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晨报】傅洪法:博物馆里兜底时间的人

2017-11-09 金淼 寰球傅氏


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金 淼




  采访前一个夜里,上海大雨,采访的当天,中雨。七十四岁的傅洪法穿着白衬衫,棕色的皮鞋上,一个泥点儿都没有,这样一个时代里,体面成了稀缺品。

  二十世纪的时候,人们认识到博物馆不仅仅是为物服务,而是为人,它的作用在于让人通过器物了解美和历史。在心理学上,博物馆属于社会支持的范畴,是一个人理解自己和所处的时代及历史的重要坐标。

  二十一世纪,似乎又有些不一样。电子技术,让这个时代纤毫毕现,博物馆里的那些文物的意义在哪儿?有了在线博物馆,有了VR,当所有都能被在线观看,人们越来越趋向省力的信息获取,那些文物和博物馆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如果没有了,那么傅洪法的文物包装、运输,是过时了吗?


  “假如有一天,我和我的家人因为突发变故,永久地离开了我的房间,那么我房间里的一切会因为失去了人为意识的干扰而停留在我离开前的最后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下,房间里的一切都会在时间的洪流里找到自己的最终归宿……好在这个世界有博物馆……如果有一天,我房间里的一切被陈列进博物馆……那观众接触到的,将不仅仅是我家里的那一件件器物,也是我的人生和我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袁硕《博物馆中隐藏的意义》


  傅洪法最近一次见文物,不是上博的,是九月玉佛寺的。玉佛寺的大雄宝殿平移,寺庙的人不让对佛像动手动脚,“一百三十年的历史在那里,不能试!”文物局的人把傅洪法叫去,研究怎么让三尊九米多高的佛像安全平移三十三米。
  文化趋同容易让人丧失归属感,博物馆就成了一个坐标,至少它会回答,你和城市从哪儿来。文物背后庞大的历史叙事,将时间不断回溯,你站在当下,过去和将来中间。
  有些人径直从展品前走开,有些人则抿唇盯着,有种说法,在博物馆的每件展品前,每个人平均会停留二十八秒。

  上博的秘密

  工作从展览前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就要开始。设计师们要研究,如何让观众看见展品的每个细节。傅洪法则要出门,博物馆们会互相吵嘴,沈阳故宫借出仇英本《清明上河图》,害怕地问了一句:能不能远程时时刻刻监控着?布达拉宫看着从没出过门的强巴佛,一群人站在一旁问:它没出过门,要不就别搬了?
  上博的秘密,展厅里的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就藏在地下的保管仓库和傅洪法的脑子里。
  傅洪法知道很多秘密。上博的那件寿桃纹瓶,看着瓷实,实际底下有个圆孔。带着背光三米多高的强巴佛,是可拆卸的。故宫的《清明上河图》,拿走时,前面会有人端着微冲,后面人拿着手枪。2003年,上博办“《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可以让人们淡忘SARS阴影。
  不少文物都见过傅洪法穿蓝大褂的样子,它们经过他的大手,妥帖地被带到更多人眼前。
  上博南门东边114步,一个不起眼的“员工通道”,文物在恒温恒湿的空气中入睡。上博算过,每一秒,要为这些文物的电费、水费、煤气费花上十块钱。
  不过时间在这里,似乎不会按秒计算,会放置于更宏大的坐标里。冒失的家伙,从不会被允许叫醒这些文物,每过一阵子,就会有人来拍拍它们的囊匣,叫它们醒醒,看看新一代的人。
  上博的展厅是给观众的,地下则是留给文物和它们的守门人的。
  傅洪法退休后,好久没摸过文物了,他这周一来,是给保管部上课,主题是文物包装和运输,二十四节课,因“大英百年文物展”耽误了几节,这天下雨,他还是赶了过来。
  傅洪法双肩包里藏着一个塑料袋,装着《文物保护法》和两张证书,一张是国家文物局发的,表彰他从事博物馆事业三十年,另一张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给的,感谢他在澳门回归时,代表当时一千三百万上海人送出了礼物。

  回到博物馆

  文物包装从2013年傅洪法退休,就被外包给外面的公司了。
  他想回来上课,是看见上博的文物借展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单手把瓷瓶从囊匣里拿出来,之后,他去和馆长提的:义务,不给钱也好。
  傅洪法只有一次单手拿瓷瓶的经历,拿的是张永珍捐给上博的,那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那件瓶子是4150万港币在香港佳士得拍的,2002年前,清代瓷器从没拍到过那个数字。保管员巡视时发现外面的玻璃罩裂了,没人敢取出瓶子,傅洪法就站在铝合金梯子上,把正方形顶罩一点点挪开,单手小心翼翼地拿出来。
  上博南门那面写着捐赠者名字的墙,有的名字太熟悉了,是傅洪法从他们的家里把文物带来的。有人问傅洪法家里的文物怎么保存,傅洪法一笑,“自己保存不好的,送到博物馆来吧”。
  傅洪法讲课,讲到文物移动、点交、布置,看下面的学生,提醒了一句,“拿笔记,出事了,你们叫我,我不来的,看着难受。”虽然被保管部的年轻人气得不轻,傅洪法也和馆长说过好话:保管部都是和文物打交道的,待遇能不能倾斜点?
  傅洪法最早教学生教的是四十个工人,那是上博要把河南南路16号老馆文物暂存到上海档案馆的时候。所有的文物都被搬到五楼,怕文物有闪失,整个五楼还用钢板焊了一圈。
  “刚开始说六个月搬完,后来,五楼以下,所有的墙都被推了,馆长想:不行,三个月搬完!”四十个工人就住在地下一层废弃的食堂里,傅洪法每天带着他们包装半天文物,再给他们讲半天课,“让他们拿食堂里的锅碗瓢盆练手”,把包好的碗从七十厘米高的地方扔下去,不会碎,再去包文物。
  傅洪法记得,把那些文物暂存到上海档案馆,还是武警用他们的车帮忙运的,有人戏称那次是江南文物的半壁江山搬家,“那怎么也要抵得上半个上海滩了”。
  等到1997年,新馆优先建好仓库,傅洪法就和十几个司机一天轮换着开卡车,把文物一点点从档案馆搬到了新馆。
  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国内外的文物交流增多,国家文物局特意把博物馆们召在一起开会:我们的文物是一流的,文物包装是末流的。“那时候好多小馆都没有钱,有的甚至直接把菜场关活禽的木笼子拿过去装文物,里面就用卫生纸一包,你说,这像什么话?”上博那时候,马承源主事,决定亏什么,都不能亏文物,每年抽出五万块钱专门给文物包装。“我们原来还有个人,就是专门做纸盒的。”此后华东这边的文物出去之前,都先让傅洪法检查检查。

  最珍贵的曦光

  傅洪法不止操心上博的宝贝,也要惦记别家博物馆到上博来的宝贝。
  他去过新疆,带回了“新疆丝路考古珍品展”,从故宫,带回来《清明上河图》,有了2002年排六小时队才能看到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带回甘肃和政的化石时,怕它们“水土不服”,他还背了两袋子土回来。
  2001年,上博的“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展”,是傅洪法去西藏把文物借回来的。“那时候,我父亲住院,他当时气管都切开了,不能说话。我跟他讲,我要去西藏,他瞪眼睛,不知道西藏在哪儿,我和他讲,西藏在西面,这次我要带过来的文物,里面还有尊佛像,强巴佛,他不懂文物,还写下来问我,能不能帮他拜一拜。”
  “后来,佛像和其他借展的文物都打包好了,放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就那天,上海来电话,告诉我老爸没了。”傅洪法对着东边磕了头,没说话,走了。
  “第二天一早,布达拉宫的人以为我直接回去奔丧了,都想把文物再搬回去,没想到,一开门,就看见我在外面等着,我想啊,我都见不到我老爸了,可上海人还要看这些文物呢。”布达拉宫有喇嘛知道了,给傅洪法父亲做超度。
  那是强巴佛第一次出门,布达拉宫的人为了让强巴佛体体面面地从西藏到上海来,自己凑钱,买的金粉,仔细地漆上去。
  家里人等着他回来,父亲才火化。那年5月26日,纪念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的“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展”在上博开幕。上博展完了,又去邻近的城市展。
  傅洪法做了三十五年文物包装,经手了二十万件文物,没有一次出过岔子,“我的工作就是保护它们啊,要对得起国家的文物,这是国家的财产。”傅洪法给保管部上课的时候,问下面,“你们负责的每件文物都看过没有?”
  西藏的那批文物后来还是出了岔子,邻市的馆打包好送回西藏,一开箱,有件佛像掉了大半个。文物局的人告诉了傅洪法,“这是造孽啊,我要做了这事儿,我一辈子都不好再去西藏,再进到布达拉宫里面了,那是人家的宝贝啊。”傅洪法到现在都怨着,半天就能到的地方,如果他去了,那件佛像肯定不会碎。
  世博会的时候,一号、二号铜车马第一次出秦始皇陵,是傅洪法带来的,在上博保管仓库里,大功率的空调开到25℃,五月份,傅洪法套了件棉衣进去把它们带到中国馆里,前面就是沈阳故宫千叮咛万嘱咐,只能展四十五天的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他还在中国馆顶上走了一下,脚下是玻璃,后面的人喊《追捕》里的台词:一直往前走,别往两边看。
  2013年,傅洪法退休,那年,上博在新馆办了超过二百场特展。流失的岁月,任何个人都太渺小。四楼的展厅里,“遗我双鲤鱼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前言里写到:它们短小精美,犹如吉光片羽……是最美妙珍贵的曦光。



【更多精彩  ·  阅读原文】

【新乡傅氏】新乡傅姓委员会、联谊会、商会成立大会——议程篇

【寰球傅氏】书法:商丘宗亲傅宗跃为寰球傅氏题字!

【傅家有女】好书荐读:《哲学家们都做了些什么》

【山西傅氏】与太原有关的姓氏——傅姓

【别输人品】一个小聪明,毁了前程,所有人都应该深思!


寰球傅氏ID:linzhoufushi 主编|傅老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