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余莉开讲》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观众朋友:大家好!
我们今天讲第三讲《真正的风水在哪里》。我们知道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特别地感兴趣。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喜欢找人看看风水。比如说给我们调一调这个办公室,它的座位朝向,这个书桌应该摆在哪一个地方,或者在哪一个地方,设置上一个什么样的摆件儿,更加提升我们的运气。那么这些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真正的风水却不在这里。
我们看在《群书治要·孔子家语》中的一个典故,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在《孔子家语》上记载:鲁国的国君来向孔老夫子请教,他说:“向东扩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这件事到底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孔老夫子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但是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那么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呢?他下面就说:“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损人利己,损害别人的利益来利益自己,自私自利。那你就跟别人结下了怨仇,久而久之,他也会想方设法的找机会来报复你。所以怎么能够说损人利己呢?所以损人根本利益不到自己,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帮助自己。因为我们一直在助人为乐,广结善缘。那么当我们自己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我们。
很多人说中国人不是有一句话吗,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际上这一句话应该怎么样正确理解呢?在论语中,孔老夫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他说古代的那些学者,学习圣贤智慧读经典,为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智慧,古之学者为己,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灵性,用《大学》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那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自觉觉他都达到圆满,止于至善。
而“今之学者为人”,而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学习经典呢?是为人之学。为的是我们在和朋友交流谈话的时候,能够引经据典,说孔老夫子怎么说,诗经上怎么说,为的是显示自己的才学,所以这个叫为人之学。是给别人看的,不是想真正提升自己。
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如果人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修养而去努力的话,这个才会天诛地灭。而不是说你不自私自利,天会诛杀你,地会灭你,这样就完全错误了。
所以我们现在对圣贤经典上的很多话,都是错误的理解。比如说还有一句话说:“人定胜天”。我们现在人把这个定解释为“一定”了。说人一定能够战胜天,战胜自然。但是我们想一想,自然界一个地震,一个洪水,我们就无能为力,手足无措了,我们怎么能够胜天呢?那么这个“定”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定,就是《大学》上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个“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戒、定、慧的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人心能够定下来,才能够超出天命,超出这个自然的这种命运的拘束。所以我们现在错误地理解了圣贤教诲,把这些错误的理念再运用到社会生活工作之中,就引起了很多的弊端。
那我们看中国古人,从小教孩子学习什么?学习琴棋书画。为什么要学习琴棋书画呢,其实它都是培养孩子定力的一个方法。你要把心定下来,具备专一的能力,你学习什么呢才能够深入。如果我们心浮气躁,学什么都不能够专一,我们听四十分钟的课,还要起来接一个电话,发一个短信,再去倒杯茶,那我们想一想,我们能听进去什么呢?
所以,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就,都需要有专心的能力。所以古人让孩子从小学习琴棋书画,目的就是培养这种定力,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你看损人他不能够利己,帮助别人才能够帮助自己。
第二,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看到这句话,我们现代人更加有体会了。你放弃了老年人不去赡养,不去照顾,不去孝顺。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孩子的身上,结果这个孩子被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为中心很严重,结果是十件事,九件事你都做好,只有一件事不能满足他,他都会一哭二闹三上吊。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圣贤经典,没有把古人的这些教训,给用到教育儿女之中。古人他用一棵大树来比喻父母和儿女的关系,这棵树的果实是孩子,这棵树的树干是孩子的父母,而这棵树的树根是孩子的祖父母,爷爷奶奶。意思是说,我们希望这个果实长得硕果累累,非常的丰盛。请问我们应该把水,把养分浇在哪里?我们应该把养分浇在根上,这样才能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可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所做的是什么呢?把这个养分直接放在了果实上。结果这个果实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烂了,这个就是“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为什么不祥呢,因为把孩子培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这个家没有后继的人才,所以就会破败了。这个是家庭的不吉祥。
第三,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也就是说把贤德的人都放任了,疏远了不去任用,而任用的都是不贤德的人,结果这个国家就不吉祥了。比如说孟子说,他说应该把那个有仁德之心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为什么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之心,却高高在上,就等于把他的过恶,传播给广大的民众。所以呢,没有仁德心的人,不贤德的人,都高高在上成为领导,这个对社会风气,会造成很大的负面的影响。这个是国家的不吉祥。
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纪的人,有经验的人不愿意去教导了。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都傲慢了,瞧不起老年人,认为他们那一套都过时了,不愿意虚心向老人去请教。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也越来越深,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作为封建糟粕来无情地批判、践踏。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我们现在出现了儿女不孝父母,甚至儿女杀害父母。兄弟相残,兄弟之间为了一点点财产,就吵上了法庭,彼此不相让。夫妇同床异梦,没有亲爱。没有情义、恩义、道义。朋友没有信用,朋友之间相交往都互相欺骗,没有诚实守信。那么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所导致的。
最后一点,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也。圣贤人,有德行的人,有道德的人,有学问的人都隐居起来了,为什么隐居起来了呢?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如果我有机会可以为国家服务的话,那我就用自己的所学所能,来兼济天下,为民造福,为国家治理做出贡献。那为什么他要隐居,因为没有人认识到他的德学,没有人赏识他,重用他,所以他不得已,就退则独善其身。所以他不愿意同流合污。
我们看郑板桥写的四个字:难得糊涂。很多人说这都是消极弃世的一种价值观。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代的读书人,他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为了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所能,来治国平天下。但是现在官场很腐败,大家都是急功近利,争名夺利,贪污受贿。他作为一个读书人,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那不愿意和别人同流合污,别人就会排挤他,打击他,不给他机会。甚至还有事没事的找他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他怎么办呢,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还能够有机会在这个位置上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所以他不是消极,他是一种积极,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态度。所以圣贤人之所以隐居,就是因为他的德学不被人所赏识,也不被人尊重。所以他有才学也发挥不出来。所以他就退则独善其身,隐居了。那么这个时候,圣贤人隐居了,那些没有德行的人,没有道德学问的人,没有智慧的人,都取得了领导的位置。这个是天下的不吉祥。
那么最后呢,孔老夫子还强调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而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那么从这一个故事中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的福分从哪里来的呢?不在于你风水的好坏。中国人有句话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什么意思呢?一个有福德的人,他所选择的居住场所,自然山清水秀,环境也特别的优美。这叫福人居福地。那么即使开始他所居住的这个地方,风水不是很好,但是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去居住了一段时间,这个地方的风水也就变好了。而那风水宝地呢,一定是有福德的人才能够居住。
古人他强调的是: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他把人的福用大地、田地来比喻。那我们这个田地,怎么样才能够丰收呢?最好的,回馈最丰厚的“田地”有三种。第一就是“恩田”,第二就是“敬田”,第三就是“悲田”。所以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德行,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恩田”。如果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他就是在给自己培福,他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中国人特别强调孝敬父母。为什么这么强调孝敬父母,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人生在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最重的。没有谁的恩德能够超过父母。所以孝顺父母,培养的是一个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在《孝经》上就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什么意思呢?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是和德行相背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别的人,这也是和礼的要求相背离的。为什么是背离的呢?比如说我们逢年过节或者出差在外,都会想到买一些礼物带回去,那么请问,我们对谁的礼物准备的最用心呢,生怕别人不喜欢,不是人家的需要呢?我们是对生意合作伙伴的礼物,对领导的礼物,那些关系到我们前途命运人的礼物,准备得最用心,煞费苦心。但是对我们父母的礼物呢,甚至有的时候都忘记了。那请问,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呢?其实我们就是以利害之心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这个人对我有利益有好处,我就对他全力以赴。一旦这个人由利变成害了,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所以你看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这个心还是比较纯净纯善的。没有受到污染,还是很单纯的。受到社会的污染也比较小,怎么表现呢,我们放暑假的时候,回家要买礼物,我们首先想到要给谁买礼物呢?对呀,给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买礼物,这是一个人正常的表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社会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越来越深,逢年过节,我们也想着去送礼,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把对领导、对生意合作伙伴的礼物,准备得很用心,很周到。但是却忽略了父母,这个就是悖德悖礼的行为。没有把父母的需要放在心上。而是把领导、客户的需要放在了前面。说明什么,我们没有用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反而这个功利之心越来越滋长。那我们看一个人,他的事业再好,赚的钱再多,地位再高,但是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照顾,不孝顺。我们就可以知道,预测他的未来,他的前途并不乐观。
第二,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看这个人有没有恭敬心。在《论语》上,孔老夫子对他的弟子曾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君子人对每一个人都很恭敬,为人处世能看到对方的需要,而且还彬彬有礼,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他的兄弟姐妹。
那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走过很多地方,到全国的各个省市去习讲传统文化,遇到很多这些同样是学习传统文化力行弟子规的人。那么大家看了之后,都非常的亲切,就像一家的兄弟姐妹一样,那么样的友好,为对方着想。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孩子,年轻人,走到哪里和人家相处,不到一个星期,不到一个月,不是自己不喜欢别人了,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了。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这些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周围的人都要看到他的需要,满足他的感受,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已经形成了。当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时候,那如果不出现纷争、矛盾、冲突那就不正常了。
所以你看这个“敬”非常地重要,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提倡,大家要学《弟子规》呢?《弟子规》就是最起码的礼,礼的本质就是恭敬。所以曲礼曰:毋不敬,那就是要求我们要一切恭敬。通过学习《弟子规》,我们从敬父母、敬兄弟,然后敬朋友,再推及到敬事敬人。所以整篇《弟子规》它离不开一个“敬”字。孔老夫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如果没有学礼,不懂得最起码的礼仪要求,他走到哪里都是处处成障,人际关系都处不好。那么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出去工作,可能不到一个月,他就很不满意,甚至把老板给开除了,自己不再去工作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学习最起码的礼,没有去力行弟子规。那么这个是告诉我们,恭敬之心培养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那我们看孔老夫子一生,他所力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他做到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礼让。而孔老夫子的后人,也都秉持了孔老夫子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思想。所以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八十多代,两千多年而不衰。所以我们和孔子后人接触,确实能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一般人不具备的品质,那么这个也是家风的承传。
再看老子——道家的创始人,他观察了天地之道,提出了“处柔守慈”的处世原则。告诉我们处处要有仁爱之心,为对方着想,处柔守慈。这样的话,你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会欢迎你,你处世也会事事如意。
第三就是“悲田”,这个“悲”就是慈悲的悲,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个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什么叫同情心呢?就是和别人有同样情感的心。而这个同情心是我们本性之中本有的天性。比如说在幼儿园,很多的阿姨都有体会,说两个孩子在奔跑,一个孩子在追另一个孩子,结果前面的孩子跌倒了,这个孩子还没有哭,但是后面的孩子,他就哇哇地哭起来了,为什么他会哭呢?因为他对前面的孩子的那种疼痛感同身受。他感受到了伙伴的那种痛苦,所以他就哭起来了,这叫同情心。这个是人的本能,不用人去教导。但是我们的家长老师教育引导错误了,他说那是别人跌倒,和你有什么关系呀,不用哭,不用哭,跟咱们没有关系。结果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同情心就越来越差了。觉得他是他,我是我,他的苦痛和我没有关系。所以就越来越变得麻木不仁,对别人的苦痛漠不关心了。
所以这个“悲田”,一个人有慈悲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对别人的苦痛,要发自内心地表示同情,感同身受。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你只有这种同情心还不够,你还要做出具体的行动。给予救助,拔人于苦。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了,这才叫有悲心。
新加坡有一个“国宝”,叫许哲女士,我们从她身上就感受到什么叫同情心,而同情心能够让人过着一种快乐的生活。这个许哲女士在小的时候,看到她母亲所做的一件事,从此以后,就奠定了她一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她看到了什么事呢?有一次她的母亲煮了一顿很丰盛的饭菜,端到了桌子上,全家人正准备吃的时候,突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许哲女士的母亲她就过去把门打开,结果看到了一群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人。这些人好像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所以向她的母亲就苦苦的哀求,要讨一点饭菜吃。他母亲看了这个情景,二话没说,转过身来,就把桌上所有的饭菜都端了出来,请这些人吃。当时这个许哲女士,她的年龄很小,她也很好奇,就跟着母亲在后面看。当她看到那好几天没有吃饱饭的人,突然有一顿美餐现前,脸上露出的那种喜悦,那一种满足感,她突然感受到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所以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做助人为乐的事业。所以后来她到了美洲的巴拉圭,一个很贫穷的地方,无私无求地帮助那里人的教育,帮助那里人的健康,而不和他们要一分钱。
所以现在很多人去巴拉圭旅游,说起许哲女士的英文名字,那很多人还记得她,还深深地怀念她。后来许哲女士的母亲,她年纪大了,就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你要去帮助别人,到哪都可以。而我现在年纪大了,也需要你的帮助了。许哲女士听了这样的话,她立刻就回到了新加坡,照顾她的母亲。她的母亲也是很高寿,活到了一百多岁。所以这也给我们验证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许哲女士回到新加坡之后,她在很多人的帮助之下,就办起了养老院。但是这些养老院办成之后,她自己就默默地退了出来,把这些养老院都交给别人去照管去打理。她在私底下还默默地照顾了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把他们视为姐妹。所以这些老人接受起来呢,心里感受也特别地好。
所以能够为人着想,这是天下的第一等学问。而许哲女士即使是去帮助别人,也从那些被帮助的人心里需求出发,来给他们以切实的关怀。所以在《106岁的快乐法则》这本书中就记载着: 有人去问许哲女士,说你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她怎么回答呢?她说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我看到自己所帮助的人,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也会为这种笑容所感染。所以整天很开心,没有烦恼。那么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同情心、恻隐之心,培养了一个人的仁爱之心。而仁爱之心让我们自己也生活得坦坦荡荡,无忧无虑。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仁者寿”。有仁爱之心的人,因为他的心情很好,所以也健康长寿。所以你看“福田靠心耕”,人的福分从哪里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都是我们的善心所培植的。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