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關注│台灣青年失業率全球第二...多數人瘋狂兼差卻是窮忙

2018-03-20 U台說 U台说

斜槓青年(Slash)在國外喊得震天響,台灣也曾鼓吹,鼓勵年輕人發展多元職能。然而,學者分析,台灣青年失業率是國人平均三倍,位居世界第二,35歲以下年輕人所得收入更倒退近20年,多數的年輕人過的是「不得不斜槓」的低消費生活。


記者杜建重/攝影 

 

海外的斜槓青年臉譜多半是為了身兼不同職能發展興趣,甚至獲得兼差收入。比如一邊開著書店,但也從事攝影師或健身教練;也可能白天當工程師寫程式,晚上剪片當YouTuber,他們不需要放棄正職穩定收入,也能儲蓄人脈與外快。


台灣斜槓青年的臉譜呢?


26歲的一成(化名)研究所畢業後在立法院擔任研究助理,他天天加班處理比自己身高還高的法案、假日隨call隨到,月薪26K還不足以還清他的學貸,他得接各式各樣的學術研究案以及翻譯稿,才能支付他在台北的租屋與生活費。

 

住在台南的樂樂(化名),雖然沒有房租開銷,但她從國中起就要自己賺生活費與學費,她目前念大三,她白天在寵物美容店工作八小時,晚上的課結束後,她回家還要上網直播賣衣服到凌晨,周末要當外燴廚師爸爸的助手。


▼ 

青年日常

兼三份工忙到凌晨

 

他們都不是單親家庭、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這是一般台灣青年的日常。美其名他們也是「斜槓青年」:立法院助理╱研究員╱翻譯,或是寵物美容師╱YouTuber╱廚師助手,但更多時候只是在「窮忙」

 

不當斜槓青年的話,就必須過著省吃儉用的低消生活。27歲的平平(化名)說,從大學畢業22歲起到公關公司上班,月薪22K,天天加班以外,假日也要出勤,都無加班費,做了三年也沒加薪,「不如去當手搖妹」。她辭掉正職改去手搖茶飲店拿時薪,每個月19K但不用加班,也能周休二日。

 

平平說,周圍的朋友都跟她相似。他們的薪水必須支付房租、學貸,有的人還得給家用,因此每餐控制在50元,或不吃晚餐,降低平日消費好讓朋友邀約時可以有錢看場電影,用這兩個小時的「小確幸」來抵抗「厭世感」,「存錢買房子?根本是下輩子的事。」

 

長期關注勞動議題的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分析,青年多重工作有的是為了興趣,但很多時候是為了生存下去。台灣是工業國家或地區中唯一學歷愈高、失業率也愈高的地方,林佳和說,零工經濟的趨勢會讓企業盡可能把業務外包,降低人事成本,加上資訊科技的發展,也讓收入穩定產業不會超過30%。

 

林佳和認為,外在環境改變下,青年面臨的困境還有「低薪迫使工作休閒難以區分」,沒有休閒生活會影響生命節奏,工作不穩定又工時長要如何成家生子?失業率也與犯罪率有關,更會製造出「啃老族」,導致青年與社會疏離。當一份薪水無法滿足青年時,政府需要深思此環環相扣的問題。

 

政大勞研所教授成之約也表示,年輕人一踏入社會就有負債(學貸),讓可支配的所得減少,因此為了增加收入,許多人晚上去開Uber,或是兼職當保全人員、接外包專案,第二天工作還有體力與精神嗎?成之約擔憂,「專職工作表現未必符合雇主期望,會嚴重影響工作表現與未來發展,」造成惡性循環,正職工作薪水更難提高,也更需要兼更多差。

 

成之約建議年輕人入職場後,先別急著當「斜槓青年」,先累積足夠經驗後,參加政府的在職訓練補助專案,提升專業能力,再去尋求多元發展。

 

yes123求職網資深副總經理洪雪珍說,青貧現象全球皆然,進入廿一世紀後少掉幾百萬個白領工作機會,數位時代雇用人力只會越來越精簡,讓自己更多功能是必備競爭力;多兼職就是儲備未來,但是前提必須是「主業必須很強,再去兼職。」

  

歷練青世代 銀世代責任


「上一代態度,決定下一代的成就。」這是已經退休的專業經理人程天縱的主張。面對願景工程提出的世代議題,他在筆記本上寫滿答案。


「上一代態度,決定下一代的成就。」這是已經退休的專業經理人程天縱的主張。 陳柏亨攝影

 

四年級的他曾任德州儀器、惠普、富士康,縱橫商場,退休後在兩岸協助五百多個創業團隊。「年紀到了,就該把舞台讓出來」,程天縱說,未來的世界一定是由現在的年輕人主導,「你的未來都在他手裡;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辦法長生不老,也不該永遠占據著舞台,把持著資源」;早點放手,讓青世代開始歷練,台灣才有希望。

 

以下是程天縱專訪紀要:

 

我想由三個觀點來看台灣的世代問題。第一是進化論,第二是價值觀,第三是大歷史觀。

 

時代不斷改變,人也持續進化。我們一直說大陸年輕人有「狼性」,台灣只有「小確幸」,那是因為兩岸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台灣三四年級創業一代,也有「狼性」,也是拚啊!大陸現在年輕的一代,才在走我們這一代走過的路。廿年後,大陸年輕人也都追求「小確幸」去了。

 

我們年輕人不斷進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有自己幸福的定義。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富翁看年輕漁夫在沙灘上曬太陽,勸他要努力攢錢再買船捕更多魚。漁夫說然後呢?富翁說你有錢就可以優閒渡假,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漁夫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嗎?

 

我們「狼性」長大的銀世代,還想當狼,創業者捨不得放手,到老退不了休、交不了棒,很苦啊。你說他「樂在工作」?那是「沒有進化的快樂」!為何老了才抬出來曬太陽?

 

我覺得銀髮族要跟著進化,把青年視為導師,我們不能停留在狼性的年代,用那個時代要求現在的年輕人。我們要脫離我們狼性的工作心態,這是我們這年紀人要做的事。

 

第二是價值觀,每一代人十之八九都是「小確幸」過一輩子,就像金字塔一樣,只有頂端的人脫穎而出,不會人人都是王永慶。

 

年輕人覺得很苦,是因為沒有希望,看不到未來。我不願意批評,但這是政府的責任,要創造年輕人可以發揮的舞台,產業發展就像舞龍,政府是在前面跑的那顆龍珠,龍頭和龍身才會跟著跑。政府有責任讓金字塔的底部,至少不會泡在水裡!


 

第三由大歷史觀來看,地球四十八億年,人類出現只幾萬年,文明發展四五千年,高速科技進度才一百年。由這種跨度來看,我們能夠生長同一時代非常難得;不同世代也沒那麼大的差別,應該要互相扶持,追求幸福。

 

誰是「人生勝利組」、誰是「魯蛇組」,很難判斷,現在不必有怨。我大學(交大)時功課好的「勝利組」畢業就去美國,拿了學位,辛苦加入IBM、TI(德州儀器),從R&D(研究開發)幹起,退休前當個部門經理,再回台灣,已經買不起房子了。

 

我不學無術,只能留在台灣找工作。那時外商待遇最好,我居然變成TI亞洲區總裁,好像比勝利組風光。可是當初進不了外商的,就去創業,現在不得了,同屆的李錕耀等人都是大老闆。我們打工仔,現在只能搭捷運!

 

人生很難在某時間點判斷贏還是輸,拉長時間看,有時結果正好相反。選擇沒什麼對錯,看每人價值觀。成功定義每個人不同,我的定義就是人生無憾,變得mature。這字是說隨著時間洗練,人也篤定;自己每晚睡覺反省,每天後悔的事情愈來愈少,就是mature。



郝明義期許

兩代人都必須做出改變


對世代差異,前國策顧問、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比喻,兩代人活在截然不同的環境裡,吸收不同的養分和空氣,長成了陸上與海上的兩種人:年輕人彷彿討海人,在詭譎莫測的海象中,乘風破浪。陸人卻在穩定中,走到世界中心。


陸人能否與海人和解,在世代的岸上相遇、相惜?郝明義說,兩代人都必須做出改變,並了解彼此不是對立,而是互補,才能一起走向共同的旅程。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以下是郝明義專訪紀要:


從人類起源之初,一代一代之間就有不同,但如今以35歲為界,我察覺到上下兩代人發生了質變。上一個世代,認知充滿界線:台灣在戒嚴,柏林圍牆尚未倒塌,東西方在鐵幕內外爭鋒相對。但對新世代,打從他們有記憶的那一刻起,這些界線不是在消失中,就是不復存在。


這一代活在一個嶄新的世界。那突變是文化的,是政治的,也是經濟的,更是探索世界的方式。


上一代在書本裡求知,甚至娛樂,看武俠小說、買寫真集欣賞美女,但這一代的教育娛樂都發生在網路的虛擬平台上。兩代人就像活在陸上和海上兩邊。


對陸地人來說,除非發生地震,地球基本上是穩定的;但對討海人來說,波浪起伏是生命的日常,得想盡辦法在海浪來襲時不翻船。


在陸地時代,壁壘相隔,但大家起碼在壁壘之內是安穩的,彼此相安無事,各自有一套生活的模式和可循的規則。正因為相對穩定,所以安身立命的方法能夠傳承,容易建立前後之間的權威,經濟的分配也由上而下。


但海洋時代不一樣。地是浮的,秩序是彈性的,典範不易形成,也可能隨時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像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那麼年輕的毛頭小子,年紀輕輕便取得這麼龐大的財富,而且相同的故事不斷上演,這個時代當然就沒有什麼所謂的權威。


再加上各行各業的工作,因為網路的出現發生變異。我所在出版業也一樣。最近發現幾十年來在出版業所學、所蹲的馬步,我到了今天都必須調整。


不過每一個年輕世代都會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上的條件相對不足,資源相對匱乏,這份無力感是永遠存在的。當年我來台就讀台大國貿系,畢業之後,因為狀況特殊、身體不便,拿了一個拐杖去面試,雖然頂著高學歷,每次得到的回應都是:「謝謝再聯絡。」


面試過三份工作,我就知道此路不通,相信再寄300份履歷也沒有用,索性不找了,膽大包天開了一家公司,沒想到3個月不到就倒閉,欠債累累。為了還債,我帶了一批台灣的中藥回韓國跑單幫,根本賣不出去,結果債上加債。朋友建議我乾脆留在韓國教書,慢慢還債,但我一想,那要猴年馬月才還得完,二想,那我當年跑去台灣讀書幹嘛。


於是壯士斷腕,我毅然放棄在韓國的居留權,湊了一張機票錢回台灣。很落魄也很絕望。當時就覺得人生茫茫,不知道會怎麼樣。那份徬徨與現代年輕人沒有什麼不同,但我認為台灣青世代的問題又更加嚴重。


假如台灣上一個世代對青世代有什麼虧欠,我認為是上一代沒有創造一個環境,讓年輕人得以在網路上創業工作、製造財富。上一輩太過於熟悉製造業、金融業等其他行業,許多企業大老早在網路時代之前就嶄露頭角,沒有碰過網路這件事情,政府的補助也未能及時到位,以至於台灣錯過了發展網路經濟的契機。


相較於過去年輕人的徬徨,現代年輕人還多出一份結構性的不足。而在這份不足之上,年輕世代更面臨社會演進的臨界點。


為什麼台灣老闆創業所累積的方法,過去可以傳承、可以用,到現在卻不能用了?因為過去累積的東西到了臨界點。換句話說,過去覺得可以一代代將就的問題,終於到了一個無法將就下去的的地步,卻要由這一代人去解決面對。


何況,年輕人還面對薪資倒退,創業困難,房價攀升,甚至高到每一代人都難以苟同的惡況,我能夠體會他們的不滿。或許談不上道歉,畢竟這不會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幾代人的共業,但我能夠理解他們的憤怒。


到了這個點上,最重要的是要彼此了解,討論如何共同去解決問題,上一輩不能再去想我就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過去可以,年輕人現在卻不聽。




我也不覺得年輕人頹廢,正所謂人不輕狂枉少年,就連胡適之當年也有執迷不悟,成天打麻將的時候。我覺得年輕人的聲音不是太大,而是不夠大。


我認為,年輕人要對自己的未來、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夢想有更積極的想像。他們既然知道上一輩的人落伍,沒法相信,就更要知道這個責任只要在自己身上,更要相信問題只有自己可以來解決,以證明老一代的觀念做法是不合時宜的。


年輕人如果真的相信以前的做法都過時了,就更要認真的想所期許的未來是什麼,我的世界、我的環境,我成家之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如何讓那樣的環境成真。而要勾勒出有別於過去的方法,年輕人唯有不斷的思考與閱讀,別盼著老一輩的指引。


當然,那個是一個極端,海洋和陸地並非沒有和解共存的可能。


在這樣的新時代,身為出版業者,我一直在想紙本書出版的意義是什麼,足足想了13年。有一天晚上,我列出數位與紙本閱讀之間的特質,比較它們強烈的不同,突然間發現兩者其實是白晝與黑夜的差別,頓時感到安心,因為這世界不會只要動不要靜、只要白天不要黑夜。


新華社資料照片


數位閱讀需要紙本書的內斂,紙本書也需要數位的開闊,是互補,不是對立,正如當今活在海洋與陸地的兩代人。在波濤洶湧海象中奮鬥的航海家力求陸地人的穩定、堅忍特質,學習如何下錨生根;陸地人也必須學習海洋人的冒險精神以期繼續征服、挑戰群山峻嶺、大江大河。


我很樂觀,因為沒有不樂觀的理由,我相信有一天陸地思維與海洋思維的兩代人能找到對話的海港,讓上一代人出海,讓這一代人靠岸,一起出發去一個共同的未來。



採訪:林秀姿、吳思萍、梁玉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