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什么?

2017-07-07 惠子 九段线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有关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据了解,国家教材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成立,由各领域资深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言文,传统革命教材被排除在了教科书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西方作品。认真梳理相关信息后发现,各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修订确实存在严重的导向问题。经过十多年的暗渡陈仓日积月累,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不立即纠正就会发生“颠覆性的错误”。


一、泛宗教化


有网友拍照曝光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竟有“求伟大的安拉保佑”这样的宗教语言,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


而北京语文课改教材第13册把《上帝创造宇宙》这篇基督教圣经内容被定为神话故事列入教材。已涉嫌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二、去意识形态化


2016年,语文出版社宣布在教材最新修订中撤下课文《南京大屠杀》。遭到网友批评后出版社辩解为“用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一书中的《死里逃生》一节替代温树林的文章《南京大屠杀》,并没有撤下南京大屠杀内容。” 然而这这辩解不能令网友信服,因为题目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南京大屠杀》题目铭刻着几十万国人被日军血腥屠戮的苦难,《死里逃生》题目则是描述战争中个人的际遇,对日本侵华战争不义的控诉天地之别。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于1951年4月11日刊登于《人民日报》,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本文是作者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影响了数代中国人。然而,这篇文章在2014年语文出版社教材修订的时候也悄悄消失了。


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撤掉了《为了忘却的纪念》、《阿Q正传》和《药》,这三篇都是鲁迅也是近代文学中比较有思想性和战斗性的作品,编订者把撤掉的理由归结为必修课学时减少和学生认为鲁迅文章难懂。


2005年,上海市课程改革语文教材正式删除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据上海市教材编写组主编徐根荣介绍,当初选择这篇文章是出于与时代接轨的考虑。学生们需要更多更新鲜以及种类丰富的知识。同年,湖南教育出版社新编小学教材也以适应新时代形势为理由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


三、课文西方化


中小学阶段本该把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认知本民族文化和优秀品质上,外国题材课文过多无疑不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根据网友统计:整个小学六年,除去一年级上册,总共416篇课文,其中以外国人和事为题材的课文共计100篇,占比例24%。 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国家为主。


在增加有关于西方课文的同时,还存在着美化西方人,丑化中国人的做法。

从小学一年级课文里就开始隐约的有所体现。课文第28课,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等名字,并配以外国小孩表现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


第29课,里面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并配以日本小朋友的图片,来说明小孩培养应该诚实的品质。


这些课文都在讴歌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与之相对应的,基本很难看见中国的小朋友有什么优秀品质,其中只有司马光与曹冲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他的课文内容多以寓言动物的形式来表现。而这,仅仅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以下几年级的课本还有很多类似内容。


西化倾向重要表现是涉及到中国人多是负面形象,而涉及到外国人多是正面形象,甚至不惜造假,给孩子从小就灌输外国小孩品质和智慧更胜一筹的印象。这究竟是想给我国的小朋友树立一个怎样的三观?都说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可人教版的这些导向,要把我们的未来的希望导向何方?

教材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之于学生的意义,并不仅是普通的书籍,教材中的内容会成为一种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


然而这些年教材出现的种种问题,却让人瞠目结舌。在我国各地的语文教材修订中,许多塑造中国国家精神,革命传统的经典课文被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宣扬西方思想文化的文章,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如今,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正式成立正是对这些“去中国化”,“去革命化”的做法敲响了警钟。只有国家教材委员会介入,收回教材编订权,才能阻止这些乱象,让祖国的孩子走上更加正确的道路。


(资料来源:平民王小石,中国新闻网,新浪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