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觀察│全球化話語權 為何美中針鋒相對?

2018-04-26 經濟日報社論 U台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以《開放的中國.繁榮的世界》為題演講,強調各國要順應時代潮流;堅持開放共贏,勇於改變創新,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習近平在演講中還宣布一系列新的擴大開放重大舉措,包括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主動擴大進口,並從今年開始每年在上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很明顯的,美中兩強之間日趨激化的貿易戰,除了行動上劍拔弩張、短兵相接,還在「全球化」的話語權上出現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美國及川普總統從一貫堅持及積極推動全球化的立場,轉變成了反對全球化的前驅。

 

眾所周知,全球化的終極意義或目標,就是讓各國各地區之間不存在各種生產要素移動進出的障礙,因此具體作為就是一系列的「去障礙」,如降低或減免關稅、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放寬市場准入標準,以及放寬對人員及資本移動、資訊流通與技術交易的管制等。

 

至於全球化的終極目的與價值,就是能夠推動全球所有資源的最佳配置與運用,也就是所謂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

 

但「優化配置」只是全球化的核心性質之一。全球化除了優化配置之外,還有兩個「優」,分別是「優勝劣汰」與「優勢互補」。先論優勝劣汰,這是全球資源最終實現優化配置的必要過程與條件,必須是「優」勝出了,「劣」淘汰了,所有資源才能確保最佳運用。其中最關鍵的是誰為「優」,可以勝出?誰算是「劣」,必須淘汰?表面看是由市場決定,事實卻是誰有核心競爭力,誰就是優,勝出;誰沒有核心競爭力,誰就是劣,淘汰。所以全球化其實也是一種很殘酷的競爭過程,正因為如此,全球化有利強者,不利弱者。

 

但強者不一定全強,弱者也未必全弱。把核心競爭力分成幾個等級來看:一、與對方比不具優勢,或又叫相對劣勢;二、相對優勢;三、絕對優勢;四、壟斷優勢。在這四種情況下,每個國家對全球化的態度與政策都未必一致。例如一國有某一產業屬相對劣勢(即不具優勢),則反對全球化,以避免競爭被淘汰;再如一國某一產業屬相對優勢,則不怕競爭、甚至喜歡競爭,當然主張全球化;若是一國某一產業具有絕對優勢,那更是贊成全球化。

 

有趣的是第四種,即所謂的壟斷優勢,當一國某一產業擁有壟斷優勢時,就又會反過來反對全球化了,因為大可待價而沽,甚至以禁售、限售來謀取最大利益。有了這樣的了解,就容易明白美中兩強何以在全球化的態度與立場上出現戲劇性的變化。

 

上個世紀的美國,幾乎在絕大多數產業上都具有相對優勢及絕對優勢,不怕競爭且歡迎競爭,所以積極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讓各國盡可能開放市場,如此才能長驅直入、予取予求,扮演起全球化的鼓吹者與捍衛者。至於1978年之前的中國,歷經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大低潮,體質虛弱,若不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但又怕大開放,所以對全球化的態度相對謹慎保守。

 

但經過了40年調養生息,中國愈來愈多的產業從相對劣勢變成了優勢、甚至是絕對優勢。這種美消中長的現象,反映在巨大的美中貿易失衡之上,也反映在美國社會以川普為代表的焦慮心態上。有趣的是,當美國愈來愈多的產業失去相對或絕對優勢、掉入相對劣勢之際,卻還有不少產業仍擁有壟斷優勢,反對起全球化就更振振有辭了。


美中在全球化立場上的互異其位,反映的正是美中競爭力在世紀推移中的此消彼長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