能看到这么大规模的《霓裳羽衣曲》的残谱,而在“安史之乱”之后,在《霓裳羽衣舞》和《霓裳羽衣曲》失传之后,历经数百年,姜夔还能得见《霓裳羽衣曲》这么大规模的残谱,实在是因为得益于李煜和他那段曾经无比美丽的爱情。
陆游的《南唐书》记载说:“故唐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曲,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遗音,复传于世。”关于这一段往事,马令的《南唐书》则记载得更为详细,其云:“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曲,罹乱,瞽师旷职,其音遂絶,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后辄变易讹谬,颇去洼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这两段记载都说了一件事,就是李煜辗转得到了唐玄宗遗留的《霓裳羽衣》的残谱。可是因为只是残谱,却很难恢复,有乐工曹生精擅琵琶,按残谱粗索其声,却不能尽善尽美。这时一个关键的人物出场了,她和李煜意趣相投、志趣相投,尤其关键的是,她精擅于音乐,尤善琵琶。陆游的《南唐书》,记载她“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尝为寿元宗前,元宗叹其工,以烧槽琵琶赐之。至于采戏奕棋,靡不妙绝。”而她凭着这种无上的技艺和艺术灵感,终于呕心沥血,帮李煜彻底恢复了《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
所以在百年之后,姜夔才以得见大段残谱。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夜晚,李煜才能欣赏到“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而这个“通书史、擅歌舞”、各种艺术“靡不妙绝”的、妙手回音乐之春的、可称为“妙人”的女子,就是李煜的发妻、他的爱人大周后(周娥皇)。周娥皇和李煜不仅有共同的志趣、意趣,有在艺术上相互促成的成就,而且她也是李煜最门当户对的爱人。
周娥皇是周宗(唐末五代时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一作涟水(今淮安涟水)人,字君太。原为李昪侍从,善辞令,遇事机警。李昪为金陵尹时,任为都押牙,参予机密。南唐建国,擢为内枢使、同平章事,迁侍中,颇得亲信。后因宋齐丘等倾轧,罢为镇南军节度使。李璟继位后复出,留宗东都。以司徒致仕。卒年七十余。二女均为后主的皇后。)的长女,周宗是辅佐列祖李昪成一代基业的名臣。事实上李昪之所以能够取代吴禅位而建立南唐,周宗的作用不可小觑。李昪在谋求代吴之前一直犹豫不定,后来事到临头,又几乎犹豫放弃。因为他做了一个梦,他觉得梦很不好,梦到自己走出宫门的时候,突然摔倒在地。可是周宗却劝他说,主公此梦是为吉兆,因为摔倒之后,所以要被人“扶立”,要扶起来,这此不就是“扶正上位”之说?这让人想到姚广孝之于朱棣。朱棣起兵之日,屋瓦被风吹落,朱棣觉得势头不好,姚广孝却劝他说,“飞龙在天,风雨相随。青瓦落地,将换黄瓦”,故而坚定了朱棣起兵之心。经 “靖难之役”,朱棣终为成祖,底定天下。(底定:语出:(1).达到平定。《书·禹贡》:“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 蔡沉 集传:“底定者,言底於定而不震荡也。”底,一本作“ 厎 ”。(2).引申指平定;安定。《周书·尉迟运传》:“ 东夏 底定,颇有力焉。” 宋 王禹偁 《平阳公主赞并序》:“卒见削平多垒,底定京师。” 明 李贽 《与凤里》书:“一身漂泊,何时底定。”)所以李周两家结姻,既是门当户对,又有父母之命,既有父辈的祝福,又有共同的志趣。而大周后比李煜只长一岁,两人兴趣相投、相辅相就,所以可谓是最好的爱情,最好的姻缘。
所以当《霓裳羽衣曲》被周娥皇,所以当《霓裳羽衣曲》被音乐天才周娥皇复制而出,当《霓裳羽衣舞》重降人间,你看那个年轻的、名叫李煜的、艺术的天使,他的高兴与快乐吧!“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此时宫中原本“有主香宫女,其焚香之器曰把子莲、三云凤、折腰狮子,金玉为之,凡数十种”,这时主香的宫女用精美的香器焚烧起名贵的香屑,氤氲的香气随着音乐、随着舞蹈,随风而来,此时闻香却不见焚香之人,于是明知故问:“临风谁更飘香屑?”仿佛无理却有情,更显意气飞扬,飘然欲仙。
而“醉拍栏杆情味切”更是逸兴遄飞(逸兴遄飞(yì xìng chuán fēi):指超逸豪放的意兴勃发飞扬。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遥吟(襟)俯(甫)畅,逸兴遄飞。”),酣饮畅醉,以致乐已忘形,把栏杆拍遍、神采飞扬。这里的“醉拍栏杆”之情味,绝不同于辛稼轩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出自南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倒却可以相互参看,一者极欢悦,一者极悲痛,正是相同词句,不同的人生境遇。
前六句写尽了歌舞宴饮的欢乐,而歌阑酒散、情满欢极之后,这位情思婉转、风流倜傥的南唐国主,他的生花妙笔却忽然一转,由不尽的繁华美妙而至清凉世界。“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明人王世贞评曰:“结尾两句诚为‘致语’。”(是说此句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来传达一种深细幽微不易言传又耐人寻味的情思意趣。)而叶嘉莹先生则说:“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再则,不曰‘马蹄踏’而曰‘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声入耳矣。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
是啊,如此轻灵的月、宁静的夜、清脆的马蹄声、朦胧的花束、习习的春风,偃烛熄火、骑马踏月,在那样的歌舞之后,在那样的美妙之后,与心爱的人携手同归,偃烛熄火,骑马踏月,好一个美妙的人间,好一个清凉的世界。因为有着这样美妙的夜晚,这样美妙的音乐,还有周娥皇那样美妙的人,所以李煜才能写下这样美妙的词篇,落笔在美妙的澄心堂纸上,简直就是最美妙的人世间。
可是,所有的美,都经不起岁月与命运的摧残。这样的美妙,又能持续多久呢?而在这段美妙的爱情里,那个“花明月暗笼轻雾”中,“今宵好向郎边去”,与李煜秘密约会的女子,是不是就是周娥皇呢?如果不是,她又是谁?如果不是,娥皇又岂能忍之、受之?李煜扑朔迷离的爱情往事,到底有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真相?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