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全球马哈希传承禅修中心资料,七清净及十六观智,注释

阿含经 2020-09-14

全球马哈希传承禅修中心资料


在缅甸,马哈希传承的中心,超过六百多家,但由于大部分没有中英文翻译,因此多数不接待外籍人士。比较多华人前往的是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总部、班迪达禅修中心的仰光和森林中心(Hse Main Gon),以及恰宓禅修中心的仰光和莫比(Hmawbi)中心,设备相对完善及有英文、华语的翻译。


至于缅甸国外,全球各地均有马哈希传承的禅修中心,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地都有分中心,许多都能够提供英文或华语翻译,十分便利。海外华人可以透过下面的联络数据,寻找附近的马哈希传承中心学习。


以下是一些前往缅甸禅修的事项:


i)·申请报名


为了让禅修中心更好地安排住宿等事宜,禅修者应提前联络禅修中心报名申请禅修的位置,由于部分季节可能名额紧张,欲参加者应该提早几个月前筹划,耐心等候审批,如果久久没有回复,可以致电或电邮负责报名的人员查询。有的月份禅修中心若不多外籍人士,则可以随时入住禅修;不过,禅修中心亦可能因应个别情况,不接受申请,敬请留意。


ii)签证


缅甸的「旅游签证」现在一般为一个月(28日),如果希望禅修超过一个月,那么便需要申请禅修签证,批出的日期,最多三个月,并可以在缅甸期间续签;另外亦有70日的商务签证。现在缅甸出入境部门有网络申请的电子签证,费用为50元美金,十分便利,网站可以申请旅游或商务签证。


签证的官方网站:

https://evisa.moip.gov.mm/


禅修者应注意,禅修签证的申请,需要事前取得当地禅修中心的「保证书」(或「邀请函」),方能申办,而且这代表那三个月,都只可以居住在该禅修中心。


iii)气候


酷热的月份:

三月~五月,温度在25至40度摄氏

(这是最暑热难耐的季节,中午可以到43度以上,四月是缅甸新年,禅修中心一般很多人,禅堂和住宿非常拥挤,不宜前往)


雨季:

六月~十月,温度约在23至35度摄氏


清凉的月份:

十一月~二月,温度约在18至28度摄氏

(这是最适合禅修的季节)


iv) 雨安居(vassa)


每年七月中下旬至十月中下旬,是僧众的雨安居,那段期间,禅修中心相对比较多僧众,禅师们也比较少出外,如果希望较长时间跟某位禅师学习,这是比较适合的时期。


v)货币


缅甸市面都是使用缅币(kyat,1美金等于约1200缅币),不过很多地方也会接受使用美金,但是当地人对美金的新旧程度很在意,美金必须要干净平整无折痕、无印记,否则兑换价值大减甚至不收,这一点请必须注意,携带新净的美金。


vi) 交通


机场或其他旅游境点的出租车(的士),很多时候见到外籍人士都会漫天索价的,因此务必了解清楚前往某中心所需的费用。亦可以向禅修中心请求安排出租车到机场(自费),这样一般比较安全。


vii)费用或捐献


禅修中心一般都是免费供大众修行的,如果想供养或捐献,有几种选择可以进行:早餐、午餐、黄昏的果汁、建设、供僧等。一般如果提供饮食较好的中心,早餐一个人大概1~1.2美金,如果是有一百人的道场(连法工、职员等),那么早餐大概100~120美金,视乎食物的质量;午餐一般是早餐的两倍到三倍之内;至于果汁,大概是一人0.2美金。(按2018年初的情况)


缅甸僧人一般是不会接触金钱的,所以请不要给钱或递红包给僧人,应该到办事处,向负责人员表示想供养僧团或某位尊者的「四资具」(衣服、饮食、医药和卧具),他们会把资金安排作购买物资给相关的僧团/尊者,如果是僧服或物资,则可以直接供养僧人,但食品不能在午后供养。


viii)饮食文化


缅甸是南传佛教国家,因此寺院或禅修中心,主要食用三净肉,有的中心能够为禅修者提供素食,然而都会夹杂五辛(葱、蒜、洋葱等)和鸡蛋,严格汉传素食者,或需要自备坚果或营养品补充。一般而言,白饭和粉面是每日的主食,缅甸传统的鱼汤粉是常见的菜色。禅修期间由于持守八戒,中午12点后均不能进食固体食物、咖啡、茶等,有的中心会在下午提供果汁。注意缅甸食物相对油腻,很多会有辣椒、油炸、味酸及嗜甜,高血压及糖尿患者需特别注意,部分中心有提供清淡的食物如粥或玉米,水果如香蕉、苹果等亦多数每餐供给。应尽量避免进食冷品,以免水土不服。


ix)卫生及衣着


缅甸很多季节天气潮湿炎热,一般中心虽然都会具备基本设施,然而有的可能比较简陋、发霉或受潮,因此应注意清洁、带备卫生用品或床具等。缅甸的超级市场都是各式货品齐全的,可以购买后再进入禅修中心。有的禅修中心附有小型诊疗中心,可以治理如感冒等的疾病,及提供简单医药。


禅修中心一般要求学员穿着白色上衣(女众可能需要穿长袖)及缅式的Sarong/longyi(类似长裙)。可以在办公室购买或借用,不过最好提前准备。衣服在雨季(尤其七、八月)一般会比较难晾干的,敬请注意。


x)禅修日程


这是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的国际禅修营日程,其他道场作息大多类似,有的可能在凌晨4点起床,到晚上9、10点休息,坐禅一般每日六至七座。

 

03:00

起床

03:30-4:00

行禅

04:00-4:45

坐禅

04:45-5:00

早课

05:00-6:00

早餐

06:00-7:00

坐禅

07:00-8:00

行禅

08:00-9:00

坐禅

09:00-10:00

洗澡或者行禅

10:30-11:30

午餐

12:00-13:00

坐禅

13:00-14:00

行禅

14:00-15:00

坐禅或者听开示

15:00-16:00

行禅

16:00-17:00

坐禅

17:00

喝果汁

17:00-18:00

洗澡或行禅

18:00-19:00

坐禅或听开示

19:00-20:00

行禅

20:00-21:00

坐禅

21:00-21:15

晚课及休息

xi)各地道场联络数据:

缅甸

1. 马哈希禅修中心(仰光总部)

Mahasi Sasana Yeiktha

地址: Buddha Sasana Nuggaha Organisation No 16, Sasana Yeiktha Road, Bahan Yangon, 11201 Myanmar

电话: (+95) 01 541971, 552501.

传真: (+95) 01 289960

网站: http://www.mahasi.org.mm/

电邮: mahasi-ygn@mptmail.net.mm, mahasi.meditationcenter@gmail.com

2. 班迪达(仰光)禅修中心

Panditarama Shwe Taung Gon Sasana Yeiktha

地址: 80-A, Than Lwin Road, Shwe-gon-dine, Bahan 11201, Yangon, Myanmar

电话: +951 535 448, +951 705 525

电邮: com2panditarama@gmail.com

网站: www.panditarama.net

(中文联络人:圣法尼师QQ:1034823075 或电邮:santadhammaa2010@gmail.com

3. 班迪达(森林)禅修中心

Panditarama Forest Meditation Centre (Hse Main Gon)

地址: Hse Main Gon, Bago Township, Myanmar (Burma)

电话: +95 949 450 787, +95 953 008 85, +95 953 025 00

(可经由仰光中心联络和安排)

4. 恰宓(仰光)禅修中心

Chanmyay Yeikth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55/A), Kabar Aye Pagoda Road, Mayangone, P.O. 11061, Yangon, Myanmar.

电话: +95-1-661479, 652585

手机: +95-9-73012333

电邮: chanmyayinform@gmail.com

5. 沙达玛然希禅修中心(仅缅语/英语)

Saddhammaransi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7, Zeyar Khaymar Road, 8th mile, Mayangon Tsp., Yangon

电话: +95-1-661597

6. 恰宓(莫比)森林禅修中心

Chanmyay Yeikth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Satipatthana Road, Shansu, Hmawbi, Myanmar

电话: +95-9-783000775

(可经由仰光中心联络和安排)

7. 恰宓绵禅修中心(仰光郊区)

Chanmyay Myaing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Shwe U Min Street, No.3 Highway, Laydaungkan, Mingaladon Township, Pale PO 11022, Yangon, Myanmar

电话: +95 (0)97 996 83858, +95 (0)1 638 350

电邮(Virañani尼师): viranani@gmail.com

其他亚洲地区(下列部分中心只能提供英文翻译)

8. 尼泊尔蓝毘尼禅修中心

Panditarama Lumbini International Vipassana Meditation Center

地址: Lumbini Garden, Lumbini, Rupandehi District, Nepal.

电话: +977 71 621084, +977 71 580118

电邮: info@panditarama-lumbini.info

网站: http://www.panditarama-lumbini.info/

9. 尼泊尔国际佛教禅修中心(加德满都)

International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er

地址: G P O Box 8973, NPC 269, New Baneshwor, Kathmandu, Nepal.

电话: +977 1 4784 631, +977 1 478 2707

电邮: ibmcsati@gmail.com

(新加坡及马来西亚道场很多都能提供华语翻译)

10. 新加坡内观禅修中心

Vipassana Meditation Centre (Singapore)

地址: No. 251, Lavender Street, 338789, Singapore.

电话: 64453984

电邮: vmckm@singnet.com.sg

网站: http://vmc128.8m.com/

11. 新加坡恰宓禅修中心

Chanmyay Yeikth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No. 03 Verdeview, Choa Chu Kang Estated (688641), Singapore

电话: +656 3673100

电邮: info@chanmyaysin.org

网站: www.chanmyaysin.org

12. 新加坡念处禅修中心

Satipatthan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8 Jalan Shaer, Sembawang Springs Estate, Singapore 769355

电话: (65) 67589488

电邮: sati_patthana@yahoo.com.sg

13. 马来西亚佛教禅修中心(槟城)

Malaysian Buddhist Meditation Center (MBMC)

地址: No. 355, Jalan Mesjid Negeri, Penang 11600, Malaysia

电话: +604 2822 534

14. 马来西亚尼乐塔禅修中心(霹雳州爱大华)

Nirodharam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No. 26265, Jalan Columbia, Manjung, Perak, 32400 Ayer Tawar, Perak, Malaysia

电话:+60 12-738 5386

15. 马来西亚卡玛兰迪禅院(柔佛州峇株巴辖)

Khemanandi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Bt 6 3/4, Jalan Kluang, Batu Pahat, Johor, Malaysia

网站:http://www.kmnd.org/

电邮: sinianchuchanxiu@163.com

电话:+60 12-727 1389(杨妈妈)

16.马来西亚梳邦再也佛教会(雪兰莪州)

Subang Jaya Buddhist Association

地址: Lot PT12593, SS13, Exit Jalan Kewajipan, 47500 Subang Jaya, Selangor

网站: https://sjba.org

电话: +60 3-5634 8181

17. 印度尼西亚念处禅修中心

地址(一)森林中心:Bakom Center, Dusun Barulimus, Kampung Bakom Rt. 02 Rw. 10, Kelurahan Cikancana, Kecamatan Sukaresmi, Kabupaten Cianjur, Puncak, Jawa Barat, Indonesia

地址(二)雅加达城市中心:Perumahan Citra Garden 1 Extention, Blok AA No. 1, Cengkareng, Jakarta Barat 11840, Indonesia

网站: www.yasati.com/

电邮: yasati_mail@yahoo.com

电话:+62 877 2005 5600(Sayalay Gambhiranani)

18. 泰国恰宓禅修中心

Chanmyay Yeikth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45/1 , MU 4 Tambol Tanonun- Kard, Anpur Muang, Nakhon Pathom, 73000, Thailand.

电话: +66-81-8109632, +66 896875250

手机: +95-9-49226338

电邮: dhammodaya@hotmail.com

19. 泰国曼谷内观禅修中心(大界寺第五區)

Insight Meditation Centre. Wat Mahathat, Section 5

地址: 3/5 Maharat Road, Phraborommaharatchawang Sub-district, Phra Nakhon District, Bangkok, 10200 THAILAND

电话: +66 2 222 6011

20. 泰国清迈班迪达禅修中心

Panditarama Chiang Mai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No (108/1) Kasat Pattana T. Papai A. Sansai, Chiang Mai 50210 Thailand

电话: +66 9-3131 40201, +66 9-473 64662

21. 韩国班迪达禅修中心

Panditarama Seoul International Vipassan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Yongcheon-ri 227-2, Okcheon-myeon Yangpyeong-gun, Kyeonggi-do South Korea

电话: 031-774-2840

电邮: manapika@hanmail.net

澳洲

22. 悉尼班迪达禅修中心

Panditarama Sydney Meditation Centre Inc.

地址: 70 Market Street, Smithfield NSW 2164, Australia

电话: +61 02 9729-2343

电邮: pannathami@panditaramasydney.org, pannathami@yahoo.com

23. 墨尔本班迪达禅修中心

Panditarama Melbourne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No. 51, Hope Street, Springvale, Victoria – 3171, Australia

电话: +61 3 9574 1816

电邮: contact@panditaramamelbourne.org

网站: http://www.panditaramamelbourne.org/

欧洲

24. 英国可念法禅修中心

Saraniya Dhamm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No. 420, Lower Broughton Road, Salford, Manchester, Lancashire M7 2GD, U.K.

电话: +44 (0)161 281 6242

电邮: admin@saraniya.com

网站: http://www.saraniya.org.uk/

25. 英国内观学会

Association for Insight Meditation(Bhikkhu Pesala)

地址: 34B Cambridge Rd Ilford IG3 8LU U.K.

电邮: pesala@aimwell.orgterryshine@gmail.com

网站: http://www.aimwell.org/

26. 比利时法炬禅修中心

Dhammaramsi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Rivière, Belgium

网站:http://www.dhammagroupbrussels.be/en/dhammaramsi-center/

电邮: jpdty@hotmail.com

27. 法国释迦牟尼佛教禅修中心

Association Bouddhique Sakyamuni

地址: Sakyamuni Meditation Centre33, allee Emile Gemton, Montbeon89340 Saint Agnon, France电话(+33) (0) 3 86 96 19 44

28. 意大利樱树野原禅修中心

Pian dei Ciliegi

地址: Loc. Bulla di Montesanto

29028 Ponte dell’Olio (Piacenza), Italy

电邮info@piandeiciliegi.it网站www.piandeiciliegi.it

(部分课程为内观,或收费)

美国/加拿大

29. 美国加州如来禅修中心

Tathagata Meditation Centre

地址: 1215 Lucretia Ave., San Jose, CA, USA.电话: 408 294 4536, 408 977 0300电邮: sontusila@aol.com, sontusila@gmail.com网站: http://www.tathagata.org/index.html

(收取基本食宿费用)

30. 美国夏威夷班迪达禅修中心

Panditarama Meditation Centre, Hawaii

地址: 640 Hakaka Street, Honolulu, HI 96816

电话: (808) 256-8094

31. 美国伊利诺伊恰宓禅修中心

Chanmyay Yeiktha Meditation Centre, Illinois

地址: 9 Harriet Lane, Springfield, Illinois, 62702, USA

电话: +1 (217)7269601

电邮: president@chanmyayusa.org

网站: www.chanmyayusa.org

32. 美国缅甸佛教协会

America Burma Buddhist Association

地址: 619 Bergen Street, Brooklyn, NY 11238

电话: (718) 622-8019

网站: http://www.mahasiusa.org/addresses.html

33. 美国休斯顿禅修中心

Houston Meditation Center (HMC)

电邮: hmc281@sbcglobal.net

网站: http://www.houstonmeditationc.com/?q=zh-hant

34. 加拿大念处禅修学会(可提供中文翻译)

Satipatthana Meditation Society of Canada

地址: Chanmyay Yeiktha, 19640, Silverhope Rd, Hope, BC, V0X 1L2

电邮: info@satipatthana.ca

35. 加拿大曼努马雅上座部佛教会

Manawmaya 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地址: 13620, 108 Avenue, Surrey, BC V3D 2J6 Canada

电话: +1 604 951 9054

非洲

36. 南非比勒陀利亚恰宓禅修中心

Chanmyay Yeiktha Meditation Centre地址: No 51 , Kruger Avenue, Lyttleton Manor, Pretoria

No 37 A, Alcade Road Lynnwood Glen, Pretoria, South Africa

电话: 5204015849089

中国大陆

37. 北京

联络人:明慧西亚莉(方兰琴)手机号:+86 13522355208

微信:fanglanqinchanxiu

38. 江西省

惟诚法师手机:+86 15909472363

无忧法师手机:+86 17379545980

39.福建

联络人:智严尊者

Email:741690337@qq.com

台湾各地区

佛陀原始正法中心(MBSC)总部及分支中心

40. MBSC明善寺(总部)

地址:544南投县国姓乡福龟村长寿巷47-1号电话:+886 (049)272-1151电邮:minsh.org@gmail.com

网站:http://mbscnn.org/

41. MBSC台北禅修中心

地址:MBSC台北禅修中心/台北市杭州北路28号12楼 (紧邻华山文创园区)(捷运善导寺站6号出口,向前行至杭州北路左转,约5分钟可抵达。)

电话:+886 (02)2321-2657

电邮:mbsc.tpe@gmail.com

42. MBSC高雄禅修中心

地址:813高雄市左营区文学路187号4楼

电话:+886 (07)346-1942

电邮:mbsc.khh@gmail.com

43. MBSC高雄大树禅修中心

地址:840高雄市大树区井脚路111〜19号

电话:+886 7 652 0551

电邮:mbsc.tsu@gmail.com

44. MBSC台中教育中心

地址:402台中市南区文心南路888号13楼之7(B5栋)

电话:+886 (04)2263-6113

港澳地区

45. 香港慧观禅修会

地址(一):太子道西一八四号金宝楼1B

地址(二):大屿山法航精舍(邻近宝林寺)

电话: (852) 6219 1998电邮: hkims.retreat@gmail.com

网站:https://hkims.org/

46. 澳门佛教正勤禅修中心

地址:澳门大堂区连安围16号富绅大厦一楼

电邮:meditationmacau@outlook.com

微信/Line:ksitiputra

脸书群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7491599270415/

禅修者守则

1. 禅修者除了在办公事处理事务或小参(interview)时,应全程禁语。

2. 禅修者应遵照禅修日程表,准时到达禅堂,并按照时间表禅修。

3. 禅修者从早晨起床后直至晚间临睡前,要努力做到每一刻都能够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禅修时恭敬、诚恳、勤奋、耐心地修习。

4. 禅修者的一切动作行为必须慢速进行。

5. 在坐禅时间,禅修者不要练习行禅。

6. 在坐禅时间,禅修者不要阅读、写字,不要睁开眼睛。

7. 禅修者不要比规定的时间提早离开禅堂。

8. 有小参时,请禅修者提前5分钟到达小参室,并做好小参的准备。小参后不要回到自己房间,要按照时间表继续禅修。

9. 在恭听佛法开示的时候,禅修者要坐在自己位置上,不要行走或躺卧,不要弯曲膝盖后将头枕放在上面。

10. 任何时候都不要采用把腿脚径直朝向佛像的姿势而坐卧,也不要在禅堂里做瑜伽等运动。

11. 在排队准备去饭堂的时候,要听从禅堂尊者的指示。请让老年人优先站在队前。前往饭堂时,队列依序是男出家众、男众、女出家众、女众。

12. 在离开自己房间之前,请检查水电设施是否已经全部安全关闭,特别是在停水停电期间,以免造成浪费。

13. 短期出家者,若早上没有小参,同时没有身体疾病时,请在早餐后列队前去托钵。如果有任何身体不适或其他理由,而不能够托钵,需要向住持禅师或负责禅堂的尊者请假。

14. 应避免制造声响甚至噪音,影响其他禅修者休息。

15. 应暂时放下之前曾学的法门,不要比较,并按照中心的指导要求修习,尤其不应在禅堂内,进行诸如念佛、诵经或持咒等修法,以示尊重。

16. 禅修期间不要照相,应在禅修结束后才拍照。

17. 注意收摄眼根,避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18. 不要在中心进行社交活动,切勿影响其他人的修习。

 

七清净及十六观智


七清净

十六观智

I. 戒清净

(a)出家众:波罗提木叉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

(b)在家众:五戒、八戒或十戒。

II. 心清净

(a)奢摩他的近行定、(b)奢摩他的安止定、(c)毗婆舍那剎那定。*1

III. 见清净

1.Namarupa-pariccheda-ñana名色分别智:辨别名及色。

IV. 度疑清净

2.Paccaya-pariggaha-ñana缘摄受智 (小须陀洹)*2:辨别名、色的因果关系。

V. 道非道智

3.Sammasana-ñana触知智(思惟智)*3:见三法印

4a.Udayabbaya-ñana稚弱生灭智:初见名、色的生、灭。可能面临十种毗婆舍那染:光、喜、轻安、胜解、策励、乐、智、现起、舍、欲。

VI.行道智见清净

4b.Udayabbaya-ñana强力生灭智:见名、色的生灭。

5. Bhaṇga-ñana坏灭智:只见灭的现象。

6. Bhaya-ñana怖畏智。

7. Adinava-ñana过患智。

8. Nibbida-ñana厌离智。

9. Muncitukamyata-ñana欲解脱智。

10. Patisaṇkha-ñana审察智。

11. Saṇkharupekkha-ñana行舍智。

12. Anuloma-ñana随顺智。


13. Gotrabhu-ñana种姓智:超越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此智不属第六清净,也不属第七清净。

「至出起观」,含三种智:11.行舍智、12.随顺智、13.种姓智。

VII.智见清净

14.Magga-ñana道智: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及阿罗汉道。

15.Phala-ñana果智: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16.Paccavekkhana-ñana省察智:省察道、果、涅盘、已断的烦恼、未断的烦恼。

*1 《清净道论》论及「心清净」时,虽未提到「观剎那定」;不过,依据其他巴利注、疏,「观剎那定」也属「心清净」。*2 得「缘摄受智」者,名为「小须陀洹」。若临终时未退失此智,下一世将不会堕入恶趣。*3《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只提到「触知智」乃至「随顺智」等十种观智。但巴利注释书中,「名色分别」、「缘摄受」也被视为观智;广义而言,包含「种姓智」的话,共有十三种观智。

注释

 

1. 有的译作「雪布」,这里改为依循国际用语「瑞波镇」。 

2. 有的译作「打端」,这里改为依循国际用语「直通镇」。 

3. 「明贡大师」亦有译作「明坤」或「明昆」,他与持三藏明昆大师是同名Mingun的,此书中使用「贡」和「昆」区分两人。 

4. 在U Htay Hlaing所作的《Theelon Sayadaw》一文中,提及敏东王曾找來一位博学的高僧天噶贊大师(Thingaja Sayadaw),尝试考验替隆大师的佛学知识及修证。在天噶贊大师到了替隆大师的寺院后,替隆大师不用查看任何书籍,边在编割木条用作牙刷,很从容地便回答了各個难題。天噶贊大师欲离開寺院回程前,替隆大师问其說:「你是怎样來到這里的?」天噶贊大师回答說:「坐小船。」大師說:「那么,你先坐船回去吧。」就在船差不多抵岸的時候,天噶贊大师见到一个人站在岸上,并发现那人竟是替隆大师,於是內心对大师的证量(神足通)深深地敬信。同一文中,记载了明贡大师认为替隆大师是三果「不还者」(non-returner)的说法,并且显示替隆大師预知自身的死亡。 

5. 明法比丘旧译的《马哈希大师略传》,在此处误写明贡大师为替隆大师的弟子,实际应是其徒孙。从年岁上的推算,亦可以确定他们不可能是师徒关系。 

6. 马哈(Maha)是「大」,希(si)是「鼓」,这所寺院是因有大鼓而被如此称呼;Kyaung读音類似jiang,寺院之意。 

7. Gustaaf Houtman (1999), p.206, Mental Culture in Burmese Crisis Politics: Aung San Suu Kyi and the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Retreived:http://www.burmalibrary.org/docs19/Houtman-1999-Mental_Culture_in_Burmese_Crisis_Politics.pdf此外,笔者亦从仰光孙伦禅法的导师处,了解过相关的故事緣起。中译《宣隆大师传》有提及1948年9月吴努拜訪孙伦大师的问答,內文虽然沒有提及邀请大师之事,推算应发生在那期間前后。 

8. 大师出家前是一名不识字的农夫,42岁才出家,因此並沒有深入研究过经论。 

9. Mahāsī Sāsana Yeikthā (2017), The Buddha Sā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hasi.org.mm/ 

10. 在《中部界分別经》(Dhātuvibhaṅgasuttaṃ)中,佛陀提到如实观照风界的六种特相,其中包括「腹內的风」(koṭṭhāsayā vātā)及「腹內肠外风」(kucchisayā vātā),這是观修腹部的经证,其它经典,如《中部》的《象足跡譬喻大经》及《教誡戒罗侯罗大经》也有同样的经文。原文如下:比丘!什麼是風界?風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比丘!什麼是自身內的風界?凡自身內、各自的,是風、與風有關的、執取的,即:上行風、下行風、腹部中的風、腹腔中的風、隨行於四肢中的風、呼吸等,或凡任何其身內、各自的,是風、與風有關的、執取的,比丘!這被稱為自身內的風界。又,凡自身內的風界、外部的風界,都只是風界,它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它後,他在風界上厭,他使心在風界上離染。(取自庄春江居士之中译版:http://agama.buddhason.org/) 

11. 雷迪大师是缅甸被誉为阿罗汉的高僧,精通经论及有甚深修证。他的弟子莫因尊者,是论典的专家。杰克.康菲尔德著,新雨编译群 译《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第十一章‧莫因西亚多──内观训练》中记载:「因观呼吸而观察身体现象的分解,就像观察手的移动,行者必须检查身体中间部分的身体现象,不必像练习呼吸时注意鼻孔空气的进出,而祇注意身体的中间部分,如此将察觉到身体这部位的起伏移动──吸气时升起而呼气时伏下。对呼气与吸气的物理现象均能注意观察,将了解无常是我们可以体会的。」取自http://www.buddhason.org/book/export/html/154 

12. 据笔者了解:从前缅甸人学习佛典,一般都碍于不谙巴利文而难以进行,因此古时研究佛典都是僧人的专业。只是到了第六次结集之后,马哈希大师开始对译这几部重要的书籍,其他高僧们亦在差不多时期,开展了译经的工作,才使得巴利三藏,相继在几十年内大部分被译成缅文,不然缅甸大多数人至今还不能研读佛法经论。 

13. Jack Kornfield (2010), Enlightenments, Inquiring Mi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quiringmind.com/Articles/Enlightenments.html 

14. 马哈希大师传(缅文影片)https://youtu.be/rIUndHjVIvE 

15. 有的版本作1952年,这里依据马哈希禅修中心总部官司方网页而写。 

16. 「阿毗旺萨」(abhivaṃsa):这需要通过两个不同的僧伽委员会所设立的「法阿阇黎」考试,并在特定年龄前考获方能取得的教理上的头衔。据笔者了解,这分别为仰光「策底央噶那」(Cetiyangana)及曼德勒「萨迦斯哈」(Sakyasiha)两个法阿阇黎考试。 

17. 读者可以自行观看班迪达大师的开示视频,一睹大师的安稳与寂然:https://youtu.be/FyM51tWt8XI 

18. 明法比丘旧译的《马哈希大师略传》在此处误写为「心脏病」,事实应是急性脑中风引致脑内出血,昏倒然后逝世。 

19. Maung为缅文对年轻男性的尊称,此处略去译音。 

20. 止禅的目标,在于培养专注、寂静的状态,最终达至各种「禅定」(近行定、四禅八定等),并不会透视和认识对象的特质,內观则不然,需要透视现象的「无常、苦、无我」特质,因而产生「智慧」。 

21. 「十遍处」(kasiṇa),又称「十一切处」,是长时间以观想、专注某单一对象的方式,以培养「禅定」的修法,常见的修法是「白遍处」,即以白色圆盘为构想对象并专注于其中。《清净道论》所载的十种修法分別为: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光明及限定虛空。 

22. 「十不净」:膨胀相、青淤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砍斬离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骇骨相。 

23. 「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施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念呼吸、 寂止随念。 

24. 「三十二种身分」: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眼泪、膏、唾沫、鼻涕、关节滑液、尿。 

25. 业处(kammaṭṭhana):意为「工作之处」,即禅修的方法。 

26. 「蕴」亦有翻译作「阴」,即「覆荫」的意思,佛经中常见的「五阴」,意思即是「五蕴」。 

27. 「实相」:真实的相貌、现象的本质的意思。 

28. 「识」、「想」和「慧」的区別。《弥兰陀王问经‧第三品》提及「vijānanalakkhaṇaṃ viññāṇan」,意思是「识以了別为特相」。同经,「想蕴」的特相被定义为「知觉」(saññā),意思雷同。然而,按照《清淨道论‧说蕴品》,它们与「慧」虽然同为认知,但有如下的区別:「想──只能想知所缘「是青是黄」,不可能通达「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特相;识──既知所缘「是青是黄」,亦得通达特相,但不可能努力获得道的现前;慧──则既知前述的(青黄等)所缘,亦得通达特相,并能努力获得道的现前。」另外,「想」亦有在对象作记号(心上的相),即记认对象的相貌。 

29. 读者需注意,在佛教的论典中,「行蕴」涵盖50种「心所」或心理活动,这里只列举了一种。 

30. 巴利文:「netaṃ mama, nesohamasmi, na meso attā’ti」。「这不是我的」(netaṃ mama),美国菩提比丘英译为this is not mine;「我不是这个」(nesohamasmi),菩提比丘英译为this I am not;「这不是我的真我」(na meso attā),菩提比丘英译为this is not my self 。与它们对应的是「这是我的」(etaṃ mama)、「我是这个」(esohamasmi)、「我的真我」(attā me),按注释书《显扬真义》/《破斥犹豫》,它们分別是「渴爱之执」(taṇhāgāho/taṇhāggāho, SN.12.61/MN.22)、「慢之执」(mānagāho, MN.22)及「(邪)见之执」(diṭṭhigāho, MN.22)。因此,以正慧观察,则可以去除「渴爱」、「慢」及「邪見」。 

31. 「有『[这是]解脱』之智」(vimuttamiti ñāṇaṃ hoti),菩提比丘英译为「出现『这是已被释放』的理解(智)」(there comes the knowledge:”It’s liberated”)。按:《破斥犹豫》以「省察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ṃ, MN.4)解说。(ii)「解脱智见」(vimuttiñāṇadassana),菩提比丘英译为「释放的理解与眼光」(the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liberation, AN.10.1)。按:《显扬真义》以「省察智」(paccavekkhaṇañāṇaṃ, SN.46.3)解说。(附注取自庄春江居士工作站: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530.htm) 

32. 《相应部22相应15经》。 

33. 《相应部22相应122经》,又称《持戒者经》。 

34. 《相应部22相应123经》。 

35. 预流,又称「入流」、须陀洹(sotāpanna)或初果圣者;佛教圣人的最初阶位。 

36. 阿罗汉(Arahant),上座部佛教圣人的第四(及最高)阶位,已断尽一切烦恼的人。 

37. 一来,又称「斯陀含」(sakadāgāmi)或二果圣者。 

38. 不还,又称「阿那含」(anāgāmi)或三果圣者。 

39. 补入马哈希大师所讲解的原经文。 

40. (一)有关断尽烦恼的阿罗汉,如何可以有不宁静,请参阅《相应部17相应30经/比丘经》(Bhikkhusuttaṃ):「比丘們,我说:利养、恭敬、名声甚至能妨害一位漏尽阿罗汉比丘。」世尊说了这番话后,阿难尊者对他说:「大德,利养、恭敬、名声怎样妨害一位漏尽阿罗汉比丘呢?」「阿难,我不是说利养、恭敬、名声能妨害他不动摇的心解脱。阿难,我说,当他不放逸、勤奋、专心一意的时候,利养、恭敬、名声能妨害他当下安住在乐之中。」(二)现法乐注──「在此生中的乐住处」(diṭṭhadhammasukhavihārā),菩提比丘英译为「快乐住处」(pleasant dwellings)。按:《显扬真义》说,这是住于果等至(达到果位)之乐(phalasamāpattisukhavihārā),长老说,这通常指「禅定」(jhānas)。从上述的意思,可以知道世俗事情能妨碍阿罗汉享受「禅悦」之乐,让他感到不宁静和不舒服。 

41. 标记(note或label):意思是观照对象时,在内心默念「看」、「听」等词,以便更专一和准确地观察对象,在注释书,这被称为「彼生概念」(tajjā paññatti)。班迪达尊者在《佛陀的勇士们》解说「标记」时说:「在修习之初,你必须使用所缘的名称,以便获得精确的觉察力。当练习成熟时,便不需要使用所缘的名称。关于这一点,《清净道论大疏钞》(Visuddhimagga Māhaṭīkā)曾有如下的问答说明:Nanu ca tajjāpaññattivasena sabhāvadhammo gayhatīti? saccaṃgayhati pubbabhāge, bhāvanāya pana vaḍḍha- mānāya paññattiṃ samatikkamitvā sabhāveyeva cittaṃ tiṭṭhati. (Vism-mhṭ I 266)难道不需藉由「彼生概念」来把握自性法吗?的确!在前阶段〔禅修者〕需藉由「彼生概念」来把握自性法。然而,当修行进步时,心会超越概念,而只安住在自性法上。」 

42. 《清净道论》「风大」的特相、作用、现起的巴利原文:vāyodhātu vitthambhana lakkhaṇā, samudīraṇarasā, abhinīhārapaccupaṭṭhānāti。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提及:风界的特相是支持;作用是导致其他色法移动;现起是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至另一处;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 

43. 英译这里作「substance of material particles」(物质粒子群的元素)及「incessantly coming up processes」(不断生起的过程);这两句话,一般人很容易解读为「色聚」及「心路过程」,然而,经询问杜察如禅师(Sayalay Daw Carudassini)及赖明居士(U Hla Myint),这里并非指这些。而是针对过去一些缅甸尊者,提出以「微细粒子」及类似「电视噪声雪花般的现象」概念来禅修。 

44. 表色(viññattirūpa)有两种──「身表」和「语表」,它是由心念带动身体和语言产生的色法。这里所指的是「身表色」。身表(kāya-viññatti)是心生风界的特别作用,使到身体移动以表达自己的意念。作用是表达意念;现起是身体动作之因;近因是心生风界。 

45. 马哈希大师《内观禅修手册》对这段巴利文注释逐字说明(中译)如下:Esa = 一位在标记及觉知行走时「行走」的禅修者;Pajānāti = 清晰地知道;Gacchāmiti cittaṃ = 想要行走的心;Uppajjati = 生起;Tam = 此心;Vāyaṃ janeti = 引致支持及移动发生;Vāyo = 支持及移动的活动;viññattiṃ janeti = 导致表色(欲要移动或行走所产生的身体移动);Cittakiriyavāyodhātu vipphārena = 因心而导致的移动的推动力而遍及;sakalakāyassa = 全身的、或所有称为「身」的色法;purato abhinīhāro = 逐渐移动至所欲的方向;gamananti = 称为「行走」;Vuccati = 它被如此称为,或应被如此称为。 

46.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苦受(dukkhā vedanā)的特相是体验不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減弱相应法;现起是身体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47. 读者应注意,这里「心」(mind,巴利文citta)、「识」(consciousness,巴利文viññāṇa)和「意」(mentality,巴利文mana/mano)是通用的,意思都是指心的认知。按菩提比丘的说法:它们所不同的是,「识」多用在说明「眼识」等六识;「意」多数是指「身口意」三行,以及认识「法」的意根;「心」则是「经验的中心」,像「想、意志、情感」,是心需要被了解、训练与解脱。 

48.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有关心的特相:识知目标(所缘);作用:作为诸心所的前导者(pubbaṅgama),因为它领导诸心所,也时常由它们陪伴;现起:呈现于禅修者的体验里为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sandhāna);近因:名色(nāmarūpa,精神与物质),因为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与色法而单独生起。 

49. 温宗堃中译《清净智论》中附注:「现量智」,巴利文是“paccakkhañāṇa”,由“paccakkha”(现量的)与“ñāṇa”(智)组成。“paccakkha”由“paṭi”(对着)和“akkha”(眼)构成,意思是「在眼前的」、「现见的」。「现量智」是透过亲身体验而获知的智,与「比量智」(anumānañāṇa)——依推论而得的智,成为对比。 

50. 引文(中文及巴利文)依温宗堃中译《清净智论》的原文。 

51. 在这里,大师提及「(观过去、未来)无法让你了解实性及清除你的烦恼」是值得注意的,过去的现象已灭(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的再次生起,不论是以神通或回忆等,本质上都是「虚妄的」,因此并非「实性」。正如一个人曾经在过去「杀人」,他无论怎样以神通或回忆,返回那杀人的场景,都是无法改变过去那一刻所作的杀业,因为那只是假象,不是真实的过去,如果有「真实的过去」,那必然表示它能够被改变。因此,观过去并不能净化已发生的恶业。那个人所观见的所谓过去,实质只是一种「仿制出来的现象」,如同电视上回放的新闻影像不是真实的人事物一样。行者应进一步了解,即使这些过去影像被观化为粒子或破碎的身心现象等,其本质仍旧是虚妄的,都是本来不存在的现象,是虚妄的「概念」,这些概念只会导致禅修者,产生过去有我(或有某现象)仍然存在的错误见解。观未来的情况性质相似。 

52. 这里,有的解说会加入了「取集心路过程」(samūhaggahaṇa-vīthi),意思即是将前一个心路过程所收集的片段,集成整体,这个取集过程,仍然是真实法。有关这一段落的次序,可以参考已故Dr. Rewata Dhamma大师的英文著作《Process of Consciousness and Matter》有关tadanuvattika-manodvāra-vīthi的段落。 

53. 在这里,Dr. Rewata Dhamma大师表示,在「取过去」到「集起」的过程中,随起的意门过程会反复缘取已逝去的眼门过程的目标,就像知道某个人之前,第一眼看到头的某个部分,并不足以让他认识那是谁,随起的意门过程只会取到部分视讯(色尘);因此眼门过程和随起的意门过程,会继续扫描对象身体的不同部位,并组成一个「整体视觉目标」(whole visible object)。到组成这个「整体视觉目标」为止,这些过程仍然处于真实法,而非概念,原因是这视觉目标存有「色法的性质」(material quality,这里即是指「色尘」),那是取眼门过程的色法目标为目标;而随后的「取形」及「取名」过程则不是,它们是以形象(视讯的意义)和名称概念为目标。 

54. 《上座部佛教百科》:有分(bhavaṅga):巴利文bhavaṅ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分」或「因素」(aṅ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投生那一刻执行的作用名为结生,因为它把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來。结生心:执行这作用的结生心(paṭisandhicitta)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现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刹那。 

55. 若前面再加上「过去有分」、「有分波动」及「有分断」三个心识剎那,则成十七剎那,这是就「极大」的所缘而论,若对象小或微细,心识剎那会相应减少。 

56. 读者可参考《摄阿毗达摩义论》第四章眼门心路过程的相关段落。 

57.  在《无碍解道‧大品第一智论‧第六观生灭智》清楚说明了生灭智,为观察当下(现在)诸法的生灭:Kathaṃ paccuppannānaṃ dhammānaṃ vipariṇāmānupassane paññā udayabbayānupassane ñāṇaṃ? Jātaṃ rūpaṃ paccuppannaṃ, tassa nibbattilakkhaṇaṃ udayo, vipariṇāmalakkhaṇaṃ vayo, anupassanā ñāṇaṃ. Jātā vedanā…pe… jātā saññā… jātā saṅkhārā… jātaṃ viññāṇaṃ… jātaṃ cakkhu…pe… jāto bhavo paccuppanno, tassa nibbattilakkhaṇaṃ udayo, vipariṇāmalakkhaṇaṃ vayo, anupassanā ñāṇaṃ.「观现在诸法之变坏慧是观生灭智」者如何?现在之色已生,[云:]其成相是生、坏相是灭乃是观智。[现在之]受已生[……乃至……现在之]想已生[……乃至……现在之]诸行已生[……乃至……现在之]识已生……[乃至……现在之]眼已生……乃至……现在之有已生,[云:]其成相是生、坏相是灭乃是观智。 

58. 庄春江居士对这句巴利文作了附注:「见以见为量(SA.312)」,南传作「在所见中将只有所见这么多」(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ṃ bhavissati),菩提比丘英译为「在所见中将只有所见」(in the seen there will be merely the seen)。按:这句话一般简为「看只是看」,而「只有……这么多」(mattaṃ,另译为「量、小量的、程度的」),应该就是「见以见为量」中的「为量」,《显扬真义》说,在色处中以眼识而在所见中将只有所见这么多,因为眼识在色上只看见色這么多,沒有常等自性(na niccādisabhāvaṃ),……又或,在所见中之看见(diṭṭhe diṭṭhaṃ);在色上色的认知(rūpe rūpavijānananti)名为眼识,……我的心将只有眼识这么多(cakkhuviññāṇamattameva me cittaṃ bhavissatīti),这是说,当色进入感官范围时(āpāthagatarūpe ),眼识不被染、不愤怒、不变愚痴……。另外,这段的巴利文所用的四个常见字:「diṭṭha, suta, muta, viññā」,古代一般译为「见、闻、觉、知」,代表六根的感官,其中「觉」统合了「鼻、舌、身」三门。因此,这段文表示全部六根门的如实观。 

59. 这两处的引文中,「相」(lakkhaṇa)和「想」(saññā)在这里意义相通。 

60. 《法句经》三七四偈:”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ṃ udayabbayaṃ; Labhatī pītipāmojjaṃ, amataṃ taṃ vijānata ’’ nti. 「若人常正念:诸蕴之生灭,获得喜与乐,知彼得不死。」 

61. 《法句经》三七三偈 ‘‘ Suññāgāraṃ paviṭṭhassa, santacittassa tādino; Amānusī rati hoti, sammā dhammaṃ vipassato ’’ ti. 「比丘入屏虚,彼之心寂静,审观于正法,得受超人乐。」 

62. 《中部》(MN147)及《相应部》(SN35.32)有关厌离「六根门」的经文: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 rūpesupi nibbindati, cakkhuviññāṇepi nibbindati, cakkhusamphassepi nibbindati. 「比丘们!当这么看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在色上厌,在眼识上厌,在眼触上厌,在凡以这眼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上也都厌。」 

63.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寻心所的相关特质:寻的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近因是它的目标。 

64. 四神足亦译作「欲、进、念、慧」。 

65. 这里的引述与英译本有少许出入,原文的英译若直译如下:「比丘,他从前经验过的佛法的片断流入他的快乐中。忆念的生起迟缓,但他那时很快证得道、果、涅盘。」由于这与原经文内容有些许出入,这里选择从原经文摘录对应的经文。 

66. 又译「朵.莎露达西尼禅师」。 

67. 圣法尼师的缅中翻译,比较英译本的内容,更为完整而仔细,这是参考了英译本,作了句式、词汇等修订和润饰,并加入小标题,方便查阅和了解特定观法的段落。 

.................................

关注“阿含经”公众号,发送文字“内观练习”到本公众号,公众号自动回复全文索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