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PM2.5治不好官员集体辞职,邢台军令状靠什么实现
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在治霾和保障合法企业发展间做好平衡,避免之前一些地方出现过的状况,铁腕治霾的同时让社会生产生活也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文 | 令狐卿
近日,河北邢台市环境局官网有表态,“PM2.5平均浓度不退出全国后十,市局主要领导主动辞职,所有班子成员、分管科长和排倒十的县市区分局长全部辞职;专家组自愿不收服务费。任何人都不做旁观者、看热闹。”市环境局自加压力,自签“军令状”,治霾的决心值得肯定,不过外界的反应聚焦在一个问题:到底靠什么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邢台市的环保压力始终很大,从国家生态环境部每月一报中可见一斑。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空气质量报告排名,一共纳入168个重点城市,对包括PM2.5在内的6个污染指标进行测定,然后计算单项和空气总质量排名。邢台的综合排名一直徘徊在倒数,几个月来略有上升,但始终没能退出后十名。查阅数据可见,2019年11月邢台空气质量状况倒数第三,12月倒数第八;今年1月,邢台排名倒数第七。其中,被邢台市环境局列为辞职参照指标的PM2.5排名,今年1月正好排在倒数第十,去年11月和12月则退出后十,分别排名第146和147位。月度前后排名剧烈动荡。换句话说,去年底今年初,邢台PM2.5的全国排名从后二十位,一下子跌到后十位。这个变动让市领导感受到压力,随之公开治理决心。1月24日,邢台市长董晓宇在市人大会议上表示,2020年,邢台市PM2.5平均浓度力争退出全国重点城市后10位。市环境局的表态可视作对市长压力的直观表达。从过去三个月的指标变动看,邢台市有潜力在PM2.5上退出后十,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站稳”指数排名,而不是忽上忽下。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去年底今年初,邢台究竟发生了什么污染状况,导致PM2.5一下子掉下来?推测下来应该是企业开工,而市环境局的领导心中应该有数,否则不会自签不留后路的军令状了。降低PM2.5的矛头指向很清晰,那就是经济生产。邢台市生态环境局已经明确表示,所有大气治理的核心是企业,要用80%精力抓企业,把企业管住。“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贡献大小、法人名气大小,排放出了问题一律平等、一视同仁、一个标准、一样追责。”可以想见,在环境局及市行政首长自加压力下,企业压力也会成倍翻番。邢台市生态环境局已经检讨过治霾政策的有效性,认为“针对当前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表面行动多、实际查处少,方案行、执行不行,人情执法、上下勾结等问题,严管重罚。对国企,原则是先逮人后罚钱;对私企,原则是先罚钱再逮人。”顺理成章,邢台环境局的军令状,必将与企业减产限产捆绑在一起。换句话说,邢台提高空气质量排名、尤其是遏制PM2.5的成败,取决于管理部门对企业产能的限制能力。要提高限制能力,一个是从执法层面防止政策“跑冒滴漏”,二个就是一刀切,比如看企业用电量执行强行“拉闸”。精准限制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将工业经济生产服从于治污目标,为确保环境系统班子领导实现承诺而搞一刀切,则是要警惕的。
当然,在治理企业生产污染上,从邢台自查自纠,列明的问题看,确实有不达标企业钻执法漏洞的情况,对这部分动用治理铁腕,无可厚非。最大的问题在于,假如一家企业在任何方面都满足了排污达标的要求,再对它们进行限产减产是不是合适?这个问题直接拷问邢台环境局的“军令状”的诚意和成色。所以,最终还是回到自立“军令状”的起点上,它靠什么举措来实现?以及,这些举措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如何?如果搞一刀切,搞不问青红皂白的运动式治污,邢台市领导和环境局的承诺肯定都能实现,只是守规矩的企业也要成为代价。显然,这是应该避免发生的。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在治霾和保障合法企业发展间做好平衡,避免之前一些地方出现过的状况,铁腕治霾的同时让社会生产生活也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