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觀察|非典就業增加 必須面對的真相

2017-12-04 經濟日報社論 U台说

主計總處上周發布2017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台灣非典型就業者包括從事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首度突破80萬關卡,創下歷史新高。非典型就業不斷增加,反映國內就業不足問題的持續惡化,也是薪資停滯及存在廣大「薪貧族」的根源之一。政府必須正視問題嚴重性,並採取必要的因應作為,以緩和對經濟和社會的衝擊。

 

非典型就業有別於傳統企業僱用員工的型態,台灣在2006年實施勞退新制及2008年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之後,很多企業著眼降低人事成本,減少福利、退休金及保險支出等負擔,因而大量增加部分工時、臨時工及派遣工的僱用,非典型就業人口隨之快速增加。2008年非典型就業人數計65萬人,占全體就業者6.24%;今年上升至80.5萬人,占7.11%;十年內增加15.5萬人、0.87個百分點。主計總處發布今年10月失業率降至3.75%,創下近17年同月的最低紀錄;但非典型就業增加,反映目前失業率下降相當部分是源自非典型僱用勞工的增加,相對上,台灣就業不足問題反因此更加惡化。

 

最令人憂心的是,早年非典型就業人口是以學生及家庭主婦為主,多屬「自願」性質,但隨著近年國內經濟陷入貧血式成長,傳統終身僱用的正職工作機會減少,很多再就業甚至部分勞動人口被迫轉入非典型就業市場。主計總處統計,超過五分之一的非典型就業是「非自願」,是因為找不到全時工作而只能屈就,這個部分人數愈來愈多,代表勞動資源的被迫閒置及嚴重浪費,絕不是主計總處樂觀分析是自由工作者成為國際趨勢所致。

 

而非典型就業者的勞動條件差,薪資水準偏低,因為收入偏低,經濟入不敷出,此一族群經常拚命加班掙錢或另找一份工作,才能維持生活溫飽,因而也成為台灣低薪問題及受薪階層「三窮」(窮忙、窮累、窮苦)困境的根源。主計總處統計,全台約34%、305.1萬人月薪不到3萬元,其中將近40萬人月薪不到兩萬元。另據人力公司調查資料,人力派遣及臨時僱用者每月平均收入不到2萬元,不到正職勞工薪資的一半;可見非典型僱用勞工持續擴增,是存在廣大「薪貧族」的重要原因。再加上,這些勞工多數未納入社會保險體系之內,未來沒有退休金可領,從而也增添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非典型就業增加的另一個效應,就是勞動人口的加速外流,據主計總處調查,民眾赴海外工作人數從2005年的34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72.4萬人,反映台灣正職工作機會減少,也驅使部分民眾尤其是剛進入職場、找不到好工作的年輕人,轉而尋求海外工作機會,此一效應若持續擴大,對台灣未來發展將是嚴重打擊。

 

政府必須正視非典型就業持續增加對經濟及社會可能造成的巨大衝擊。針對台灣就業統計包括就業人口、失業率等總體數據,須有更細緻的分類及深層分析,以掌握不同類別就業的實際狀況。同時,因應國際趨勢,須完善非典型僱用的相關制度規範,以充分保障勞動者權益。以日本及南韓為例,其非典型就業比重雖高,但也日益重視就業者的權益保障,包括每周工時、平均薪資及社會保險等,和正職勞工的差距,已日漸縮小。這樣的趨勢提醒政府,切莫以非典型就業是國際趨勢而忽略了完善相關制度規範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政府須調整心態,針對台灣正職工作機會減少,就業不足問題,提出根本對策,從改善經濟結構及產業競爭力角度切入,來創造一個有活力、有朝氣、有工作願景的勞動市場。只要勞動者能夠有正常工時及符合辛勤工作和付出的正常薪水,那麼,區分「典型」或「非典型」就業,也就不是重要問題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