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语最美短诗出炉!北岛、翟永明、方文山等点评
2016年2月2日,“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第二季,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2015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正式颁布评审结果。经过海选、初评、复评和终评等长达三个多月的四轮评审,共产生三等奖及其以上的优秀作品108首,其中新诗75首、旧体诗词33首。
2015年8月8日,短诗大赛正式启动,在短短的54天征稿期间,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等在内的全球1560所高校2.3万(新诗1.7万、旧体6千)大学生的投稿。短诗大赛首创文学类比赛直播模式,为数万诗歌爱好者打造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线上诗歌嘉年华。
下为特等及一、二等奖的新诗获奖作品,一共36首。后台回复“最美短诗”可查看大赛详情和所有获奖作品。
特等奖(6首)
新生活
不要让面孔出现在新闻报道里,不要让青菜
粘上雪花膏的味道。下午五点,她从广场上回来
毛衣上,有腰间盘突出的痕渍
孩子还没回家。她下厨房,为双手换上另一套
节拍——不同于广场上的、过于喧嚣的节拍:
向上,向上举,转个圈,一二,一二三…
她感到自己年轻了二十岁,像某种打扮靓丽的商品
在橱窗前敞开自己,被目光遴选——
而在饭桌前,她喋喋不休地摊开自己
全部的皱纹,想要缓释空气中肿胀的亲情
午夜,她被月色惊醒,卧在身旁的男人
还在熟睡。她按动散发诱惑的遥控器
睁大了眼睛,像试衣镜前的孩童
为每一个新身份战栗不已
炎拓 北京大学
【评委点评】
我惊叹于诗人对生活细节的高度敏感和精准把握,一个女性自我被时间剥夺和被种种外在于自我的身份形像遮蔽与改写的命运真相,令人战栗,令人惊悚!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何言宏
深入同时代里最异质于自己的人的内部,需要最大的同理心,每个词汇和情绪的仔细斟酌,证明了诗人对所书写的人饱含情感,因此后者得到了重新命名。
香港诗人 廖伟棠
这首诗跟真实的现实生活几乎没有距离感,但贴近生活每一个细节的同时,诗人细腻而敏锐地通过叙述安装了一个舒展想象和思考的装置。这首诗远比那些使用大词或故作高深的作品更能抵达人心和引起共鸣。我快速在大脑中置换了一下,即使是译成日语,也不失为上乘之作。
旅日诗人 田原
这首诗试图描绘出一个中年女性的世界和生命状态,显然,这个女性的世界是分裂的,在“青菜”和“雪花膏”、“广场”与“厨房”之间,她无法左右逢源。然而,在庸常中她压抑不住自己对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命状态的渴念:在夜晚,月光和“遥控器”重新把她变成一个试衣镜前的儿童,为自己的新身份而战栗不已。这让我们深深感到,这个战栗的女人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她”,“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
《诗歌月刊》编辑部主任 黄玲君
这首诗非常有意思,它展示了网络上、新闻里的“广场舞大妈”的个人化生活,那个群体符号之外的一个具体的人。为现象漩涡中的广场舞大妈写一首诗其实不需要勇气,需要的是把他们还原为那个人。老人可能是这个时代越来越丧失存在感的一个群体,广场舞未必不是一种存在感的宣示,但这都不是真正的存在感。真正的存在感在这首诗的末尾:“她按动散发诱惑的遥控器/睁大了眼睛,像试衣镜前的孩童、为每一个新身份战栗不已。”
《读首诗再睡觉》主编 流马
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
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
职称、房贷、牛肉的价格
我跻身其中,最为持久
我是这对中年夫妻唯一相符的病症
共同的疾患,二十三年来
无时不在考验他们的婚姻
我差不多就是耐性本身
我是疲惫的侧面、谩骂的间歇
我是流水中较大的那块石头
将眼泪分成两份
脱脱不花 北京大学
【评委点评】
诗人用貌似置身事外的评述来直面不堪直面的生活之恶,形成的落差与其痛感相称。
香港诗人 廖伟棠
平白如话,但每一个字都很痛。没有很深的体验写不出来。入木三分,如浮雕,如可怕的静默,结尾处又如岁月流水,突然石头将眼泪分成两份,又非常重。节奏、画面感和抽象感,都好。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家庭的日常生活很难写,婚姻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稍微处理不好就落俗套。与以往多抒情赞美家庭亲情的诗歌不同,这首《我是使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用简洁的诗句,写出了时代加诸于一个普通家庭的生存压力,也写出了这种压力带给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影响。整首诗写得克制,然意味深长。
诗人 蓝蓝
这首诗让我想到一个哲学命题——“是儿子生出了父亲,而不是父亲生出了儿子”,如果没有儿子的出生,父亲的称谓就不可能达成。体现在本诗中,其实没有我,爸妈也会衰老的,但诗人把自己放置了进去并进而认定,正是因为我,爸妈才衰老。这么一放置,诗人就要承担起爸妈衰老的责任了,其中的负疚之情也是诗人对父母的体恤之情。本诗同时提供了每一个家庭日复一日生活中的鸡零狗碎事,篇幅虽短,涵括的东西却极多。
诗人 安琪
反复磨一把刀
钝和锋利是看不见的
所以必须选择试
试就和伤害有关了
药片和绷带
我必须准备充足
好随时按住过于鲜艳
过于刺眼的血
疼是一种往里生长的植物
越大便会隐藏得越深
每天,我都反复磨一把刀
也反复被一把刀磨
在刀和磨石之间
我时而提起一把刀
又时而弯成一方磨石
杨默 四川大学
【评委点评】
该诗对于疼痛的理念处理较好,特别是关于内与外的二元世界叙述不露痕迹,结尾也较为自然,段落起承转合很好。
《诗歌月刊》主编 王明韵
杨默同学的立意很好,但不容易“控制局面”。比如,第一段拖沓,第二段第一行“疼是一种往里生长的植物”,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诗眼”,第二句跟不上了,可惜。第三段互相纠缠,结尾拖沓,没有展开新的可能性。
诗人 北岛
《反复磨一把刀》写的是一个人的成长,写的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自我的过程。人有时是悖论式的存在,是反对自我的另一个人。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稍显拖沓,即便只有后半部分也不失为一首简短的好诗。
诗人 蓝蓝
这是一首青春成长诗,也是一首社会寓言诗。“疼是一种往里生长的植物,越大便会隐藏得越深”是全诗的诗眼,表明了诗人一直压抑的苦闷与无法解脱的伤痛。诗人是想改变现状,努力进步的,而且深知做事就是会犯错误,就是会受伤害,因为不做事不努力不尝试,所有存在的美善(锋利)与生命的衰败(钝)都是未知的。然而生命的过程(社会的进程)正是这样,时而成为一把刀,时而变成了一方磨刀石。大而言之,百年来的中国,正是“反复磨一把刀,也反复被一把刀磨”。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比如,青海
很多地方还没抵达,比如:青海
地图上的空旷,小于一个省的慈悲与信仰
比如:牧场。一匹打着响鼻的马
把蹄子伸进草原的心脏
比如云朵,伸出太阳
天空,在一只鹰的翅膀上搁浅
比如:二十四个小时的车程
闪电和雷声回应着孤独,惟独雨声在窗外走着
程川 陕西理工学院
【评委点评】
以草原无羁骏马与天空翱翔的老鹰,来对照死海一般孤独的现实,诗歌赋予“青海”一种闪闪发光的诗意。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有些地名就是适合入诗——比如这里的“青海”,这样的诗,让人想到悠远和孤寂。当有了“青海”的出场,后面的“牧场”“云朵”“车程”等等,都如此理所当然。这样的诗,当然不会紧贴地面,而是让灵魂放飞。
诗人、《天涯》杂志编辑部主任 林森
《比如,青海》意象奇特,富于想象力,尽量不用形容词。“地图上的空旷,小于一个省的慈悲与信仰”,“把蹄子伸进草原的心脏/比如云朵,伸出太阳/天空,在一只鹰的翅膀上搁浅”,倒数第二句“惟独雨声在窗外外走着”,如果把“雨声”改为“雨”就会更好了,这是贾岛的“推敲”的由来。
诗人 北岛
杀猪的人
他目光专注,刀法娴熟
一挥刀能切开肉,挑断筋,斩断骨
这种力道锻造了他冷峻的杀手个性
案板上殷红的血肉供养着他的才华
一头畜生遗留的编号甚至没能让他记住
一个生命的消逝及尊严
每天,他在档口挥刀表演,一刀下去
骨头被分成两半,生活也裂成两半
一半还给性情,另一半塞给紧凑的日子
从清晨到傍晚,他一直在卖力演出
在他刀下的骨肉,被卖成一张张白花花的钞票
多少年后我依然能看到他在那里挥刀演出
将生活一刀刀地剖开
里面淌着他鲜红的从艺生涯
黄宇 中山大学
【评委点评】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如同该诗的主人公——屠户的刀法一样娴熟。诗中对杀猪这一过程线性般徐徐展开,细微之处的描写和叙述也很到位,而且语言有力。屠户无论是出于生活的无奈还是兴趣使然,作为一种古老的职业都不得不扮演“残忍”同时施展自己“特技”的一面。其实屠户的残忍是建立在我们的贪婪和需求之上的。我刚写完一百多首短诗,其中就有写到了屠户:“不是屠户残忍/而是先有了我们的残忍/才有了屠户”。国内写杀猪杀鸡杀狗的诗我读过一些,尽管是中国当下无法回避的现实,但也从中也让我们看出中国与西方发达文明之间的距离。
旅日诗人 田原
村庄
日子越过越单薄,钥匙发亮,
伤感;风吹西房,
那把生锈的锄,嗡嗡作响。
你担心的,总是一些琐碎的事,
比如,未起的风,去年的雨,
比如,亲人的眼睛,昨夜的叹息。
她的故事挂于窑壁,
一动怒,墙皮下坠;
你转身,听雨,想淋湿的柴禾。
秋天的玉米地,山谷吐烟,
男人的鞭响跟着牛铃;
而村庄内,女人争辩,公鸡打鸣。
陈丙杰 复旦大学
【评委点评】
动荡不安的中国村庄和诗人对村庄的悲悯,将村庄和众生置于时间与风雨之中,尤其强化了诗人的感情,令人哀叹与动容!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何言宏
做学生的时代,感觉总是和大地、和生活,隔着那么一层的。因此,读一些大学生诗人的诗,要么是不着泥尘纯然的学院风格,要么情绪盛大而难得有真正的感染力。这一首《村庄》,倒是让我读来感到 29 52570 29 15533 0 0 3224 0 0:00:16 0:00:04 0:00:12 3224种村庄的清凉和纯净,墙皮的质感,大地的壮丽,也隐隐感到融入了作者本人的气息。全诗多短句,但节奏尚好,从这方面讲,也有诗的意蕴在。
诗人、凤凰读书频道主编 严彬
没有过多花哨的修饰,这首诗的质朴打动了我。但与其说是“质朴”,倒不如更准确地将其表述为一种简洁的诗歌品质。难得的是,这首诗在诗意的传达上,不是依靠形容词的作用,而是通过对名词的操控——连串的主谓短语“墙皮下坠”“山谷吐烟”“女人争辩”“公鸡打鸣”等——来描述一种复杂的感受,劲道、干脆,显示出语言的韧性。而作者对“村庄”这一文化空间的体验,已经挣脱了固定的范式,诗中暗涌着现代性矛盾与忧患。
诗人 杨碧薇
《村庄》这首诗,富于动感和音乐性。开篇独特——“日子越来越单薄,钥匙发亮”(除了第二句的“伤感”,有点儿多余,尽量避免滥情)。第二段从叙述笔调转成口语化的对话,段与段的跳跃,形成重要的推动力,第三段女主人陈述的“故事”,第三行“你转身,听雨,想淋湿的柴禾”,简洁活泼,声韵应和。最后一段与开篇相应,收进全景。可惜的是,这最后一行没有压得住。我相信,陈丙杰同学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如何处理村庄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口语化与书面语互相转换,包括结构的处理,加上多变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断构成诗歌的潜在动力。这是一首比较完美的作品。
诗人 北岛
一等奖(12首)
草木深
日头滑过旗杆,庵前已经有了些坐着摘菜的人,像
浮动的春天一样漫不经心,也不必理会,汗津津的时光中
一把沾着菜叶的篮筐、钉在竿头打盹的几只恶鸟,以及
更多远道而来的亡魂。在平静的烟火气里,它们只是
习惯性地和劳作的人们歆享着同一个白日梦:很久以前
伯夷和叔齐们便排起了好长一队,他们轻轻地
避开人家烧下的纸灰堆,淋着细雨,就跑下了首阳山
张存己 复旦大学
【评委点评】
《草木深》一诗在一种现代小说式的叙事中,将诗歌引向历史深处,产生历史与现实的对撞,并产生更强烈地对当下生活进行反思的火花。语言精致,结构精当,足见其功力。
诗人 肖水
剥毛豆
一把流动的绿,从腔腹剖开
簌落簌落爬过指节的厚茧漏在碗里
女儿坐在腿边。绿棉袄,像豆荚里新鲜的豆子
细胞充气的、鼓囊的脸
簌落簌落残忍的绿
一颗新生,两瓣死亡
什么会被代替,什么可以真正延续
他生前栽下的苗子,身上有她的影子
谁又甘愿做谁的影子呢?或是影子的主人
簌落簌落一把青翠的绿刚刚挣脱
从前她十九岁,抹鲜亮的口红
立在雪里让他拍照。五斗橱最下面,相片蒙了灰
手上一个不肯被剥落的壳子
丁甜 西南民族大学
【评委点评】
极其细密的个人经验,细节同时也是隐喻,出入自如,最后的镜头切换如实验小说的碎片,让人浮想联翩。
香港诗人 廖伟棠
有色彩、有手感的诗。绿色、红色、白色,几抹浓墨,一个豆荚的意向,带出了两代女儿的片刻人生,意向鲜明,文字利落,好诗!
诗人 翟永明
照片
只是时针停了。
照片也是一种停止术。
记忆中的恋人,
在相框之外,
至多留下底片中的背影,
如X光射过的黑白骷髅。
他常在冰凉的石凳上坐下,
在燕园最高的那棵杉树下,
背对着我。
我们交谈,比以往任何一个彩色的
时刻都快乐。
我害怕他忽然
转身,变得
线条清晰,色彩光明。
周思 新加坡国立大学
【评委点评】
照片让时光止步,也让逝去的爱情定格。诗中的“我”与那个被定格的“他”交谈,沉浸在虚幻的快乐中。而害怕“他”的忽然转身,则一下子揭露出“交谈”的孤独本质,把我们带入直面时光、生命、爱情之流变的颤栗中。
《诗歌月刊》编辑部主任 黄玲君
构思独特、立意新颖的一首诗!场景和画面感非常强烈。尤其最后三行,出其不意,令人拍案叫绝。《照片》作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片,在此却被作者写成了具有立体感的爱情诗章。且以简约的笔触勾勒出爱情的美好和不确定性。这首诗具有唤起和重新审视人们思考爱情的力量。
旅日诗人 田原
老农
你永远比春天更早知道春天的来临
知道谷种要浸泡多久,才能长出漂亮的水稻
像你养育了成千上万个孩子
你了解土地就像了解自己的皮肤
似乎用耳朵一听就知道
红薯把它成熟的块根藏在了哪个位置
你是一个有权力的人——你的权势在田野
所有作物都跟随你手指的方向
长成你所希望的样子
你说生活等同于劳作,虽然总是欠缺圆满
但就像你那段长达五十年的婚姻
你告诉我什么是生命
就是从土里抖擞着站起来
再哆嗦着回到土里去
邓阔怀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
【评委点评】
在不能卸除的重负中,表现一种永恒的温暖。穀种就是孩子,诗人歌咏与万有一体的生命信念,极其自然!
台湾诗人 陈义芝
自由最后的时刻
当房间里也下起雨,
我们躲到身体的草堆中
窥看进屋的房东太太
她来收取这个季度的房费。
她是个肥胖的人。
弯腰在一地的书本中呼唤我们的名字。
隔壁的床上平躺着她的丈夫
他对着窗户祈祷,好像树上站立的麻雀是一排上帝。
他是个瘦小的人。
在疾病中燃烧掉他的眼珠、骨头和贫穷。
雨越下越大,房顶慢动作倾塌。
房东太太冲出屋去追风刮走的账单。
我们在沉默中绵绵祭奠那病躯,
他在雨水中已经变成一粒呼吸自由的尘埃。
山魈 武汉大学
【评委点评】
诗歌的气息通透,整体感较强,诗歌节奏把握较好,能够在词语的碰撞和句子的虚实中实现诗意的转换。
《诗歌月刊》主编 王明韵
整首诗的运营很配合“自由”二字,叙事舞台的建构与消解同时进行,诗人瞬间游走在几个不同角色中,是悲悯驱使他这样做的。
香港诗人 廖伟棠
房东太太和她的丈夫,没有谁照顾谁,一个疯了,一个死了。象征着这个世界的两歧,精神与物欲的维度。画面、细节、戏剧张力和叙事性,都很棒。诗人虽然冷眼看戏,骨子里却有同情的心与脉脉的情。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小寒
雨已经停了。或者移步去了其他城市
这些都无关紧要,雨淋湿的人
回到了家中,坐在火炉旁,炉火正旺
而我此时,想借着炉火的温暖给你写信
告诉你,这里的冬天,大雪将来未来
窗外的事物,像我的落笔,轻缓而耐心
唐不甜 同济大学
【评委点评】
不甜的这首小诗虽然题目是中国古典的,但灵感与意境的选取却源自叶芝的作品。虽然如此,读上去依然很是亲切。停雨、炉火、冬天、写信。令人期待的美。
诗人、《佛学》杂志主编 周公度
小诗温柔敦厚。火炉的温暖与心意的温暖,与外面的世界对照得自然,诗的感动力就藏在里面了。我最喜欢的是“大雪将来未来”这一句,大雪是何等有力量的东西,却轻缓而至,含而不露,“像我的落笔,轻缓而耐心”,大自然的落笔,与人的落笔,最好的都是这样。而“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激烈的东西不能持久。小诗传递的是润物细无声那样温柔而可大可久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山中寻陆羽不遇
为了一场雪,我要返回山中
手指上,山河寂静,我们以渔樵问答的方式
摘下霜降后的花椒,我要赶在佛舍之前遇见你
那雪上还留着,破草鞋和孤僧的狂草
乌鸦的墨迹还留在野枣核做的念珠上
沿着秋后的田野走上一趟,前尘犹未了
在某一刻,我们互换白雪上落下的脚印
你开始落花,我开始结果
拾谷雨 甘肃医学院
【评委点评】
诗中的意象,都是古典的,山河、渔樵、霜降、孤僧、落雪、狂草……等等,都是在律诗出现的词,而这样的画面用当下的词语怎么表达,这首诗做了一个尝试。在这首诗里,山河寂静,像一帧年代久远的水墨画。在这首诗里,我们听不到声音,这是一首“寂静”之诗。
诗人、《天涯》杂志编辑部主任 林森
《山中寻陆羽不遇》这首诗,是作者与“茶仙”陆羽的对话,也是新诗与旧诗的对话,特别引自《渔樵问答》这首古琴的名曲。拾谷雨同学用典讲究,加上和中医的学问有关,比如“花椒”“野枣核”,也包括“霜降”,即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开篇首句开门问山:“为了一场雪,我返回山中”,结尾两句是:“在某一刻,我们互换白雪上落下的脚印/你开始落花,我开始结果”,尤其是结尾,神来一笔——因缘际会,韵味无穷。特别指出的是,在诗作中“压轴”最难,拾谷雨同学做到了这一点。
诗人 北岛
秋日书
我想跟你谈谈蜜蜂的唱针
枝杈的吻痕
曾密布在春光里
突然惊醒忍痛的人
我想跟你谈谈倾斜的鸟巢
风中半开的门
湖水如何涌进远方的信封
时间如何擦亮旧桌椅上的灰尘
我想跟你谈谈世上最伟大的学问
在秋天学习做一名诗人
像无用的光线撕开一页页早晨
像雪白的火举高我害羞的一生
邓梦园 白城师范学院
【评委点评】
意新语工。爱的欢乐与感伤,写来如此耐读。春天和夏季都不够,唯懂得秋天,才真的懂了爱本身。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邓梦园这首《秋日书》,深情又简洁。虽然只有三节,但诗人的节奏控制力,和清晰的语言的推进方式,都值得欣赏。
诗人、《佛学》杂志主编 周公度
此首压著轻快韵脚的秋日书,就像一个恬淡的秋日午后,收道远方友人的来信,一边品著咖啡一边嚼著文字,那样的自在与惬意,是一首很清新的短诗。
台湾诗人、作词家 方文山
允许
——纪念消逝的理想主义
在我们的雨季到来之前
我们没收所有的闪电和惊雷
允许你的小嘴去吹熄繁星
允许你的巧手去解开桃花的绳索
允许你的穷凶极恶去向高山流水索要知音
在我们的雨季尚未到来之前
请允许我偷偷念出你的名字
仅仅代表还未丰满的闪电和惊雷
多年前
她在胸口掏票根
却被迫掏出了自己的心
朱晨超 中国计量学院
【评委点评】
一系列游走在泛指与个人经验的意象容易让人代入,但也有变成流行滥调的危险,幸好结尾有力,拉向一个开放的悲剧境地。标题括号里的内容属于画蛇添足。
香港诗人 廖伟棠
青春写作从“雨季到来之前”开始,终于“闪电和惊雷”,这是海子时代奠定的基调,诗人的突破在于写出了“还未丰满的闪电和惊雷”。诗所指向的自由的个性与代价,最后归结于一张“票根”,这就是“消逝的理想主义”。
诗人 李成恩
在众多的出自同代人之手、构思精巧而修辞卓绝的短诗当中,这首诗像一个异类,笨拙地递过来“理想主义”的字眼,以及排比修辞和祈使句。比他“出道”更早、更娴熟于当代诗话语体系和既有传统的同辈们,早已“不屑于”这样来写作,而吁求一种更为精妙复杂的技术,以召唤藏于深处的诗与思。不过,《允许》这样的诗,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清澈的抒情给人带来的感召力。更何况它也不见得就真的简单:多年前的票根和掏出的心,作为理想主义的两层隐喻,早已凝固成了一种不需要揭示而能使大家心照不宣的诗之“本事”。
诗人、诗评家 茱萸
锄头
小伙子在田野上挥舞着锄头
锄头是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
是一个锋利的哑巴
在春天的田野上
陪他说话
山东大学 柒叁
【评委点评】
写出了工作狂的状态。很多年轻人都与他们的工具,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在春天的田野里播种,在金色的秋天里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又是一首令我感动的短诗。乡下人对农具和土地的感情很深,再深也莫如妻子。这首段诗寥寥数语便把一个年轻庄稼汉劳动时的动人形象写了出来,也写出了一个人在大地上劳作时对生活的期待和爱,或许它仅仅体现在一件农具上,但却赞颂着农人单纯宝贵的深情。
诗人 蓝蓝
毫无征兆的牧羊人
首先得是黄昏:野狗吞月亮,蜜蜂自残,
黑猫在青苔宿醉的屋顶来回奔跑。
变压器轰鸣,随电线一路戳进深山。
还必须设置一个牧羊的人,站在这里挥舞鞭子。
他穿灯芯绒裤,戴羊毡帽,不用剃胡须,
学会弯腰就好,面对多变的天气以发抖回应。
接下来进入广告,暂时和这个可怜的人无关。调频空调,
等离子电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把整个世界攥在一起。
最后就要描绘一场毫无征兆的暴雨,毫无征兆的意思,
就是林木忽然朝着远处退化,停电的时候
周围忽然黑下来,或者你忽然出现在这里。
是的,你来到一场暴雨,带来牧羊人的死讯。
童作焉 复旦大学
【评委点评】
非常有意思的叙事实验,构成的效果近乎埃舍尔的魔幻版画,古典故事场景对现代科技的包裹像是调侃,又像是巫术。
香港诗人 廖伟棠
这首诗颇有荒诞剧的色彩,特别是它展示了这个“编剧”的过程:人通过利用“电”以及相关的技术“把整个世界攥在一起”,随意地去“设置”或掌控世界,并制造出种种拟真的幻像。但在“毫无征兆”的“停电”时刻,这种拟真就暴露了其虚幻本质与人类的无力:人只是生活在自造的符号世界里而已。这首诗想象奇特、精巧,颇具智性意味。
《诗歌月刊》编辑部主任 黄玲君
这首诗所张扬的现代性和复杂性带给我不少阅读快感和思考。在短短一首诗中,诗人独具匠心地让作为铺垫登场的野狗、黑猫和蜜蜂为缪斯“开道”,并与所设置的牧羊人的虚构性产生互动。但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看似过时的农耕文明之层面上,而是自然而然地把笔锋转入现代工业文明的衍生物如变压器、调频空调、离子电视和互联网等。无论是语言的递进还是意象和诗意的衔接可谓轻车熟路,天衣无缝。“停电”这一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现象暗示着黑暗的到来和“你”置身暴雨之中所带来的牧羊人的死讯。这种表现法不仅加深了这首诗的悲剧主义色彩,而且这种崭新的隐喻的力量也为现代诗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旅日诗人 田原
药厂
我们洗手、换衣、换鞋,又洗手
把任何关于人的气息都包裹起来
然后我们被风吹,吹走细菌和一切不洁
吹走杀生、不忠、诡计和语句
隔音玻璃那一侧,是世界
——世界在马路上流动
我们摸着金灿灿的抗衰老胶囊,在变老
在胶囊击打铝板漫长的十小时交响中
作为旅途中那些萍水相逢的、互道珍重有缘再见的、而天亮后再不碰面的背包客
短发黝黑的东南亚姑娘和我
一勺一勺挖着彼此的故事
车间冷白的日光灯下
有一种无法想像而无从观看的戏剧叫他人的生活
林东 首都师范大学
【评委点评】
林东的《药厂》结构紧密,语言简练到位,隔音玻璃的两侧,是世界和为世界提供抗衰老药丸的日渐衰老的劳动者车间就像一个独幕剧舞台,每天上映着重复的“无菌”的生活,其背后“无从观看”。好诗即如此,言犹未尽!
诗人 翟永明
二等奖(18首)
针眼
一九六零年的冬天,我奶奶从地底苏醒
她惊异地看到,每一个村人
脖子上都打着一颗一颗的针眼
他们像绣花针一样走来走去
走着走着,就倒在绿色的泥巴里,慢慢生锈
她隔着肚皮抚摸子宫,为这饥饿的子宫
也打上针眼。她打着打着,便看到了父亲,和我
陈昌媛 北京大学
【评委点评】
诗歌对日常生活的惊异化达到很高的水平,能够从细节中发现生活的意义,实现假叙事,看似叙事,在叙事之外,诗人的气质灌注到叙事之中,让事件本身的力量转化为诗歌的力量。
《诗歌月刊》主编 王明韵
短短7句诗,描述了一个荒诞、黑色、恐怖的年代。以“针眼”为意向,以“奶奶”为线索,短诗贯穿了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且言简意赅,颇有魔幻现实主义之风。
诗人 翟永明
在托尔斯泰的果园
穿过那条通向园子深处的小径,在苹果熟落的季节
一个少女向我走来,捧起雕花的银制托盘,良善而皲裂的脸蛋儿
这简直不像是梦,我掐自己的胳膊,当我自顾整理领子时
托尔斯泰走出书房,我说:我受尤兰达·卡斯塔纽之托
带回您的苹果。我挨着先生的躺椅坐下,胡子大把变成白色
我希望能够见到他的妻女,但沉默像玫瑰刺,黄昏更比
任何时候都要风凉,纽扣勒紧我们不愿深谈的那部分
他指着手中黑色封皮的旧书:来看,我黄皮肤的中国朋友
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个妓女曾是约旦河西岸最美丽的女人
——我想,对于她的死我不应该再继续保持沉默
赵燕磊 华东师范大学
【评委点评】
从这样的诗里我们能看到才华、技术和想象力,但是,诗还是一门关乎节制的艺术。节制,包括对叙事限度的警醒,对表达节奏的控制,甚至对断行/跨行的调整和运用。《在托尔斯泰的果园》这样的诗,更接近于一篇小篇幅散文的规制——当然,散文里也有诗,散文里甚至有比诗更为细密的褶皱——,有着流畅自然的过渡、丰富具体的描摹和不失时机的升华,但——对于有所要求的诗歌而言——缺少必要的约束。不必惦记着总将每一个角落充满;诗,有的时候不是面面俱到的结晶,反而是“照顾不周”的产物。
诗人 茱萸
一些
天亮以前 我们都是冰川
在寒冷的地方沉睡
把一些心事冻结成石头
天亮以后 我们相互拥抱成河流
在有光线的地方接吻
抚摸一些年代久远的伤口
不要再提起去年冬天的雪
对于过去
我们遗忘一些细节 也宽恕一些粗枝大叶
相信一些谎言 也对一些真相不置可否
还有一些 是正在经历的温柔
梦想在窗前悬挂着 把我们照成白首
前方路远啊
来,一起行走
薄乾鹏 河南科技大学
【评委点评】
让朴素的语言发热,平常的事情发光,心思幽微,肌理细腻。参悟人间世态,情怀雍容,予人真切的感动。
台湾诗人 陈义芝
“一些”,与“白首”,构成鲜明的对照,即短暂与永恒、变与常。尽管“尽日灵风不满旗”,也相信“一春梦雨常飘瓦”;尽管“无可奈何花落去”,也终当“似曾相识燕归来”。尽管“春风不度玉门关”,也依然“羌笛无须怨杨柳”。意象不同,古今诗人这样的心情却是相通的。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五岁以前,孩子们都会以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世界,五岁以后,许多人会失去这种能力。社会,学校,科学,和家里人会教他们用同样的语言来描述内心和外在的世界。不过,能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的人能够成为好的诗人。我喜欢在诗歌里读那些我自己从未想象过的意象,让我重新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意象。比如,“天亮以前,我们都是冰川…天亮以后,我们互相拥抱成河流。”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进入这个世界,想感受它的冻结和流动,想跟这些词语,意象,和能够想象这些的人“一起行走。”
美国诗人、汉学家、翻译家 徐贞敏
明天我要忘记你了
明天我要忘记你了
就像黎明忘记黑夜,冬天忘记深秋
一条河的下游忘记上游
我要忘记你坦荡的四肢,正南正北延伸成马路
还有你柔软的躯干,笑着笑着便起伏成群山
忘记你在秋天一个喷嚏就抖落满山的叶子
而小小的我在金黄色的路上一不小心就跑出了童年
你拥着我的时候说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你
那时候我不懂,只摘了胸口的的五爪龙挠你痒痒
你没有笑,我也沉默不语
但现在听好吧,你应该会高兴:
明天我要忘记你了
就像七月忘记太阳,黄梅忘记雨
所有方向的风都忘记了吹走柳絮
田园 耶鲁大学
【评委点评】
这首诗有某种时尚、流行的“小确幸”的味道,是很多现当代诗人努力要回避的东西。但我读了之后,仍被打动了。第一、细节之美。开头的“黎明忘记黑夜,冬天忘记深秋/一条河的下游忘记上游”,结尾的“七月忘记太阳,黄梅忘记雨/所有方向的风都忘记了吹走柳絮”,唯美、忧伤、决绝的画面,让人感动。第二、自然之美。不做作,不紧绷,不装深沉。
诗人 孟醒石
等
三岁时,
你说让我等你五分钟。
二十三岁时,
你却还没回来。
爸,我现在不要马路对面的冰糖葫芦了。
罗俊鹏 上海交通大学
【评委点评】
这是一首令人过目不忘的好诗,它就是一篇小说的浓缩版,父亲为孩子到马路对面买冰糖葫芦后就再也没回来,我的第一反应是遇到车祸了。一个三岁的孩子就这样失去了父亲,这种沉痛和负疚已经伴随孩子20年,必将继续伴随孩子直到孩子老去、死去。这首诗是能够让人心头一凛的,时间跨度特别大,情节特别丰富,感情特别复杂,都在短短五句的诗行中体现出来,厉害!
诗人 安琪
好诗不在长——这首诗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在短短五行诗中写出了对父亲二十多年的深情怀念,其中不露痕迹地也写出了父亲离世的原因——为了给孩子过马路买冰糖葫芦,从“五分钟”的等待,到二十多年的思念,到一生的深切缅怀,一首诗有着仿若搬动一座大山的力量,超越生死界限,读后令人震撼!
诗人 蓝蓝
诗歌可以简洁,简洁不等于简单。这首诗只有五行,每一行都不长,但表达了一个事件引起的一辈子的疼痛。一个父亲离开了他的三岁小孩,说过五分钟就会回来,过了二十年,他还没回来。“等”这个词本身包含空间,时间和情感的距离。诗人可以选择写从小到大的各种感受,写很多生活或内心的具体细节,但是这位诗人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激发读者对心理落差的感受,他运用了高度浓缩的叙事学原理和朴素的语言,冷静而克制,只聚焦二十年间的两个细节。以未写下的“空白”来表达“等待”创造的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的沉重,创造了情感的巨大张力。无需铺陈,读者就能在内心体验和想象中还原那锥心之痛。
美国诗人、汉学家、翻译家 徐贞敏
外婆
外婆是这样贪睡了
她坐在床沿看我们画画
茶水还在冒着热气 外婆却睡着了
她暂时忘了厨房里的炉火 也忘了为晚餐而准备的菠菜
外婆不再关心的事情,就不再发生了
岸边的芦苇一年比一年茂盛 她知道什么时候河里开始涨水
外婆没有再提起那只猫 日色带走了许多旧事和旧人
每年夏天的凌晨四点 她敞开木门洗旧衣裳一如既往
她熟悉每一个路人和每一阵炊烟
外婆总记着从前的生活 记得别人的名字
这里的一切就是世界
世界很小 她知道自己很重要
外婆放心极了
陶懒洲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评委点评】
外婆代表一种简单生活,一种平淡之美。这是都市人生里很稀缺的意境。“外婆没有再提起那只猫”,何等放松、不刻意。“茶水还在冒着热气 外婆却睡着了”,画面又亲切又温暖,然而韵味很久长。缺点是有些句子过于直白。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永恒的记忆,永远的外婆——《外婆》这首诗以白描似的手法,展现了乡村一个普通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茶水、炉灶、蔬菜、猫、木门和炊烟,一个终生操劳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她的四周就是大千世界,她每日的劳动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是这样么?深情而不滥情,非常感人。
诗人 蓝蓝
甜美的时光
——给莱明
甜美的时光是他们下山往湖边去。
刚下过雨,平台上有凉风吹过
远处工厂的轮廓变得清晰。
喝了一些酒,人变得潮热而温情
他想起冰凉的浴室里,那些模糊而
危险的试探。有时你写作,沉默
听见湖水涨潮的声音。
鱼肚泛白时,就在更远的一点地方
看你。是夏草初成的围篱铺展成平阳
渔火间最后一抹黄昏的颜色。
晚云辽阔,暮色升得很快
我们说话啊,我们也可以互搭肩膀。
砂丁 同济大学
【评委点评】
这首诗从第一句开始就充满暗喻,将情欲表达得克制又清晰、温暖,各种意象较为统一,又分布得均匀。
诗人 肖水
夜泊东台
究竟多远,才能赶上二十年后的火车
去看透风景。晚点一刻零七分钟后
月色终于失去了镇静
选择从宽阔的江淮平原,绕上一个
大大的弯,以此来让从前的那出戏
令人生厌
沿着铁轨,沭阳、淮安、盐城、海安
泰州陆续走过,只有东台让我
清晰的分辨出自己的模样
那些是:金黄色的稻子,水塘连着
水塘,升着热气的白色房子
泥土松软地低着头,冒泡
孙念 山东师范大学
【评委点评】
“夜泊”是一个挺有古意的词,比如我们会想到“枫桥”,想到“秦淮”等古诗里被夜泊的地名。东台这地名和夜泊发生联系之后,旅途的所见所思,旅途所经过的不同地方,都都变成了一场追寻自身的苦旅,于是便有了“只有东台让我/清晰的分辨出自己的模样”这样的句子。夜泊不仅仅是停歇,也是反溯出身的逆旅。
诗人、《天涯》杂志编辑部主任 林森
第一句就很有时空的穿透感,很轻易把人带入一个纵深的情境。“火车”是现代诗歌中最受宠的意象之一,它能代表很多东西:时间、远方、故土、分离、重聚,而且它总是常用常新,很少让人生厌......。而作者又巧妙的切入“二十年后”和“从前”这两种时间,在短短一首诗里,为一列火车安排了一个漫长的故事,而这同时是诗人此时此刻情绪的断面。列车停泊在一个叫做东台的地方,这个地方与作者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只有东台的一次停泊让他看到并想起“从前”和“二十年后”,因为结尾一节那些迷人的景物,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
诗人、《读首诗再睡觉》主编 流马
不肯倒下的树
仍站在我们村口
用傲立掩藏它已死掉的秘密
十几年了,我始终摸不透它的心事
死就死了吧,还站在那里
接受雷电的酷刑
在人间,将自己活成一个苦鬼
我始终认为:它该躺进坟墓
洗去记忆,忘掉艰难的一生
甚至,不必再轮回人间
然而,它总是喜欢站在那里
故意让我看见它浑身挂满的伤疤
本来嘛,这没什么
可看着看着,就让我想起了
父亲肩上被生活咬破的齿痕
杨圳 铜仁学院
【评委点评】
最后一节,出彩了!
安琪
意象鲜明警人,惜结尾太白太露。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 胡晓明
流浪汉
客人走了,芋圆还有。他坐下来
吃芋圆。
挑干净红豆,拢起碎冰,赶在服务生降临前。他要用他的胃,
置换泔水桶。
空气在分发他的秘密,他的眼睛
见证过婴儿、苍蝇、下水道和蛆。
吃完他就回去,他受不了
这地方的善意。
过街地道是美男子的归宿,
一觉醒来,他不放碗
脑袋旁总有硬币。一枚枚响起来,一枚枚子弹。
死亡是个吝啬鬼,从不屈尊纡贵。
夜来时他来,转一圈就走,
两手空空。
猫叉又 浙江工业大学
【评委评语】
诗人的语言利落强劲,也像子弹一样击中现实,但又不拘泥于写实,几处逸出给予此诗神奇,而这神奇最终是反衬现实的深渊的。
香港诗人 廖伟棠
写流浪汉的诗不算少,这一首另辟蹊径,在肮脏与干净、没有尊严的生活与保持活下去的信念之间,在露宿街头与“美男子”的主观感受之间,作者倾注的关心显然超出了简单的同情,况且还有“死神”视众生平等,自有微妙的愤怒和仁慈在字里行间。
诗人 蓝蓝
渡爱十四行
人群,在雨水的浸泡下收缩。诗的磁场
如此精密地遥控着游人,他们在横桥上
探头探脑,像在观看一场虚构的起义。
被拨开的水花,均匀地摊在城市的内部。
金陵东路。铁皮船。与细雨垂直的黄浦江
切开数里之外的里弄,一路赶来
还裹着半生不熟的口音,狭窄的江南琐事。
它也老了,记不得,船头的北方汉子满不在乎
岸边石头里藏着什么谣言;但它知道
南北的规矩大抵相近,上海也不能总是上海。
此时,诗人如一尊尊圆耳的猛兽,伏在船底
与秋老虎对视。让你不得动弹,也不敢聆听。
看他们挥着老虎钳,拔下汉语的锯齿
在昨晚刚圈起的小租界里,裸着身泅水。
秦三澍 复旦大学
【评委点评】
每一句都来源于生活,每一句的语言表达都极尽语言的奇妙之美。
诗人 安琪
以诗写诗谓之原诗,却必得使用隐喻于象征,它们来自作者身边最具体的事物——雨,黄浦江、船,一切都受诗歌磁场的遥控。一句“上海也不能总是上海”真是奇崛,出人意料。题目“渡爱”很贴切于诗人的原意,在“小租界”的想象力波浪上,诗人一定是那最自由的畅游者。
诗人 蓝蓝
尽管火种并不忠诚
——给一位诗人
海滨的守火人食字,也偶尔饮海
尽管火种并不忠诚
但你熟识热带,这么多
不可逾越的纬度,这么多通红的眼睛
你站在里面捕捞词藻,用直觉的斧子砍柴
而那片被划分出内外的水域仿佛某种决定:
一旦搭建,就意味着劈开。
现在,守火的人请告诉我
如果今天还不是时候,
那么是不是就在明晚,在鲸歌响起的海上
你将拾起第一粒盐——
总有一捧温土还留有远祖的姓氏
写下它,使我的燃烧像海一样开始
康苏埃拉 南加州大学
【评委点评】
“鲸歌响起······”多么美丽的意境!诗人与盐,这又是多么美丽的诗意!游学海外的华语学子以其盐粒一般的精美诗句系念着母语!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何言宏
康苏埃拉曾说冯唐翻译《飞鸟集》是对诗歌翻译界的一次“恐怖袭击”,还被冯唐当做一种褒奖截屏留念。小康很像一个在异国秘密制造诗歌核弹头的蒙面女巫,她的诗某种程度上也有了发动“恐袭”的潜质。情感炽热,诗艺早熟,有点恐怖。
诗人、《读首诗再睡觉》主编 流马
劈开水域,用火,用词,这是耶稣的工作,也是诗人的劳绩。一首诗里有一颗心,带着凿痕,等待直觉的斧子;带着咸味,为一次离别而拾起盐粒。这是一首写给忠诚的诀别诗,也是关于背叛的遗情书。它不在任何一处停留,它总在滑移,在转喻;诗中的每一刻都不是时候,词语总在明晚开始。整首诗打开的,只有遥远的向度,只有大海(也是一颗心)浩荡的奔腾;书写,就是劈开自己的同时,又愈合自己。
诗评家 张光昕
回乡片段
车上的女人是归宁的新娘,用劣质的吊带书写城市的荒凉
高耸的乳房和细长的眼线鼓动男人的目光
“哟,老乡啊!”像一把钥匙撬开纽扣的大门
搅动香烟托起的一车风尘,嬉骂与汗味碰撞
司机打动方向盘,他见多了离别与相聚
各色人等的表情和音调在他得后背上结下厚厚的茧
在车窗里,有人把身体展开,有人把风景收起
狭窄的空间渴望的内心一望无涯
对于开车的人来说,踩了油门,整个车厢就是移动的故乡
一直在抵达,却从未抵达
芣苢 四川大学
【评委点评】
人物写生鲜活!作者藉不同角色的话语、表情、心理,精准地呈现一出富有戏味的风情画。叙事笔触的交融,以及结尾翻出一层新况味的构思,俱令人叹赏。
台湾诗人 陈义芝
诗歌都是在最接地气的地方开始起飞。这首《回乡片断》恰好选取了长途汽车这一场景,嫁到城里的新娘依然带着贫穷的影子,而劣质吊带也连接起城乡在这个时代的变化。一幅看似平常的风俗图,却是当下中国真实的样子。只是对于巨变中的国人来说,命运就颠簸在路上。
诗人 蓝蓝
谷子地
麻雀又来偷食,谷子杆扎的草人不能当真
在乡下,只有粮食和乳汁可以当真
母亲说,都是母亲,别伤它,吓走就好
我便站在谷子中间驱赶麻雀
一会唱支童谣,一会吹个口哨
一会把手举过头顶,老高老高
麻雀识破了我,折个弯又飞回来了
我突然想起夏夜里那些飞来飞去的星星
只要母亲抱着我,星星就不会从院子上空消失
母亲说算了,谁没过过苦日子呢
葛小明 济宁学院
【评委点评】
《谷子地》这首诗以朴素如大地、如母亲般的语言,赞颂着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它来自母爱的教育,超越于人类的一己之利,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农民的贫苦生活和爱的情怀。诗中展示的乡村景象生动自然,母亲的形象质朴感人。
诗人 蓝蓝
故乡的石板街
夜晚街灯依次熄灭,
像一个世纪的死去。
月亮在天上亮着,
我们中间隔着一条古老的河流。
我多么厌倦一排排长起的高楼,
就有多么怀念
此刻进入昔日的那朵云烟。
这时间与白天不同,
没有人知道一颗星
在风里坠落的原因。
将到的人们开始喧嚣。
一切都在,没有过往。
都市没有建起,现在没有来临,
故乡的石板街也迟迟没有拆去。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史小杰
【评委点评】
这首诗既有对农耕时代自然与人契合关系的怀念,也有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的批判。这首诗借助时间轮回的诗歌想象力,达成了未来与过去的神秘连接,使诗人的愿望在诗句中变成“现实”,再次宣示了诗歌的力量,那就是——语言即存在。
诗人 蓝蓝
川边拾遗
遗世者重返流亡之途,穿越高寒的白色地带
冬季漫长:雪落在孤寺的僧袍之上。颂经人
用三种方言,沿亡归的魂灵,往复祷唱。
边城小镇失声的枪口,你惊起的鸦群坠落
再次被关进封闭的黑匣。一颗舍利锁住白塔
你说,爱情。一地玫瑰,战事即发。
拾级而上,花瓣没踝。高阁之中解除的
封印,标注在历史地图集上的藏彝走廊
穿过它。穿过它,你将抵达午后的旧街
川菜馆。食客偏爱缴械的红油军阀
一场唇齿的哗变。在落筷的瞬间
有人不谈国事:他们终将握手言和。
(有感于“甘孜事变”)
张媛媛 中央民族大学
【评委点评】
以“拾遗”的方式把历史写活,想像的进入制造了历史的场景,电影镜头式的语言营造出紧张的气氛,诗人在历史、生活与日常性之间穿行,把旧事擦新,重现了一个年代的某个事件的鲜活感。
诗人 李成恩
这是一首浑厚凝重的诗歌,短短几句,容纳了很大的信息量,家国、战争、和平、民族、宗教、爱情,像期待已久的好莱坞历史玄幻大片,在超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画面中展开,架势很足,节奏掌握的也不错,令人眼前一亮。但磕磕绊绊的词语,阅读起来,让人感觉紧紧绷绷,没有透气的地方,缺乏松弛自然的“闲笔”……也就是说,这首诗的语言,用得太“过”了。
诗人 孟醒石
《川边拾遗》实现了历史事件进入现代诗歌的可能性之一种:把某个主人公重新归还给一片愈发混沌的形而上学背景,将人物与环境搅拌在一起。一个历史事变似乎不再停留于功过是非系统,而是转化为一串洋溢边地美学的多米诺骨牌,一组组快速切换的、带着毛边的、黑白色的蒙太奇。“你”不再是个英雄,“你”终将归隐于雪山与白塔。在这里,“你”归隐于词语中的图画,剁碎的川椒透出了历史的真滋味:从事端的麻辣,经过灾变的痛爽,抵达沉默的开阔。读一首诗,就记住一种味道。
诗评家 张光昕
书写历史或是一个历史事件对于非虚构作家或小说家都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但如果用寥寥数语且以简短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就不容易。《川边拾遗》这首诗如果隐去附在诗后的“有感于甘孜事变”这个提示,相信很少能有人读出个中滋味。这说明作者驾驭历史题材的能力非同一般。这是一首完成度很高且语言很有质感的作品,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的平面式的叙述上,而是让修辞建立在自己独特的想象之上,把永恒过去的具体化转化为永恒诗情的抽象化。相信这首诗会给这类题材的诗歌写作带来有益的启示。
旅日诗人 田原
旺角
—— 给Crystal W. 愿等待你的是个温柔的香港
你一开场便用尽了所有的颜色
而楼和街道早就老了
看着广告牌自顾自地翻新出摩登情调
没过夜晚的是酒
酒是无数块黑玻璃
女人是黑玻璃上清凛的霓光
而你总爱在猝不及防的巷尾藏些陈年事
来记挂市井的或暖或倦
旧得如同店角的老板娘
和街对面三楼那几张瞎了的铁格窗
弥顿道上,我始终未能拼好你时空乱掉的印象
尔后却在每个本该无梦的夜里被装上胶片:
放映永无止境的人群,流着——流着——
没有了语言,没有了脸庞
琬作落君颜 乔治城大学
【评委点评】
作者以充满画面感的用语,构筑了文字化的香港,段落就如同电影胶片般的转动,娓娓道来一段属于他们才知道的回忆,整首诗充满了以女性角度的细腻观察,是一首都会感十足的情诗。
台湾诗人、作词人 方文山
坐进身体的烟
在父亲接通的电灯下
爷爷抽上了带过滤嘴的烟
灯光下,烟也一口一口抽着他
烟熏白了他的头发和胡子
他还是习惯性地抽个不停
像一对深交多年的朋友
越老越想坐在一起打发时光
就这样,烟一截截坐进他的身体
交情越深,越能感到烟的重量
后来爷爷瘦成了一根烟,被时间
吸吮,他扛不住了就拼命咳嗽
想把相处一生的烟都喊出来
可烟已经把他的身体当作烟盒
坐进里面,再也不可能出来
朱旭慧 兰州理工大学
【评委点评】
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感,写出了烟和人之间的恩爱与侵害。
诗人 安琪
在这首诗里,烟和老一辈人,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意象,少了烟气缭绕的画面,老一辈被时光所雕刻的痕迹就不被我们所看见。当老人成了“烟盒”,时光就显示出了它的残酷和伟大。
诗人、《天涯》杂志编辑部主任 林森
编辑 | 上海交通大学 陈晓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