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剧集体拒绝与阿里影业合作,编剧圈容不下一句“大实话”?

2015-11-28 娱乐资本论原创 娱乐资本论

左手娱乐,右手资本,你就是跨界达人

作者:高庆秀


昨日在天津举办的“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论坛上,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给在座的编剧出一生路”的提法,引发了业内编剧的集体愤怒。一时间,朋友圈和微博上火药味十足。


众多知名大咖编剧在朋友圈宣布“不和阿里影业”合作:董润年、汪海林、宋方金等都在微博上表示“阿里影业,走好,不送”;随后,业内众多编剧迅速跟进,甚至有些编剧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骂战。


作为影视行业内容生产的源头,编剧们的愤怒可以理解,毕竟,对于带着资本进入影视行业的人本来就带有一些反感,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本来想颠覆这个行业,大家对BAT本来就有一种戒备心理,“给编剧找生路”这样的说法,更是激起了大家的反感。


但是,就因为徐远翔不恰当的提法,就应该怀疑整个行业存在的现实吗?一部分编剧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愿意重新审视整个事件,在他们看来,阿里影业的做法是企图让编剧行业更加接地气的尝试,只是徐远翔的说法太赤裸裸了。




徐远翔“给编剧指出路”引发众怒


从昨天开始,影视行业又诞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专业名词——屌丝购票心理学,最先提出这个名词的是徐远翔。一天的时间,“屌丝购票心理学”和“徐远翔”这两个名词已经成为编剧圈集体攻击的众矢之的。


事情的起因是徐远翔在一个“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的论坛上“给在座的编剧出一生路”。此外,徐远翔还提出,“我们不会再请专业编剧,包括跟很多国际大导演谈都是这样,我们会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仁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再挑几个人写故事,我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我们给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然后我们再在这些大导演的带动下找专业编剧一起创作,我们觉得这个是符合超级IP的研发过程。现在很多人都在讲IP,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IP的开发能力。”


这些言论引发了业内编剧的不满。




也许是迫于舆论压力,徐远翔今天下午用“伐柯”的新浪微博做了回应:


昨日参加一论坛的个人发言引起业内激烈争论,本人特做以下说明:第一,本人也是编剧出身,深知剧本重要性,且对编剧同行之尊重由来已久;第二,媒体有些断章取义,建议大家读完全文,且参考当时对话的语境;第三,从未说过只要IP不要编剧,而只说IP和编剧构成剧本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期待和诸位合作!




下午19点,阿里影业的官方微博发布阿里影业CEO张强对于编剧事件的回应:


就今日网间所传相关同事就编剧业务的个人观点引发讨论一事,阿里影业CEO张强表示,作为内容产业的核心,编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阿里影业对于编剧等专业人士的尊重一以贯之,从未动摇,亦在探索和实践与编剧等专业领域同仁共同创造行业未来的现实路径。


阿里影业尝试新编剧方式,只是说法太赤裸裸了


针对徐远翔微博中提到的第二点,希望大家参考当时对话的语境。有一位参加“原创与IP相煎何太急”论坛的朋友向小娱表示,论坛上大家的观点交锋非常明显,有些话听起来是带有情绪性的。“很多老板就是敢这么想也不敢这样说,他说的都是很多都是目前编剧圈存在的现实问题,只不过他说的时候,财大气粗,给人一种压迫感。”


这位参加论坛的朋友的看法也代表了另外一部分编剧的看法。在这一部分编剧看来,除了语气问题上以外,徐远翔的话并没有任何不妥,甚至道出了目前整个编剧行业的一些真实存在的运作方式。“这个行业需要变化出现是一定的,传统编剧行业适应新市场的变化也不是坏事儿,而且文学作品如何改变成剧本最需要的还是编剧。这位副总认为用所谓简单粗暴的互联网方式就可以颠覆内容行业的传统规则想法充满了傲慢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希望阿里影业能拿出项目来再验证自己的说法。”


事实上,徐远翔对于创作其实是做了一个拆解,把创作分成IP(淘汰机制下产生的原创故事)和专业编剧加工两个阶段,但可能引起不适的是前面“颠覆”、“不找专业编剧”的表述(其实看他后面的意思,貌似第二个阶段还是要找的)。二是,专业编剧未必乐意做这件事情,极端假设原创作者拿300万,加工编剧200万,一般成熟编剧应该不肯?其实他讲了一种开发IP的方法,可是听起来似乎过于看重和强调最前端的价值了,有点激进和割裂。即使由工业化的创作流程(有人搭结构,有人写分集分场,有人填写对白),讨论合作相互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也许并不存在谁比谁更加高明。


来自一家业内知名网络公司一位编剧向娱乐资本论表示,归根结底是徐远翔的一席话表达出一种倨傲的态度,显得对编剧行业以及一些知名编剧不尊重,这激怒了编剧群体,但其实它其实并没有说错,这个现象在行业内尤其是一些电影生产流程化形成流水线的电影公司,早就存在。


“对于项目策划来说,故事的科举制并非不是好办法,阿里影业是在做商品的产出运营,作为平台我觉得无可挑剔。看看每部片子,好莱坞已经这样做了很久了,香港也已经有段时间了,国内也有这样的新做法,只是说的太赤裸裸了,让行业内的编剧在情感上一下子接受不了。“写剧本的技术含量高,怎么将好故事在“剧”和“电影”结构中表达,不一定是小说家能胜任的。如果有人说先给我一个故事,通过了再动笔写剧本,多好的一件事情!看你的故事够不够“料”,够不够“班”。拿故事来竞争有什么问题?”




也有业内人士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观点:阿里的做法是企图接地气的方式,只是它不能代表艺术的探索。“在好莱坞的商业改编和IP开发中,其实是有一个工业化流程的,整个改编过程中难


就难在,改编过程中既能遵循一个公式,又能在细节上,有情怀有表达,这是最难的。但国内目前的编剧问题在于,太在意观众的感受,从而把作品本身给颠覆了。”


徐远翔只是一个导火索,关键在于动了传统编剧的奶酪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每一次碰撞与融合几乎都会打来一次激烈的大讨论。当年宋柯提出“唱片已死”曾经引发业内争议;于冬提出“今后传统影视公司都要为BAT打工”也曾经引发业内大讨论。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些提法,也有其中合理的部分。


现在,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影视行业并不缺钱,但以编剧为代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瓶颈缺口却鲜为资本注意。自从BAT进军影视行业之后,IP改编几乎是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与此同时,它们在“互联网+电影”产业里也开始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自己的生态鱼塘里训练编剧、提升编剧的创作力,顺便也就建立了自己的编剧人才培育体系。




而BAT的这种培养编剧人才的方式,恰恰与国内传统编剧的方式相反。因为国内大多数编剧是在艺术电影或者是作者电影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商业电影编剧的培养机制。


在娱乐资本论看来,编剧已经是整个影视产业的短板或者说是整个行业的瓶颈,谁能率先突破编剧的瓶颈,事实上谁就解决了IP改编中最大的问题。阿里影业也是在自身缺少编剧的情况下,企图在原有的编剧机制之外,再造一个商业化的编剧机制。


(想了解事件的原委,请点击阅读原文)





娱乐资本论

【微信号ID:yulezibenlun】


YES!我们是国内唯一一个由财经圈人士和文娱圈人士共同运营的微信公号,由财经记者郑道森和文娱记者吴立湘悉心打理。


关注本公号后,在后台回复 下列红色关键词 了解加入娱乐资本论各项子微信群的方法:


找项目| 聊影视| 娱乐互联网| 招伙伴| VIP资源


如果您是某地域的相关娱乐圈精英,也请在后台回复地域代码,获取进入地方“小娱互助群”的方法:


如 北京、上海、湖南、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其他.


回复关键词“八卦”、“资本”、“电视”、“政治”、“数据”、“电影”、“二次元”,你可以看到最受欢迎的历史文章,也欢迎各位达人投稿荐稿。


投稿、内容合作请加微信号:ylzibenlun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