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觀察│加密貨幣的三大創新意義

2018-03-15 經濟日報社論 U台说

今年1月下旬,日本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check遭駭客入侵,大量虛擬貨幣新經幣(New Economy Movement, NEM)不翼而飛。根據報導,平台全部5.26億個NEM幣被非法轉移,損失新經幣價值約5.23億美金,受害人超過26萬人。此事件是繼2014年倒閉的比特幣交易所MT.GOX(遭駭75萬個比特幣)後,全球最大的加密貨幣竊案,更是日本政府在2017年正式通過加密貨幣交易所監管法規以來的首宗竊案。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該交易所的處理方式,不再是如2014年的宣布倒閉,而是提出賠償方案與消費者溝通,顯示當局除了持續看好加密貨幣市場後續的發展之外,也為往後交易所的經營建立一個規範。

 

而當各國政府多將政策焦點放在消費者保護、洗錢防制、逃稅與恐怖份子融資等犯罪防治方向的時候,或許我們可以從加密貨幣的本質與產業創新發展的角度來思考,以取得參與下世代加密貨幣市場發展的機會。

 

加密貨幣濫觴於2009年問世的比特幣,從技術工程師的族群逐漸擴散到大眾投資者,其中的催化劑就是加密貨幣交易所。交易所的價值在於讓大眾可以用簡單的方式,以傳統法幣交易加密貨幣,或讓不同加密貨幣之間可以相互轉換。

 

2013年以來,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大幅成長,被駭盜竊事件隨之層出不窮,遂引來各國政府監管的關注,如中國大陸的封殺、韓國的實名管控,以及日本的專法管理。其中,日本更在中國大陸嚴令叫停的同時,積極進行交易所的法制化與市場化。更有多家銀行聯盟共同發行J Coin,希望連結日幣,並藉2020年東京奧運會進入日常零售支付,成為對抗支付寶、Apple pay等支付工具的加密貨幣。

 

基本上,以價值憑證的角度來看加密貨幣,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應用場景與定位。其一是作為交易手段的貨幣應用,如比特幣。另外是直接鎖定特定法幣的憑證應用,例如與美元1:1兌換的USDT,可用來取代法幣在各交易所之間進行交易的中介。

 

其二是作為提供服務的憑證,如以太坊(Ethereum)。以太坊建立了一個環境,透過許多電腦組成的節點來進行各種智慧合約的計算服務,想要使用以太坊區塊鏈服務的消費者,需要透過提供一定數量的以太幣(ether)作為對價來購買其區塊鏈服務。

 

其三是將特定實體或虛擬資產予以憑證化,作為表彰所有權之用。如一些新創公司,透過區塊鏈技術發行可表彰其未來發展的股權憑證,或是發行類似債務的債權憑證。其他也有將房地產、貴重商品或藝術品等有形資產,或是智財權、創作等無形資產予以憑證化。

 

將加密貨幣從狹隘作為交易手段之用的貨幣,擴展為廣泛的價值憑證,意義在於創造一個有別於傳統資產與服務定價、轉移或交易的方式。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成熟與應用的快速發展,交易所將會成為加密貨幣市場重要的基礎建設,從以下的產業效益來看,建議政府應以正面的心態面對並積極推動。

 

首先,在產業方面,全球區塊鏈應用的場域正從金融跨向非金融領域,舉凡醫療、公共治理、供應鏈乃至於物聯網應用均有不少專案正在開展。許多個案更進一步將其應用或服務予以憑證化,以作為交易的標的。交易所不僅可扮演產業轉型應用的展示平台,更可以作為服務流通的管道;更重要的是有助於跨領域的創新與國際化。

 

其次是對於新創企業的支持。可以讓新創企業,特別是數位科技公司,透過首次代幣募集(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發行可表彰其未來發展的股權代幣或是債權代幣,進而透過交易來形成二級市場的流通,讓募資更便利,也可吸引新創企業來台籌資。

 

最後是為金融業創造新成長的可能。加密貨幣交易所需要實體金融體系的支持,可引入國際資金,為過度競爭的台灣金融業帶來新的成長業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