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门地铁口路面塌陷,“破裂水管”背锅?

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20-11-24

既然都知道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就该未雨绸缪,在设计地铁方案和组织施工时更加小心谨慎,将风险化解于无形。总而言之,所谓“客观因素”,绝不是推卸责任的理由。

文丨于 平
12月12日晚9时52分,厦门吕厝路口出现路面塌陷。经厦门市应急管理局初步确认,此次路面塌陷区域是厦门地铁二号线配套施工区域,初步判断系水管破裂,冲刷地下泥土导致,无人员被困,消防等正在处理,具体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广州地铁塌陷余波未了,被困的三个同胞至今境况不明,厦门又传来地铁施工区域塌陷的消息,公众无不感到震惊和错愕。万幸的是,厦门此次塌陷未发现人员伤亡,但尽管如此,塌陷现场视频那一幕幕骇人场景,从车辆齐齐掉入大坑,到污水翻腾冲入地铁站,都让人感到脊背发凉。

事发现场 图片来源:中新网

对于此次塌陷,厦门应急管理局的初步判断,是水管破裂,冲刷地下泥土导致。不过,这一结论与另一权威说法迥异,按照厦门地铁官微早先披露的信息,是先有塌陷,导致水管破裂。怎么现在又反了过来,变成先水管破裂,才导致塌陷?两种信息打架之下,水管破裂和塌陷到底是什么关系,哪个是鸡,哪个是蛋?让人看了不免一头雾水。

退一步说,即便塌陷的原因确实是水管破裂,但塌陷事故的“锅”,恐怕也不能让一根破裂的水管来背。地铁建设属于烧钱的大工程,投入都以亿计,按理说,类似大工程在设计建设时,应该会把各种极端情况考虑进入,甚至战争、地震等都不例外。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让厦门地铁陷入险境的,不是什么可怕的威胁,居然只是一根水管。

当然,也不排除,小隐患会引发大风险。水管破裂冲刷地下泥土,导致一场严重的地质灾害,也并非不可能。但正如上文所言,地铁建设要考虑各种极端情况,既然明知有这样的风险存在,那么就要想尽办法做好防范。媒体报道披露,吕厝地铁站附近,5年来曾发生多起水管破裂事故。也就是说,对于地铁安全而言,水管破裂绝不是什么“黑天鹅”,而是“灰犀牛”。如此一来,更应严加防范这一风险才对。

事发现场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可从此次的事故看,事实似乎是截然相反。发生塌陷的地铁施工区域,属于厦门地铁二号线,而二号线在今年11月初通过竣工验收。在竣工验收会上,多部门组成的竣工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厦门地铁2号线工程达到设计文件及标准要求,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初期运营的要求。然而话音刚落,一个月之后就出了事。这不禁让人疑问,所谓的验收,是认真负责,还是走过场?区区一根水管,就能冲垮那么大的地铁施工区域,这样的地铁,安全真的达标?

在一些大中城市,地铁塌陷事故频繁上演,屡夺人命,几乎已到了让人司空见惯的地步。对于这些事故,相关建设和监管方往往习惯于把原因归咎于客观因素。例如,对于青岛地铁建设导致坍塌不断,当地解释是青岛地形有山沿海,地质条件相对特殊。杭州地铁施工事故也是同样,相关方面称事发地段土质特殊,并归咎于连续降雨。

此次厦门塌陷事故也不例外,不仅“破裂水管”成为肇祸之首,有些人还在网络跟贴中“带风向”,强调厦门地质条件特殊,基本上一半的岛屿面积都是填海起来的,加上在地震带上,称出现事故并非地铁工程本身的原因。

然而,不管是特殊地质条件,还是连续降雨、水管破裂等风险,都是明摆着的。既然都知道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就该未雨绸缪,在设计地铁方案和组织施工时更加小心谨慎,将风险化解于无形。总而言之,所谓“客观因素”,绝不是推卸责任的理由。

吕厝站外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的城市中,眼下正在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热潮。如此多的地铁工程在建设,有时发生事故固然难免。但是几乎同样的事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甚至同一条地铁线不断建了塌、塌了建,恐怕已很不正常。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为什么前人的教训,丝毫未被后人吸取?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突发事故其实并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事故的周而复始、无休无止,但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这正是当下真实的写照。广州之后是厦门,厦门之后呢?要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必须从对每一起事故深入追查、严厉究责开始。厦门此次塌陷源于“破裂水管”,目前只是官方初步结论,期待未来能有一份翔实的、负责任的调查报告,全面揭开此次塌陷事故的真相。


关键词


使用清洁煤中毒死亡 | 英国亡命集装箱

李子柒 | 华为员工被拒251天

家暴男拘留20天 | 高以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