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风解读|掬水月在手 ——读王佩嵩山水

2015-12-28 卓莎 揭阳书画网

中国画传承之特点亦在佩嵩兄的诸速写中明晰体现。其承继陈氏以细密之线构成画面博大雄强之气,继承岭南文化重视物象与造型的特点。遥记同在大南山水库写生之时,其山石连绵交错恍如大痴《富春山居图》之矾头……

画风解读|王佩嵩


点击上方揭阳书画网关注我们


Painting style interpretation

[画风解读]


掬水月在手

——读王佩嵩山水

文/卓 莎


王佩嵩 >>

1967年出生于广东普宁原籍揭西,2009年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学院陈新华工作室研究生班

揭阳画院院长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揭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曾任“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展”办公室主任



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其《笔法记》中记其“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因惊其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佩嵩兄居于普宁大南山下,虽无数亩之田,不耕而饱食。但确也因惊潮地之异,遍而赏之,携笔复就写之。佩嵩兄的速写,我都陆陆续续地读过。有无数万本,未可知,但确是数不清的。每次见面总是一叠叠一摞摞的。其勤勉总让人汗颜!




兄常常打探潮汕诸古村与山涧,携友而至其地写生。每至一处,必是如老农犁田翻了个遍。普宁池尾的古村高明,佩嵩兄最少也去了几十次。早中晚去,春夏秋去,春节元宵又去。古村的青翠与橙黄,寂寥与热闹,哪能不了然于其胸?




兴许佩嵩兄对乡土的热恋震动了潮汕土地伯公。上天竟派了个“美差”与他,由揭阳画院抽调至揭西大洋山下乡支建两年。别妻离子,夜守山涧,这常人难耐之苦事确是成全了其静观吾乡吾土之心意!如此一来,兄家住普宁大南山脚下,支建于揭西大洋山上。揭地两大山脉揽入胸怀,岂非快哉!我多年来居于粤地,假期返乡,总寻佩嵩兄领至潮汕之山坑犄角。每每是道不了姓喊不出名之处,兄却是如数家珍的。




当然,潮地风光之描绘于佩嵩兄的速写中亦数九牛一毛。走山西,闯陕北,翻太行,游海南……在近年回归故土之前,其随广州美术学院导师陈新华已行万里之路。中国画传承之特点亦在佩嵩兄的诸速写中明晰体现。其承继陈氏以细密之线构成画面博大雄强之气,继承岭南文化重视物象与造型的特点。遥记同在大南山水库写生之时,其山石连绵交错恍如大痴《富春山居图》之矾头。然兄不拘旧法,谨守物象,以写生具象之笔调描绘山坳杂树。刹那间杂树碎石如自家小儿般统一而又各具特征。远观具斑驳之迷离与张力,近读却有物象之致与笔法之意。在当今艺坛纷争传统与当代、笔墨与形式的语境下,佩嵩兄似乎轻而易举地找到一个“结合点”。然,这种看似的“轻而易举”却饱和其多年的沉思与实践!一方面秉继师承的技法特点与精神特质,一方面寻求传统中国画艺术的内核。这当代与传统,宋元与明清的回环探索,于兄来不曾是举重若轻的,反倒是举重若重的“沉实”。这个“沉实的结合点”一如炼丹,随己变幻。但不管如何变幻,它总也履着一层光泽。这种印象在十年前我看佩嵩兄的第一批速写就有的。当时记忆最深的是《小鸟天堂》与《沙面系列》的速写。兄从形式虽是取法导师陈新华,密集线条上体现的那种疏透之感,确是由心而发且异于导师悲旷苍茫的特质。不管是其早期的速写抑或是近年的潮汕速写,我总能触摸到这种光泽。




未曾知这层光泽是其与生俱来的,亦或是家乡的风月履上的。我也离乡十年了,回去时,总觉得老家的月亮确是要亮些、大些的。如何能分清,这至简的一纸一笔,映照出故土千年之明月亦或艺者心中之月?




(以下作品请以横屏观看)






揭阳书画网·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阅读往期精彩

首先关注揭阳书画网微信平台

打开首页点击自定义菜单查阅以下栏目

独家专访/艺术观点/画家微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