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风解读 | 程小宏谈书法创作与人文修养

2016-05-30 画风解读 揭阳书画网




漫谈书法创作与人文修养

文/程小宏


Painting style interpretation

[画风解读]



程小宏 | 简介

程小宏,1965年8月出生,广东省潮州市人。现任潮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嗜好翰墨,虽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但业余坚持几十年来临池不辍,打下较好的书法基础。楷书从欧阳询入手,遍临唐楷各大家,上追魏晋,下涉元、明,追求古质与法源,具浓厚的魏晋风韵。行草书以二王一路为脉,以王羲之传世尺牍、孙过庭《书谱》为根基,旁涉怀素、苏、米、赵诸家,书风秀丽精致清纯,具书卷气。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书法大赛中入展获奖。




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结合在一起,它是中国纯粹与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综合体现。书法作品字里行间无不反映书家的品格修养和才学气质。因此,在书法创作中,书家必须有较为深厚的传统人文修养,才能真正把握中国书法的精髓,创作出较高品位和艺术水平的作品。

书法创作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艺术创造活动,它要求书家按照美的法则和规律,以汉字为载体,调动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情趣进行艺术创造,书法传递的不仅仅是写字的技法,其中包含着方方面面的人文信息。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还要“写心、写志”,“书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

“技法” 与“文化”是书法的两个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作品的审美已不满足于一般技法层面,而是希望看到能打动心灵、触及精神层面的作品。书法作品能否感人,其品位之高低、雅俗之分界,均能从字里行间呈现出来。书法并不单纯是书法技法,而与书家的文化底蕴、胸怀气度、艺术才情等综合修养有关。



(一)书法与文学文字修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书法就是文化的核心体现。

1.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基础的综合性很强的造型艺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就是以文字为载体,集中地表现文学的内容和内心的情感,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墨情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历代文人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除了特定历史时期毛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使之熟能生巧外,根本原因还在于书迹能自然流露出人的知识修养与境界。如果学养不足,下笔自然露怯;而熟读诗书,则笔下自然有一股书卷气。书法创作必然要渗入书者的情思、气质、个性、审美情趣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古人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学习书法除了勤学苦练外,还要在字外下功夫。要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加强字外功的修炼,与读书阅世结合起来。一个书家创作成就的高低,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等字内功外,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等字外功,可以说,文化积淀的深度决定了书法水平的高度。

一幅成功的作品不但应该是艺术技巧高超,并且文字内容也能体现出优美的意境和值得品味的思想情趣。人们对书法的欣赏,不单单是技法的欣赏,而是技法加文字内容的欣赏,是从文字到内容的双重感受与满足。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书家的作品创作内容单调,动辄“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不是书写唐诗宋词,就是照抄古人论书几则,甚至在一些有主题要求的场合或作品展中,也书写一些与要求不着边际的内容。或者有的内容虽属原创,但粗俗陈腐,或流于标语口号式,让人味同嚼蜡。归根结底,主要还是书写者文化积淀欠缺所致。



2.书法自古以来就与诗词文赋结下不解之缘,如果自身有这方面的创作实力,能够心有所想,意有所表,即景诗文,那么书法作品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感染力将大大提高。其实,书法与文学尤其是诗词创作本来就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和互补性。比如我们作诗填词,必须注意格律、押韵、词牌格式要求,而书法也必须承继各种字体的书写技法;诗词讲究平仄,读起来要有韵律与节奏美感,而书法尤其是行草书创作,也需要有轻重开合、枯湿变化,在视觉上其实也是一种韵律节奏。诗词需要炼字推敲,讲究用典,而书法更需要处处以古人法帖为“法”,做到处处有经典法帖的影子,这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用典”吗?;诗词讲究意境表达,书法也需要高古气息,这都是异曲同工的追求。诗词家对字的那种玩味、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确实值得书家好好研究。一个书法家如果同时擅长诗词文赋,善于将两者的创作与艺术技巧融汇贯通,那么他的作品艺术魅力将达到新的境界。书法以文字及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为载体写文章应做到表达要有主题,叙述应有层次,讲究起、承、转、合,如果有厚实的文学根基,明了文思理路,书法创作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3.书法家除了在艺术上应该有良好的造诣外,还必须在文字学、印章学等各个方面学问上有所积累。很多书法者,由于字理不通,对所书诗词内容一知半解,对落款年号称谓懵懵懂懂,对钤印规范也不明其理,其创作的作品自然内涵浅薄,格调低俗,甚至错漏百出。书法创作对文字学的要求尤高,如果字理不通、词义不懂,就容易写错用错,其个人修养的缺陷也一览无遗。作为书家必须精通中国文字,熟知汉字的流变过程,懂得汉字的简繁写法,一字的不同用法、含义,这样创作起来就能变化有据,恰当得体。有时,作品中的几个字就能透视出一个书家的文化底蕴。比如“发”、“里”繁体字有多种写法,但不同的写法有不同的字义,在书法作品中要求变化,你不能不看具体的语言环境,为了变化而随意为之,导致出现硬伤。有人说,看你的作品如何用字,就不难发现你的学识修养有几斤几两,这不无道理。




(二)书法与相关艺术美学素养的关系

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他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讲究笔墨情趣、节奏韵味、整体布局,作品需要线条美、墨韵美、空间美、意境美,书法与音乐、国画、舞蹈等艺术门类就像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在某些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艺术表现规律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鉴,得到启示。

1、音乐与书法的关系。对音乐而言,音乐有七个基本音符,书法有八个基本笔画(永字八法),音乐家借助器乐工具,通过吹拉弹唱,弹奏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旋律,唱出悦耳动听的歌曲。书法家则借助笔墨和宣纸,利用毛笔与宣纸产生的摩擦,在纸上表现点画的大小强弱、轻重方圆、枯湿浓淡的变化,其体现出来的节奏感与音乐何其相似!其实,书法审美的实质也是一种音乐性的美。人都有一种生理与心理习惯,就是喜变化,忌重复,如果重复过多,必然引起听觉与视觉疲劳,为何音乐动听?为何讲话抑扬顿挫易于吸引注意力?原因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在于声音大小长短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变化莫测不可端倪,更能引起好奇心与注意力。作书如谱曲,每一点画就如一个音符,线条长短就如乐曲的节奏,点画也有它的情感意味,笔画纾缓的平静悠长,书写急促的则紧张激越,墨色浓的沉重,浅的轻灵,湿润的滑动清透,飞白则显枯涩干燥,圆转、拉长线条节奏轻快,方折、短促点画节奏趋慢,有经验的书家就善于调动多种手法表现作品的节奏与情感。比如颜体楷书就有庙堂之气象,二王尺椟总有清逸之气度。我曾冥想,怀素的《自叙帖》就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王羲之的《兰亭序》犹如陈钢、何占豪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好比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交响曲》了。




2、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对中国画而言,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讲究整体构图、线条质感、笔墨层次、格调意境,而书法则讲究章法布局、点画质量、枯湿浓淡、取法气息,两者对作品的要求如出一辙,只是语言概念不同而已!

3、舞蹈与书法的关系。对舞蹈而言,舞蹈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有基本动作、肢体语言、动作组合、队形编排,而书法则有笔画、结体、章法,舞蹈是运用身体的线条,以其动态、力感和节奏来向人们传达情思与审美感情,书法同样通过笔墨的挥运,在纸上旋转移动,形成势与力的延伸与流动,体现书法的生命活力。昔有“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而笔势益振”的著名故事,张旭著名作品《古诗四首》,我们看到那笔走龙蛇、具有弹性活力的线条、连绵不断忽轻忽重的结体,可以想象其在纸面旋转飞腾的笔锋,这种情态气势,不正是纸上的强烈舞蹈么?因此,个人对多个艺术门类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书法的长进大有裨益。



(三)书法与儒释道文化参悟

书法是一门最具民族性和传统性的艺术,也是一门最具有古典哲学意味的艺术,当然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的儒释道文化有着天然的渊源关系。理解和把握儒释道基本观念与内涵,对于书法创作很有益处。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义理,无论是儒家学说的信守“中庸”,还是道家的“守中”命题,都是以阴阳为基础的辩证关系和对立统一思想。

1、儒家审美的基本准则是“中和”。儒家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也强调对立双方的包容与转化,认为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既对立又融合的状态下,不断寻求平衡,实现和谐。如何做到“中和”?就是感情表达要有节制,形式表现要处于适中的状态。体现在书法中,就要体现出“中和美”。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中对书法“中和美”提出的要求是,要“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乎中和,斯为美善”。因此,在书法创作中,剑拔弩张、粗犷狞厉、抛筋露骨、松散软漫等都不符合儒家审美尺度,而平和正直、内敛温润、俊迈超逸才是儒家所认可的。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就能在创作中自觉避免狂怪之笔、乖戾之形和鄙俗之态,做到意气和平,不激不厉,达到各个成分之间协调统一。



2、佛家文化在中国影响最大是禅宗,禅宗认为人本清净且具先天智慧,只要抛弃世俗虚妄心念,回归自我本真,即可见性成佛。推崇“妙悟”、“无念”与“破执”。这一思想,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就是要心无杂念,物我两忘,进入不为法缚、有法无法、自由挥洒的艺术境界。汉代蔡邕《笔论》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其实,当书艺发展至极致的时候,追求的不仅仅是造型与技巧的突破,而是人品修为和过程享受的升华,达到心物合一、超脱凡尘的空灵境界。

3、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由道而“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强调“道法自然”,让万事万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发展、变化;追求“清静”与“无为”,认为清静无为的状态是万事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即是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已,从而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一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精神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从一个侧面讲,书法是线的变化的艺术,而变化的最高境界是顺应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自然规律。早在汉代,大书家蔡邕就在《九势》中指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一书法本质。道家认为,在宇宙这个大气场中,对应的主体是阴阳,二气周行,衍生万物,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体。

对应于书法亦然,纸为白,字为黑,笔蘸墨在白纸上运行,就出现了阴阳关系。很多人知道,书法的技法概念全都是矛盾概念:黑白、方圆、中侧、提按、转折、轻重、枯湿、浓淡、开合、刚柔、动静、虚实……等,书法审美的核心标准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矛盾的元素越多,但能够和谐地调处在一起,技法水平越高,作品越精彩。但调处需要技巧,要懂得以哲理性的视角处理线条关系的变化,从不平衡中通过阴阳互补、对应搭配寻求新的平衡。

明了这一规律,就要懂得计白当黑,处理好书法黑白对比中的虚白关系和字里行间的空间关系,比如一个字中,主笔(大笔画)相对于次笔(小点画),前者是阳,后者为阴,在书写的处理上就要做到主笔轻灵飘逸,次笔厚实稳重,这叫“阳中藏阴,阴中有阳,阴阳互抱”。一行字中,要做到上伸下便缩,上重下就轻,倚左则侧右,不断交替互补互救,实现阴阳互转,达致中和,这才符合“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美的最高理想。懂得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就知道一点的存在、一画的精彩,必须以他点他画的存在、周边的空间条件为前提。点画是美的,但没有点画的空间有时更美!书法高手就懂得“计白当黑”,每写一笔,必考虑周边的笔墨存在,达致相互生发的精彩。

按照物物相生的规律,书法创作就应体现笔势的笔笔流转、血脉相承、上下搭接,才能呈现出符合天道的生动气韵。道法自然,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就要顺其自然,不刻意,不造作,任凭自然感情的流露,合乎天地之心,使人性之美与自然之美得到协调统一。要追求个性与精神的释放,超脱功利关系的束缚,达到心身畅达无为的境界。




(四)书法与人的品格修养

1.书法艺术不仅与人的文化修养有关,而且与人的道德品格、气质性格、天资秉赋、审美情趣紧密相联,并且在书法中都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其实,学书如做人,懂得了书道也就悟出了人道。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存在价值,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所以人类社会本来就是矛盾的集合。但矛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调处矛盾。为何有的人大家喜欢,有的避而远之,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处技巧。要和谐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懂得尊重对方的存在价值,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并且预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我心中有他人,才能令他人心中有我,他我一体,就和谐了。书法的字构、章法讲究揖让,在开合之间体现高超的笔墨驾驭能力,一边的“缩”是为另一边的“伸”而准备的,没有“缩”就不能“伸”,也难以体现“伸”的存在,因而“伸”的价值最终体现在“缩”,它因有“缩”的存在而精彩、而和谐!现实生活中,两个人闹矛盾,只要一方忍让,另一方就火不起来,等到他平静下来,或许会主动向对方道歉,这叫“不战而胜”!每个人作为独立存在的利益主体,总会自然而然地希望更多地获取利益,但只取不舍,最终得到并非最多。比如生意场上,订了合同后原材料却提价了,但我按照合同做了,表面上亏了本,实则赢得了信用和友谊,今后得到的订单会更多,赚的更大。又如两车狭路相逢,堵住了,一车的主动“退”往往能得到更快的“进”,如果谁也不让,大家都动弹不得,最终还是耽误了自己的时间。



2.书法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品评中国书法,历来首重书家的品格修养。书法即心法,书为心迹,书品皆以人品为本,由于书法艺术能“观其相,可识其心”,因此古人强调“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品格高,德性好,其书法作品自然受人喜爱,反之则为世人所鄙视和唾弃。比如北宋时期,蔡京与蔡襄皆为书法大家,原来“苏黄米蔡”中“蔡”为蔡京,因为后世恶其为人,遂以蔡襄替换之。因此,自古以来,就有“学书先做人”之说。明白这一道理,就要求书家必须注重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平时要注意自身言行的道德操守,堂堂正正做人,做到正直和善,自强不息,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质朴敦厚,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修养自身,下笔自然有“清刚雅正”的高贵气格。



3.书法还与人的气质性格密切相关,不同的人,由于生活阅历、教育背景、思想意识的差异,其气质性格也自然影响到书法作品中,并呈现出不同的气息。有的人性格刚强,充满阳刚之气,笔下自然朴厚方拙,有正大雄浑气象;有的人性格柔顺,心思缜密,天生机巧,蕴含清丽秀逸之态,下笔则端庄圆融,有秀美劲拔之姿;有的性格内敛,看透尘世浮华,其笔下的字则是内蕴的、平静的、收敛的,是一种彻悟之后去尽火气的心迹。明了此理,我们就要自觉修炼和培养自身的气质情趣,艺术的灵性来源于丰富的知识素养,同时也能潜移默化改造自身的性格。多读书,多思考、多品味,则落笔自然带有书卷气,带有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和高贵精神气质。



4.书法还与人的意志定力有关。书法是一门磨时间的学问,书法的学习最考验人的定力。有的人不见得天资聪颖,但甘于沉潜,其书法成就也尉为可观。许多书法大家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于长期临池不缀基础之上的。而有的人心浮气躁,缺乏耐性,做事靠三分钟热度,写字完全随心情所好发挥,临帖功夫不够,自然见不到传统元素的影子,字里行间也就充满躁气、火气。基于此,我们就明白书法要有所成就,就要淡于名利,甘于寂寞,专心做学问,把灵感、情性、学识、经典融为一体,在心手双畅的书法创作过程中表现出雍容华贵、典雅淡远的精神境界。







揭阳书画网·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期精彩 点击阅读

有居绿叶隐画人-《吴峰画集》序

黄斌斌 写生风景水彩画欣赏

王兰若:巍巍大岳仰高风

功苦同铸 德艺双馨-王璧怀的绘画艺术


点击关注

当代国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揭阳书画网·微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