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評論│施政只顧政黨利益 ,將把台灣做小

2018-03-31 聯合報社論 U台说

台灣經濟最值得擔心的不只是低薪,而是「對前景沒信心」與投資不振形成惡性循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薪資水準跟墨西哥一樣低」,外媒這則報導引發軒然大波,民眾心有戚戚焉大吐苦水。政府當然不願承認,指責對方引用數據有誤,未把台灣的「加班及紅利等非經常性薪資」算進去,外交部並鄭重其事去函要求更正道歉。

 

刊此報導的《富比士》雜誌指台灣居亞洲四小龍之末,客觀分析俱在,並非一味對台訕笑謾罵。外交部以官方高度回應一海外媒體,除了反映心虛,拿「非經常性薪資」反駁也可謂強弩之末,有氣無力。不可諱言,低薪已經是台灣人民共同的痛,除影響人民信心,亦牽連深遠影響到整個未來世代的發展前途。

 

台灣經濟前景最值得擔心的,還不只是低薪這因素,而是「對前景沒信心」與投資不振形成惡性循環。事實上,在「國內投資」和「外資來台」兩項指標上都長期疲弱,彷彿經濟引擎快失掉動力般,只能勉強靠官方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類的空中藍圖來強撐場面。最近傳出,不動產市場的廠房、商辦、旅館等商用投資市場持續探底,今年第一季交易額較去年同期衰退近七成,業者形容是「入行以來前所未見」。

 

「前所未見」這四字,能不叫人心驚?台灣不是沒經歷過外交動盪和政治飄搖,「處變不驚」、「風雨生信心」之類的口號,民眾都記憶猶新。但目前的關鍵問題是:當民眾漸漸失去信心,失去對前途的希望時,政府心態卻似無交集的平行線般依然自我感覺良好。蔡英文從總統就職演說到對媒體、對民進黨內演講,三番兩次提出:「帶領台灣完成新時代」,「帶領台灣邁向高峰」,「相信我們會把國家帶到更好的方向」,包括強調自己做到了「帶領民進黨從廢墟中站起來」。

 

事實上,蔡英文對民進黨全面執政的功過,無法映射出全體國民福祉的增減,反而添加許多人的不安。原因是,每當總統提到「帶領台灣變更好」的時候,通常缺乏具體的實踐計畫,反而多伴隨著「實現世代正義」、「處理不當黨產讓台灣民主更公平」、「往公義方向前進」等政治話術。而這些和正義、公平相關議題的執行手段,幾乎完全鎖定於鬥爭異己,醜化其他政黨或社團,重新分配資源,壟斷自己的利益,也正是眾人眼睜睜所見的年金改革、黨產會、促轉條例的重點所在。這些未嘗不是民眾曾寄予期望的改革理想,然而,民進黨政府無視憲法爭議而採取的蠻橫手段,和藉機進行資源移轉和重新壟斷的徇私企圖,皆毫不掩飾,也把台灣帶進更加分裂、對立的狀態。這種由官方帶頭對內鬥爭的情勢,才是國人對前途失去信心的根本因素。

 

政府勇於內鬥,並同步加速反中政策,關起門來寧把台灣一步一步「做小」。在兩岸事務上,例如M503航路事件,陸委會和交通部無計可施,以懲罰台商和台生的代價作為應對。中國大陸祭出卅一項惠台措施,政府同樣馬上揮鞭對付自己的人民。如今推波助瀾的出走潮,反而從台商蔓延至學界、科技人才、乃至年輕世代。在內政方面,以台大校長事件為例,高層放任教育部濫權違反依法行政,現在連北檢都出手,寧可僵下去製造「以拖待變」的機會,卻對台大好不容易累積出的一點國際聲譽毫無珍視之意。凡此種種,哪一項不是只見鞏固一己政黨利益,不計國家得失?哪一項不是因此導致讓台灣變小變弱的困境?哪一項不是自作孽剝奪了老百姓對政府施政的信心?

 

台灣實施關門政策,經濟規模日益變小,區域影響力日漸變弱。執政高層把最猛烈的火力都用於對付異己;請問,府院說得出來哪一項施政具有全民共濟、族群和解的用心或成果嗎?關起門來作皇帝何難之有,只嘆當初的承諾,已如鏡花水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