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觀察│促進觀光 要有前瞻作為

2018-03-13 經濟日報社論 U台说

去年來台外國旅客人數為1,074萬人,較2016年的1,069萬人幾乎沒有成長;相對於全球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台灣的表現並不理想。

 

近年來台旅客成長已經明顯出現瓶頸,2015年來台旅客首度突破千萬之後,即呈現停滯狀態,主要是陸客來台人數下滑,大陸旅客在2015年達到418萬歷史高峰後即開始下降,2016年降為351萬,2017年再降至273萬,三年以內陸客銳減約145萬人。大陸旅客占全體外國旅客比率也由2015年的四成,去年已降至約只占四分之一。政府不斷宣稱在整體外國旅客不減少下,已經有效因應陸客縮減,成功分散來台旅客來源,不依賴陸客也能撐起台灣觀光產業;但是仍存在不少警訊,值得重視。

 

觀光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其中以中國大陸為主要來源;大陸觀光客不但人數成長迅速,消費金額更是可觀。縱使各界對大陸觀光客的形象有不少負評,但如何吸引大陸觀光客,成為各國推動觀光產業必做的功課,政府實不應輕言不重視陸客市場。

 

來台陸客的組成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大陸自由行的旅客逐漸取代團客,所以未來自由行陸客將成為來台旅客的主力。如何拓展及吸引這些旅客,必須有完善的策略。來台陸客人數,雖然勉強可以由其他地區彌補回來;但由於兩岸關係不看好,在預估未來陸客持續下滑下,這個缺口應會擴大,必須積極開拓其他客源。

 

日本市場的問題值得重視。近年來日本一直是僅次於大陸,為來台旅客的第二大來源,但是成長已經明顯趨緩。去年來台日本旅客約為190萬人,僅較前年增加1,000多人,是中國大陸以外成長最慢的國家。來台日本旅客人數的停滯,究竟是因為機位供給不足,無法滿足旺季需求;還是行程的設計不夠吸引力,或是其他問題,必須有完善的評估與解決方案。特別是日本旅客一向消費能力最強,最新調查顯示2016年日本旅客平均每日在台消費金額約為241美元,遠高於平均192美元。如何推動日本人來台觀光,政府應有更前瞻的作為。

 

2017年東南亞地區旅客首度突破200萬,達到214萬,較2016年成長三成。新南向政策使得互動增加,台灣觀光資源擴充和環境改善,以及政府對東南亞一些國家提供免簽待遇,均有助於刺激旅客的成長。但是成長背後也有藉免簽之便利,以觀光為名,來台從事非法活動,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東南亞旅客大幅成長,主要仍是以華人市場為主,政府必須積極拓展東南亞國家中穆斯林旅客。首先必須提升穆斯林遊客的旅遊環境,例如台灣具有穆斯林認證的餐廳並不多,此限制了台灣開拓穆斯林觀光客源的潛力。基於此,目前台灣推動清真認證產品出口,也應同等重視建構國內清真認證食品市場的能量,才有可能帶動穆斯林旅客人數成長。

 

近年來台旅客雖然仍呈現微幅成長,但已出現平均停留天數減少,消費金額降低,以致使得整體觀光收入下滑的情形。特別是成長減緩的客源均是消費能力高的地區(如日本),停留天數多且消費能力不低的地區(如中國大陸);而成長較快的則集中在停留天數短且消費能力較低的地區(如東南亞及韓國)。

 

未來如何追求旅客人數成長的同時,也能吸引旅客可以停留更久,消費更多;針對不同國家地區,應有客製化的方案。

 

世界經濟將會持續復甦成長,帶動觀光產業發展;台灣如何搭上此順風車,對台灣經濟發展至為重要。政府促進觀光措施,不可以再炒短線,例如單向提供免簽待遇及優惠補助;而應由展現台灣的特色,開發更多元性的觀光資源等整體性規劃著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