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话海淀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论坛圆满举行

7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突破•合作探究与实践创新——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顺利举办。原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蔡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科大讯飞教育产品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赵飞龙、北京市二十中校长陈恒华、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刘彦等嘉宾受邀出席了论坛。


来自全国各地热心教育发展、关注科技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动态的教育界同行、科技界人士共三百余人共同聆听了此次论坛各方经验与思想的精彩分享。




论坛嘉宾认真听讲


继“互联网+”、虚拟现实之后,人工智能成为了时下最热的名词概念。目前,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也给教育行业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人工智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个性化学习、智能学习反馈、机器人远程支教等应用也都在日趋成熟。海淀教育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标杆”,历来注重研究信息技术、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与新趋势,注重研究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以及教育活动的应用,并在各个历史阶段作出了各种积极有益的探索。


人工智能教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2018年3月,海淀区教委与科大讯飞在海淀区教科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行人工智能教学联合实验室揭牌暨海淀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班开班仪式, 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此次论坛集中聚焦海淀教育信息化的前沿性问题,将海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和研究经验分享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为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


原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蔡耘致辞


原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蔡耘在致辞中强调了人工智能对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具有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说到底是一个强大的人才资源的竞争力,未来在人工智能的时代,需要的不只是一批人工智能的专家,而是各行各业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公民。立足当下教育,培养未来人才,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具体到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他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持续的研究和建设,即着力开展体系化的课程建设、注重师资培养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区域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以及教育的主管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协同配合开展深度合作。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着变革,教育也正面临着技术革新带来的深度融合与变化。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这一热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淀区如何践行“教育信息化2.0”规划要求,怎样具体实现规划中“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是走进会场的与会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发言


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在主题为《努力促进人工智能走进教育》的报告中,深度解读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分享了海淀区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案例。


“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方法提供个性化教育,为整个基础教育赋能,是海淀教育人在信息时代的历史使命。”海淀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变革,逐步开展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环境下,学校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重组的研究。


近两年来,海淀区积极建立人工智能教学联合实验室,同时依托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师资培训、通过举办一年一度“中小学生网易计算机编程大赛”活动培养中小学生计算机编程素养、鼓励学校建立人工智能示范基地等,突破以往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某个环节的简单做法,而是把信息技术内化于教育的各个过程中,用信息技术发展来引领教育变革。目前,各种探索与研究正在海淀的中小学蓬勃开展,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的技术应用与推广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成为了时下的焦点。


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发言


谈及未来,吴院长提出,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未来教育形态,将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基于泛在互联的智能技术设施,因需而变的、集成的、多样的、智慧的新学习场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结构,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需要全体教育人积极应对,并持续地作出富有成效的应用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发言


随后,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教学?》的报告。黎教授借用《你知道么(2018版)》PPT的播放,展示不久的将来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十种职业,深刻揭示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将要产生的重大影响,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思考。紧接着,黎教授现场和与会者探讨了三个话题,即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人类学习的区别,以及今天的教师怎样做好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准备


黎教授与嘉宾互动


在分别列举了人工智能与人类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特点之后,黎教授指出,即便技术再怎么发展,教师职业也不会消失,“要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教育的新要求。我们看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专家都在预测,未来就是社会分工将会发生新的变化,那些凡是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就会被机器替代。而机器不能做的那些新兴的行业,往往是跟人的创造性想象力、跟人的艺术设计相关。所以,我们的教育就需要面向未来的人才市场进行调整。”


黎教授提出教育作出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四个步骤建议:教师做好相关新理论、新技术、新教法的准备,开展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教材改革,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科研的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行业整体发展的思路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关注知识技能的教育,走向关注育人的教育”。具体到育人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区别机器的七种思维能力,分别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人文艺术思维、设计思维、协作思维、整体思维以及直觉思维。


黎教授还向与会者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策略,并展示了包涵“设计感”、“故事感”、“综合感”、“共情感”、“娱乐感”、“意义感”在内的全新思维六感教学法实例。黎教授的报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与借鉴的经验,有很强的启发性与可操作性,使与会者有满满的获得感。


科大讯飞教育产品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赵飞龙发言


在接下来的题为《人工智能进课堂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中,科大讯飞教育产品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赵飞龙梳理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介绍了科大讯飞在教育领域的拳头型产品,如语音识别、智能阅卷、选课排课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特点,并从与海淀区共同开展的人工智能培训课程入手,在培养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注重以搭建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发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促进教师常态化授课等方面提出了见解。


北京市八一学校丁洪山(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田迎春(右)


在“人工智能进课堂教学实践分享”环节,来自北京市八一学校的丁洪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的田迎春两位老师分别登台说课,将《语音台灯》与《智能家居系列之人工智能控制》两节人工智能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教学反思向与会者进行了展示与分享,让与会者更直观地了解了海淀中小学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的研究情况与真实的效果反馈。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科大讯飞教育产品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赵飞龙、北京市二十中校长陈恒华、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刘彦


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科大讯飞教育产品创新中心副总经理赵飞龙以及北京市二十中校长陈恒华、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刘彦,就“人工智能在中小学课堂的应用”主题开展了讨论,围绕着“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海淀中小学如何理解并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小学生应具备的人工智能教育素养”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


海淀区推进人工智能及相关课程进校园的具体经验与做法以及带来的各种思考给了与会者十分新鲜有益的范例思路。各位专家对未来人工智能的课堂应用提出了各种地道、专业的见解,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涌现出更多元、更赋应用价值的发展性理论与实践成果。



整个论坛活动为未来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力迈进教育信息化2.0时代提供了交流、研讨的专业平台,获得参会嘉宾们的高度评价。最后,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论坛在阵阵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关于人工智能创新教育之路的探索仍在继续,海淀教育也将更加积极地探索智慧教学,不断用科学技术赋能教育,向教育信息化2.0迈进。


科大讯飞智慧教育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  因材施教成就梦想

编 | 棉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