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觀察│順勢合作取代對抗 找到強台之路

2018-04-02 經濟日報社論 U台说

今年2月中國大陸公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惠台31項措施),是近年大陸對台經濟、文化與教育上的最大開放。對台商而言,惠台31項措施上路讓台商期盼多年的準國民待遇向前邁進一大步,在兩岸政治處於冷和的低盪期中,也凸顯這股經濟暖流的不易,台灣政府與企業必須做好準備,迎接兩岸經貿往來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惠台31項措施在產業面上最大的亮點,是給予台企和陸企相同待遇,其政策以「中國製造2025」為核心,提供台商在大陸研發中心稅賦與融資等優惠,台商可以特許方式參與大陸能源、交通、環保等公共工程建設;台商可參與大陸官方的採購案,另可通過合資、併購與重組等方式,參與大陸國有企業改革。相關規定形同讓台商享有準國民待遇,在大陸政策支持下,對符合資格的台商亮出綠燈。

 

惠台31項措施與過去大陸吸納台商方式的最大差異,在於大陸不再以稅賦、土地與勞動力的優惠吸引台商,而是看中台商在個別產業的研發與創新能力,希望台商參與大陸從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的計畫。惠台31項措施支持台商發展高端、智慧與綠色製造等產業,這部分與近年台灣企業積極布局的領域與方向一致,若能搭上這班順風車,台商可在此過程中獲益,大陸亦可結合內外資,達到產業轉型與升級的目標。

 

在大陸公布惠台31項措施相關計畫後,台灣官方批評這些多數是舊瓶裝新酒,看似惠台,實則 51 28286 51 14413 0 0 1175 0 0:00:24 0:00:12 0:00:12 2855為窮台惠陸,淡化惠台31項措施對台灣的影響。

 

大陸確實希望靠結合內外在資源,加速達成產業轉型的目標,而大陸以經促統的戰略目標從改革開放以來也從未轉變,台灣在兩岸互動中除了考量政治的現實面,也必須正視兩岸經貿的實際狀況。

 

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與最大貿易順差來源,近年兩岸經貿結構逐步由垂直分工轉向水平競爭,對岸在推動產業轉型時,台灣產業必然會面臨新的競爭環境與磁吸效應,但挑戰與機遇是相伴相依,台商亦可在大陸轉型製造強國的過程中,找到企業發展的新利基。

 

台積電與鴻海這兩家台股市值第一大與第二大的企業,已看到了大陸成為製造強國的潛力,前者在南京設立了12吋晶圓廠與設計服務中心,後者推動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在上海A股上市,這些布局都是看好大陸要推動產業升級邁向製造強國時,政策上的扶持將有利企業降低投資成本與拓展市場。

 

從市場對台積電與鴻海的大陸布局反應來看,外界並未認為這兩家龍頭企業在大陸的投資會造成窮台效應;相反的,市場多數認為這是企業全球化布局重要的一環。

 

由雁行理論來看,台商曾參與了美國與日本的產業革新,搭上了製造業起飛的順風車,美、日在推動產業升級時,台商均從中得利。近年台商在大陸發展遇到瓶頸,過去依靠低廉土地、勞動力生存的台商,逐漸淡出大陸市場,大陸推動2025年轉型為製造強國,將會是台商第三次重要的機遇。

 

惠台31項措施提供台商站上大陸經濟轉型舞台的契機,但台商能否在舞台上發光發熱並獲得掌聲,仍須回歸各自的核心競爭力。唯有在人才、技術與資金三個面向握有優勢,才能爭奪大陸經濟轉型時的各項商機。台灣官方與民間必須齊心合作,積極應對惠台31項措施上路後的新局,面對挑戰,找到機遇,在惠台措施中找到強台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