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风解读|融会中西 写取情怀 —郭晓林中画作品观感

2015-05-25 画风解读 揭阳书画网

关注揭阳书画网微信平台公众号

订阅本地最新书画及展览资讯




融会中西 写取情怀

——郭晓林中画作品观感

文/李惠文



自清代以来,中国画的创新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梳理说法繁多的各家之言,观点只有二个,一是提倡向西画学习,把准确的造型和色彩引入中国画,增大中国画表现现实的能力;一是提倡向传统学习,重新整理传统,让中国画沿着原来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一百多年来,所有的中国画家都在这两条路上不断地探索实践,取得成就的大师也很多。

揭阳青年画家郭晓林,也在这两条路上不停的探索。

《水乡系列之一》郭晓林

69cmX69cm 2014年


由于学习和工作的环境影响,郭晓林更多地的是进行中国画的创新尝试,即引进西画的构成和色彩以及水粉水彩画的一些技法,努力营造画面气氛,表达相对实在的时空关系。

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来中国画留白的地方都被色彩或水墨所代替,画面饱满,物体充满实在感和重量感。另外,晓林的画同时也弱化了中国画的线条,代之以复杂色彩的晕化和点染,并强调画面的装饰感。但由于画面上一些地方明显的水墨效果,和画面透露出来的抒情气氛,我们仍然可以认定其中国画的特质。因为如此,晓林的作品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而是通过景物抒写自己的情感。这些应该是晓林这一类作品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吧。

《水乡系列之二》郭晓林

69cmX69cm 2014年


二十世纪社会结构的巨变,造就了艺术风格的多元与价值判断的不同角度。向西画学习,已有不少成功之人: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李可染……他们都是融合中西艺术的大师。但我们知道,进行此类艺术探索,要熟透中西文化,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才能把西画的长处应用到中国画创作中来。向西画学习,也是发展当今中国画的一条良策。如果以中学为本,同时不断地拓展新文化,融合中西方文化,必然会产生“艺术混血儿”。

在揭阳,中国画的整体状态是相对传统的,因而,郭晓林在这方面的探索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其次,郭晓林也有一些“纯正”的中国画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水墨为主,注重墨色变化,注重线条的美感,走的是向传统学习的道路。其实中国画的传统的精深博大,只要你走进去,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取之为尽的宝库。

《古镇系列》郭晓林

69cmX69cm 2014年


晓林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其书法线条变化生动而富于韵律,这对他学习传统中国画提供了优于他人的条件。所谓以书入画,就是强调中国画的写意性。书法入画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也不是把绘画变成纯抽象的符号,而是将书法语言因素有机地渗透到绘画中去,使绘画语言更为丰富。因为,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在其工具材料上的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特殊的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基本一致;另一面是在注意造型的同时如何使笔墨更有书法趣味,八大山人就是这方面的大家。

另外,在延续文人画的画家之中,还存在着重功力与重修养的不同取向,这是以前评价文人画和画师画的差别所定下来的。我认为,在今天已不成争论的问题,加强技巧学习和文化道德修养应该是齐头并进的事。

《古村落系列》郭晓林

69cmX69cm 2014年


艺术的道路很多,每条路都是走得通的。先要引着成功者的路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向前走,当这条路走到尽头时,能够再向前走一步的人就是大师。就是不能走完这条路,只要脚踏实地地走,也会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如果不向大师学习,不向传统(包括中西方传统)学习,就想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艺术之路,那百分之百会是悬崖,可能会捽得很惨。晓林深知这一道理,所以肯下苦功临习中西名画和书法名碑名帖,走艺术的正道,因而,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其实走哪条路都没有关系,李可染先生打过一个比方:“学艺像爬山,有人东边爬,有人西边爬,开始相距很远,彼此不相见,但到了山顶,总要碰面的。”不管走哪一条路,只要下定决心,做到“衣带渐宽终为悔,为他消得人憔悴”就可以成功。我们期待郭晓林在艺术的山峰上越登越高。




[画风解读]

揭阳书画网·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