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老人为抗疫捐出20万积蓄 少消费这样的善良
危难的时候有能力就尽一份心意就是最大的正能量。毕竟,老人们的爱心不是用捐款多少来衡量的。如果非要拿困难老人捐款当做正面典型来宣传,反而违背了慈善的初衷。
文 | 酒颜君
当前,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很多人都想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近日,媒体频频报道老人为疫情捐款的新闻。
重庆87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这笔钱她攒了30多年;沈阳卖爆米花的老人50年攒2.5万全捐医院;杭州退休环卫工捐出10万积蓄,卡里只剩13.78元;93岁老兵捐出存折上的1万5千块钱,觉得钱不够,向女儿借5千块钱……
这些正能量新闻获得不少网友的点赞,认为老人们拿出毕生积蓄是品德高尚。但是当频繁的感动堆积在一起,真的没有让人感觉太温暖,反而是一把心酸。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建议,媒体别再报道老人捐款,别再鼓励老人们献爱心了。
的确,从新闻内容来看,这些心系国家、倾囊相助的老人获得荣光的背后,还有更值得泪目的生活现状。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生活质量不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群体,可以说,这些捐款基本是“棺材本”养老钱了,是他们晚年生活的主要保障。
我们当然知道,现在疫情严峻,需要更多的人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但当把镜头从疫情中心武汉移开,反观捐款老人的生活处境,也并没有安逸到哪里去。捐款20万元的87岁老人,独自租住在一个老旧门市内,平时摆摊卖小百货来补贴家用。她居住的逼仄空间,废旧的宣传海报糊满了墙和房顶。老人捐出毕生积蓄后仍然要蜗居在此。
媒体在报道捐款老人善举的时候,从不忘对他们的生活环境进行特写,环卫工的破衣烂衫、残疾夫妻的辛苦劳作,仿佛他们越落魄,捐款行为越能感动中国。但从大众的反馈来看,人们对这种煽情不仅不会感到共鸣,反而觉得无力和悲哀,更多的是担心他们捐了款之后可怎么生活。
当然,拒绝老人捐款,并不是说生活困难的人没资格献爱心,毕竟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每个人都有行善的权利和自由。“当老人得知可以捐款后,才放心的睡个好觉。”光从老人们的态度来看,这份善举很值得点赞,民间自发的慈善热情确实是正能量,可媒体没必要一例又一例着重报道,去渲染“为大国奉献小我”的举动。
再说,为防控疫情,财政部已经紧急下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补助资金10亿元,跟国家的整体资金调动相比,老人们付出金额不大,但是牺牲很大。这些钱是他们一辈子攒下来的养老钱,如果失去这份保障,可能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能使他们陷入困境。
对拾荒老人、孤寡老人、生活特别贫困老人的捐款,收款机构应该尽量不收或者进行评估后设置收款上限。作为生活能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低的老人,更应该得到周全考虑和照顾。连生活都得不到基本保障的人,他们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即使是个人意愿想捐献,机构也应该首先考虑他们自身的生活所需。媒体的聚光灯对他们来说只是暂时的荣耀,众人的感动也难以维持他们日后拮据的生活。
危难的时候有能力就尽一份心意就是最大的正能量。毕竟,老人们的爱心不是用捐款多少来衡量的。如果非要拿困难老人捐款当做正面典型来宣传,反而违背了慈善的初衷。慷他人之慨,鼓励因献爱心变的一无所有,并不是真正的正能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