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百年巨匠》02 黄宾虹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纪录片《百年巨匠》02 黄宾虹



黄宾虹,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画家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



黄宾虹的作品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作品变成我们熟悉的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是有一个过程的。黄宾虹早期的作品受到'新安画派'的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点,为'白宾虹';八十岁后形成了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的风格,为'黑宾虹'。在'黑宾虹'之后,这位画家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由于受到西方印象派的启发,他开始尝试将山水画中最主要的两种体系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结合起来。黄宾虹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



黄宾虹曾说过学习传统应遵循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黄宾虹所说的宋画,除了北宋的大家外,往往合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诸家在内。



作品《山林秋色》轴,纵122.8厘米,横48.8厘米,纸本着色。当我们欣赏这幅画时,最吸引我们的便是一座座重叠的山峰:山腰树木丛生,枝条欹斜;山脚有几间平房,错落有致。在画面的左侧,是一片广阔的湖面,有二只帆船顺风行驶于两山之间。画面上的山与水相互对比相互衬托,形成了相互为美的关系。



实中虚白处,不论其大小、长短、宽狭,要能在气脉上互相连贯,不可中断,否则便要窒塞。但所谓气脉上的连贯,并非将虚折白的各个部分都连贯起来。实中虚白处,既要气脉连贯,又要取得龙飞凤舞之形。如此使实处既能通泄,也使通幅有灵动之感,更能使通幅有气势。



黄宾虹的知名画作还有《富春江图轴》、《峨眉龙门峡》、《松雪诗意图》、《花卉四屏条》、《设色山水图》 等作品。除了绘画作品之外,黄宾虹还写了很多关于绘画的著作,如《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这些著作都对后代学习山水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画史公论黄宾虹

黄宾虹是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几乎所有美术界的大咖,对黄宾虹都推崇备至,对他的赞美敬仰之词,更毫不吝惜。

著名画家范曾曾说,昔与可染师谈艺,谓三百年来中国山水画宾虹一人耳。三百年后宾虹之声威不唯不坠,当更过之。此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之意也。余拊掌激赏,叹为至论。夫画之为道,非同搏弈之为术。苟无伟大之人格,断无伟大之画艺,宾虹先生固反覆论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岂徒然哉。方今画坛谬谈飚起,弛骛争逐,咸称宾虹皮相犹未得者,竟自许超越,燕雀之翅,狂视垂天,以越鸡而孵鹄卵,不亦妄哉!

岁乙酉仲夏,重今兄来京出示此轴,余大叹服喂赞唯今之世,大雅久不作矣!抚画久之不能自己,发而为跋,是有深望于后之来者也。

1944年,黄宾虹在上海开画展,只有一个人买了他的画,这可把黄宾虹激动坏了,觉得自己终于遇到了知己,一连送了好多幅给他。而这个买画的人,就是艺术造诣深厚的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

傅雷先生一生忠于理想,至情至性,作起评论“六亲不认”。刘海粟待傅雷极好,但对其国画作品,傅雷却不客气地评道:就是“野狐禅”。

他不仅看不上刘海粟,对张大千亦不满,批评道:“往往俗不可耐,趣味低级,仕女尤其如此。”

此外还说,“同样未入国画之门而闭目乱来的,例如徐××。”有学者推测,徐××即徐悲鸿。

就是这样眼高于顶的傅雷,对黄宾虹的画评可谓是高瞻远瞩。

“近视几无物象可寻,唯远观始景物灿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浮动,达于极点。”

傅公的意思是,黄宾虹的画,近看起来“山不似山,树不似树;纵横散乱,无物可寻”,你站远一点,就可看出完全不一样的光景。

李可染和陆俨少被人称为“南陆北李”或“北李南陆”,李可染对黄宾虹的理解,从李的书法和用笔,我们已知其理解程度。陆俨少多次说:“古人说‘画要暗不要明’,其实,暗未必好,明未必不好。”显然,他把“暗”理解为“黑糊糊一片”,把“明”理解为“明亮亮的”。实际上,古人说的“暗”是指用笔要藏锋不露,要含蓄;“明”是指刻露,笔锋太露,妄生圭角,不含蓄。黄宾虹的理解力就绝不会如此,黄的笔是笔笔“暗”,处处“不明”(即不刻露)。这是他的功力所致,更是他的修养所致。


“黑马画家”

黄宾虹生前为人很低调,他极力反对炒作自己,他拒绝张大千门人的热捧,反对广东办展扩大影响,认为“街头烂熟,有何滋味”!然而,他不能阻止后世将自己的艺术捧成“黄宾虹热”,无法劝说人们冷静对待自己的画作。

黄宾虹是典型的大器晚成、早学晚熟的画家。从6岁开始学画及至晚年高寿,勤奋过人,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既是早学,又是学到老。60岁以前师古人,70岁以后师造化,80岁以后画艺大进,自立面目。黄宾虹在世时曾说过,人们要过五十年才能读懂自己的画。有一种说法:如果黄宾虹只活到80岁,美术史将没有这个名字!

黄宾虹90岁寿辰时,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

黄宾虹作品《新安江舟中作》

黄宾虹《山水》。

80岁首次办画展


1931年秋,23岁的傅雷,到上海美专出任办公室主任时,早在那里任教的国画大师黄宾虹,已近古稀之年,他们俩却很快成了情谊深厚的忘年交。

傅雷离开上海美专后,仍与美术界的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黄宾虹先生创作宏富,且能不断地革故鼎新。但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从未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傅雷和裘柱常(其妻顾飞,乃宾虹大师之弟子、傅雷之表妹)等有感于此,1942年联合发出倡议,拟于来年黄宾虹80大寿时,为其举办一次“八秩纪念画展”。这一倡议,得到黄先生的老友陈叔通、张元济、王秋湄、秦更年、邓秋枚、吴仲洞等人的热烈支持。当时,黄宾虹正困居北平,行动受阻,得到这一信息后,很是欣慰,并予以积极响应。这就开始了画展的筹备事宜。

筹备中的日常工作,主要由傅雷及裘柱常夫妇负责。黄宾虹对傅、裘二人信任有加,把具体事务委托于他们。从1942年8月起,黄先生将先后为画展创作的作品寄来上海。为了节约开支,他主张全部作品,衬托以后,粘贴在牛皮纸上,首尾两端以芦梗代木轴,以便悬挂。他在给上海友人作此交代后,又有信说:“再者:拙画拟少裱;或用纸卷粘贴,易于收展携带。近来裱工奇昂,鄙意希研究画学者参观,不限售出之多寡。令亲傅先生为知音,拙作之至交,一切可与就商,以不标榜为要,是否有合?”黄宾虹对傅雷的信赖与赞赏,溢于言表。

1943年11月间,“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在上海西藏路宁波旅沪同乡会开幕。展品除画家近年画作山水、花卉及金石楹联等外,历年为友人所作画件,作为非卖品陈列,以作观赏。这是黄宾虹生平第一次举办个人书画展,显示了大师创作的主要风貌。展览会前,由傅雷、裘柱常等建议,黄宾虹撰写一篇自传,朋友们写些诗文,以引导观众。

“八秩书画展”之后,黄宾虹在给吴仲炯的信中提到,此次画展,“惟傅君与秋斋、柱常伉俪之力,兼荷尊处与秦曼老、陈叔老德爱有加以成之。尤可纪念……”他对傅雷是十分感激的,也增进了对他的器重。

黄宾虹对画展收入的用途有所安排,并请傅雷帮助实施。他曾致函傅雷,请其将收入的三分之二存入金城银行,以一份作为在上海筹办一个文艺联欢所的资金。那三分之二的收入,黄宾虹拟用于出版几种著作,此事也委托给了傅雷。为此,傅雷与大东、开明书店订立了合资印刷黄著的合同。黄宾虹虽深知上海各书局及推销法的难以成事,但由于“不欲拂傅君盛意”,仍拟将书稿《明季三高僧(石帮、石涛、渐江)佚事》请人抄清后寄到上海。

混沌中的光芒

1937年黄宾虹应北平古物陈列所邀请北上,又遇北平沦陷,困在北平11年。在此期间,他专心作画,沉浸在金石等文物的研究中,竟日不释手。遇到访客,他便给人看平日所画的出游的画稿,多达数万页,都是草草勾勒于粗麻纸上,不加皴染,每个见过的人都为他的勤奋感到惊骇。在此期间,他整理了自己的绘画理论,收录于《黄宾虹画语录》及《古画微》中,提出了“笔法五字诀”与“墨法七字诀”,是为黄宾虹画法的中心思想。

抗战胜利后已是85岁的黄宾虹借杭州西湖艺专聘请得以重回杭州,虽然此时已患白内障,但这段时期却是他产量最高的时期。1955年因癌症逝世,遗言将生平所有书画文物捐赠给国家,也是由此政府在他故居上建立了“黄宾虹先生纪念馆”,使得我们今天依然得以见其成就。

20世纪传统三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中,只有黄宾虹以山水为主,而中国花鸟画相较于山水有比较多的发展空间,山水画已经趋向于闭合,有着群峰蔽日之势,很难再有所突破创新,但黄宾虹走出了一条师法造化的奇路,也造成了他的画有些难懂,但又能表现出现代感的原因。

《武彝山水图》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也是为祝寿而作。全画以崇山峻岭为主,有寺庙隐于山腰,有庄园建于山脚,河边一叶小舟正要抵岸。此画以写实为主,兼皴带染,墨泽中心浓丽而四边淡开,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墨华鲜美,浑厚滋润,好像永远见不到它干燥,深厚的墨色之间,跃动着郁勃的生机。

黄宾虹有着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在他70多年的创作中,以浓、淡、破、泼、积、焦、宿的墨法在平、圆、留、重、变的笔法中显山之筋骨、显水之灵动、显人之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参悟造化,创作出浑厚华滋、苍润中蕴含生机,混沌里迸发华彩的独特画风,成为我国山水画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文章来源:百年巨匠、国画家艺术研究院,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