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种树”自古就在中华文化中就受到推崇,加上其巨大的固碳潜力和多重效益,让很多人在NbS概念兴起时简单地将它与“造林”划上等号。 然而,虽然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但NbS并不等同于“造林”。湿地、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这是森林单一生态系统无法代替的。应避免一味地为追求森林覆盖率,而占用草地、湿地进行造林。科学识别地块、合理规划方案是造林的前提。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NbS不仅是如造林那样发挥碳汇功能,它也可以减排。全球范围内,两种最主要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中,高达19%来自种植和养殖业。NbS的农田养分管理、稻田管理等路径在减少这些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优化稻田管理是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图片来源: Arian Zwegers / Flickr, CC BY 2.0 目前,中国在向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提交的NDC中仅对森林相关目标进行了量化,但为全面挖掘NbS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调动各方推动除造林之外的NbS路径的积极性,中国应在其NDC中加强森林以外生态系统相关目标的量化,而其前提是更加充分的科学研究。 NbS全面、长效性实施的保障是完善的政策激励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毅认为,目前与NbS有关的森林、湿地、草地、农田、海洋、城市等相关职能,分散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委及相关司局中,缺少统筹协调机制。急需在中国环境治理体系下,构建责任分工明确、协调程序井然、正向激励显著的NbS协同实施机制,广泛开展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协作,促进更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治理。 不能舍弃根本
▲对“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过度强调有可能转移人们对于减排和能源转型的紧迫性的关注。图片来源: Eric Sonstroem / Flickr, CC BY 2.0 在一个气候危机步步紧逼的时代,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从森林、湿地、农田、草地,到城市和海岸带,给我们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无悔”选项。在选项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科学证据基础、政策和多方参与机制来推动这场系统性变革。 本文首发于中外对话网站,原标题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碳中和的“无悔”路径》。
■ 曾楠、靳彤、张小全均供职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推荐阅读 ⭐精彩继续,将中外对话设为星标⭐ For English version, click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