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評論│反制惠台磁吸 教育部竟祭出電擊棒

2018-03-14 聯合報社論 U台说

教育部長日前表示,海內大學教師若以專案或專職方式參與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明顯違法,教育部不會放行;圖非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大陸的卅一項惠台措施,行政院原訂周一公布因應方案,卻未能如期提出。倒是教育部長潘文忠率先表態,警告大學專任教授以專案方式到大陸任教或參與重點研發計畫,均屬「違法」,政府將嚴格處理。對岸拿出甜美的胡蘿蔔吸引台灣民眾,而我方竟只能祭出「電擊棒」伺候自己人,這場人才競逐賽結果將如何,似乎已高下立判。

 

教育部高高拉出一條警戒紅線,究竟是潘文忠自作主張,或是行政院最後的版本,目前尚不清楚。但同一天衛福部也發表類似聲明,稱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具有公務員身分的醫師均「不得」到對岸工作,所有人員要避免觸法。由此可見,目前各部會研擬的「反惠台」措施,率皆著重在「畫紅線」及「加強管制」的防範面,走向自我限縮,卻未見提出積極的留人方法。

 

「北風與太陽」的寓言,大家都聽過;「胡蘿蔔與棍棒」誰更能激勵並吸引人心,也毋庸再辯。大陸公布惠台卅一項措施至今已半個月,行政院竟遲遲未能提出因應對策;而跳出來唱頭台戲的,又只能投上級所好拿出「電擊棒」宣示重懲。這種表現,莫非教育部以為自己在扮演「打擊犯罪」的急先鋒?

 

從行政院臨時取消宣布因應措施,加上教育、衛福等部會官員發表恫嚇性的意見,可以看出蔡政府對於全盤因應策略尚未形成共識。其中,明顯存在幾項疑問:第一,此事涉及兩岸關係,應屬總統府的國安決策範疇,行政院長賴清德將工作交由副院長施俊吉主持,究竟有沒有經過府院協調?第二,教育部欲引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限制各公私立大學人員赴陸,有沒有對法令的誤解或限縮解釋的問題?第三,從兩岸戰略的角度看,政府若一味採取嚴打與管制措施,會不會反而導致更多人離開政府公教體系,甚至加速驅使更多人才外流?

 

首先,談府院協調的問題。依府院的權責劃分,行政院對此事當然可以提出權責內之主張,但最終仍須統合在總統的國安決策底下,作出更衡平的調整。賴清德本身對兩岸事務已不熟悉,他又將工作交由同樣不熟悉兩岸應對的施俊吉主持,則必然提高因應決策的誤判風險。從此事的處理看,賴清德固對內政事務比較嫻熟,但對政府高層決策及分工則顯得生澀;當政策高度和敏感度一改變,就讓人懷疑決策的歸屬和協調性。

 

其次,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卅三條,雖規定台灣人民不得擔任大陸黨、政、軍機關的職務,但其前提是限於陸委會與各主管機關會商「公告禁止」之機關。現在,教育部企圖擴大解釋,將對岸的大學或科研機構都視為「黨政軍」相關機關,且不斷強調政府將「嚴格處理」。如此,恐怕是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限縮解釋,而這條紅線未免畫得太遠、也太嚴了一點?

 

最後,再由「效果論」看政府因應措施的高明與否。惠台措施的磁吸效應,利用的是相關優惠的甜美誘因,在各方面放寬限制,要使台灣民眾近悅遠來。反觀我方的因應之道,卻只能揮舞各種棍棒,祭出各色刑罰,而拿不出讓人民心動的鼓舞與獎勵,其結果必然是利之所趨者勝出。試想,卅一項惠台措施標榜的是對台灣人民提供「準國民待遇」,相對的,行政院卻只能動用「準罪犯待遇」的棍棒威脅恫嚇,這如何贏得人心?

 

說穿了,兩岸的政經社會競賽走到今天,卅一條惠台措施的目的其實已不再只是要對台灣挖走人才,其真正的目的是在爭取台灣的人心。也因此,如果蔡政府還隨著教育部的「電擊棒」思維起舞,只想以威嚇重懲來約束兩岸的學術交流,其結果只會使自己走入死胡同,徹底失去人心。希望蔡英文比賴清德清醒一些,能看清這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