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研人物|感受中国,书写中国:访加拿大著名女作家李莎·卡尔杜齐

中国文化译研网 CCTSS 2020-10-29

李莎在2015年“BLCU中外汉学家翻译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言

李莎(Lisa Carducci)是加拿大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和油画艺术家。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文字学与语言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和中国任教,并在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任职6年,又于《北京周报》社和《中国与非洲》编辑部任职8年,完成了大量撰稿、翻译等工作,用朴实有趣的文字描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化。


作为一位中国文化的体验者,更是致力于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李莎至今用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三种语言出版过68部小说、短篇故事、诗歌和散文,其中三分之二源于中国题材,并在多个国家发表。其代表作有《大若天下》《感受中国》《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这些宁夏人》《这些广西人》《这些新疆人》《唐宋文选》等。而在业余时间,她更是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自己的力量资助青海、云南、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完成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学业。由于李莎对中国做出的突出贡献,她在2001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2005年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2006年凭借小说《旅行》和《双黄蛋》分别获得“第戎市出版奖”与“塞纳河谷省出版奖”;2008年获得“《狼图腾》法语翻译奖”。


直至2015年,李莎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该奖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的一个政府奖项,旨在表彰在介绍中国、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外国翻译家、作家和出版家。


由此,我去了李莎在北京的家,对她就中西文化以及图书翻译、写作等方面进行了采访。不同于普通的问答式访谈,李莎通过侃侃而谈的方式,讲述了她在中国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

李莎领到《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刚来到李莎的家中,我就感到了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气息。家中陈列虽不多,但样样精致。这其中就包含了她收藏的各式各样的中式小茶壶,还有她曾在油画展览会上展出的绘画作品。不一会儿,李莎就让我在刚才看到的小茶壶中选择了一个她用来沏茶,她拿起来说:“我平时就是这样,都不用杯子,直接对着茶壶嘴儿喝。”正是在这样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我们开始了有趣的闲聊。对于能够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李莎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欣慰。她认为,不是得奖这个事情让她感到开心,而是这个荣誉背后蕴藏的意义,让她觉得自己曾经做的工作都是有价值的、有回报的。并且,这对于她未来教书、翻译和写作来说都大有裨益。而在“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之外,李莎认为自己曾经获得的“友谊奖”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都十分重要。“正是由于中国政府觉得我做的工作是有必要的,是搭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所以才颁发这些奖项给我。”李莎欣然地说。


1991年,李莎受邀前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书,这已是李莎第三次来到中国了。她说自己第一次的中国之行就是跟随一个30人的旅游团,在一个月内,到11个城市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但什么也没有了解到。李莎兴奋地说:“第一次来中国,我感觉中国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包括中国的颜色、事物以及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等。所以,我一定要再回来,再次感受这个国家,感受中国人。”此后,1989年,为了完成其小说创作的中国部分,李莎还曾在北京语言大学住过3个月。两年之后,李莎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来就是20多年。当我问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方式与中国人的工作方式有何不同时,李莎笑着说:“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大有不同。我在中国的出版社工作时,我发现,大家都是语言学家,很注重字词的推敲和使用,所以文章总是写得规矩板正,甚至有些‘乏味’。但我不同,我是一位作家,我喜欢融入不同的采访环境,以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进行访谈。因此,我的文章很有趣儿,也更贴近生活。”正是由于李莎与众不同的采访方式,使得每篇文章都如小说一般引人入胜,因而也博得了读者的赞赏和认可。

《这些新疆人》(These Wonderful People of Xinjiang),李莎著。

2007年,李莎接到一个前往新疆的项目,历时一个月,需要采访50个人,这对于李莎来讲是个不可多得且颇有意义的任务。李莎说:“我是个特别简单的人,我不需要高级的客房、美味的餐饮,我只需要一张床、简单的饭菜就可以了。我来这里主要是采访新疆当地的人民,感受、融入他们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享受。”在新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莎采访了各式各样的新疆人,有农民,有老师,有饭店老板,有手艺家等。李莎通常会细心地观察他们家中的陈设,和他们一起吃饭、喝水甚至生活,从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活动,通过交流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儿来感受他们的思想,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新疆人》(These Wonderful People of Xinjiang)这本书就是李莎在访问新疆之后完成的著作。该书先由李莎用英语、法语两种语言撰写,后又经人翻译成了俄语和土耳其语。

《这些宁夏人》(These Wonderful People of Ningxia),李莎著。

谈及这本书的题目和内容时,李莎说:“其实这本书是一个系列中的一本,其余的还有《这些宁夏人》(These Wonderful People of Ningxia)和《这些广西人》(These Wonderful People of Guangxi)。我之所以用“wonderful”,是因为我觉得他们虽然是普通人,却有着善良的秉性和丰富的个性。就像一位农民如果能把地种好,那么他也可以用“wonderful”来形容。但是书名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缺少了“wonderful”的含义,这是比较可惜的。”

《这些广西人》(These Wonderful People of Guangxi),李莎著。

不同于略有挑战的工作,李莎在中国的生活可谓如鱼得水,她好像完全摒弃了“老外”的身份,全身心地融入到了中国人的点点滴滴中。当然,能做到如此,李莎也经历了很长一段从不解到了解的过程。李莎跟我讲,有一年她过生日,邀请了几位熟悉的学生和同事到家中小聚,但是没想到,打开门的时候却看到了十几个人在外等候,齐刷刷地祝贺她生日快乐,吓了她一大跳。更有的同学担心家中没有地方坐,还自己带了凳子来。这让李莎很是不解。她说:“我当时真的不明白,他们都是谁,我明明没有邀请他们,他们为什么要来呢?而且,他们还全部来早了,我甚至还没有换好衣服。”后来她才知道,原来在中国,身边的人都会分享别人过生日的喜讯,而在知道熟人尤其是老师、长辈的生日后不来祝贺也是不礼貌的。与此同时,李莎也更加明白,中国人的很多礼节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一定要亲身体会才可以。她认为,尽管自己也可以在写作和翻译中感受中国文化,但是自己更乐意在生活中,在与人交谈中感受中国文化。因为写作和翻译都来源于生活。一个不了解中国的人谈论中国,那只能得出肤浅的结论。一个不了解中国生活的人来翻译中国的著作,也只会误导其他人。李莎表示,虽然她的汉语说得并不好,但是只要尽力,总会发现中国人最本真的生活样貌的。

《在中国快乐地生活》(Living Happily in China),李莎著。

2011年,李莎在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在中国快乐地生活》(Living Happily in China)这本小册子,目的就是希望那些来中国工作、旅行的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书中并没有官方的介绍与标准的对话学习,全部都是李莎亲身经历的在中国生活的感悟。李莎这样说:“我来到中国,我就要做一个中国人,我要学习怎样适应中国,而不是改变它。由于文化上的种种差异,很多外国人可能正在做不该做的事情,说不该说的话,这是不对的。我看到我的一些有钱的外国朋友们,他们既不出门,也不愿意主动和中国人交流。这不是生活,他们也不懂什么叫生活。但我恰恰相反,我最愿意和出租车司机聊天,与他们交流能让我学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因此,我想写一本这样的书,告诉外国人如何在中国更好地生活。”     


正是因为李莎总是积极主动地和中国人交流,努力地了解中国人的办事方法,所以,她很快地成为她的外国朋友眼中的“中国通”。很多时候,她的外国朋友在中国遇到一些麻烦后,总会让李莎帮忙与对方沟通。因为他们认为,李莎总是能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所以她总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对此,李莎认真地解释:“我曾经一度开始思考我的文化生活与宗教,我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是否需要从头开始。我是意大利裔加拿大人,那么我是否需要继续保持我的意大利风格,或是加拿大风格,还是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我想,我一直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向前走的。我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一种通过观察中国文化来检视自身母文化的文化方式。”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李莎的女儿一直生活在加拿大,她曾数次问过李莎为什么还不回加拿大。李莎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她的心在中国,她还有很多未知的事物需要学习。李莎认为,中国跟加拿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如果人们离开加拿大10年后再回去,是感受不到什么变化的,但人们若离开中国10年后再回去,那么看到的绝对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她希望不断地感受中国的成长和进步,继续学习中国多元的文化。

《我的藏族女儿》(My Tibetan Daughter),李莎著。

李莎对于中国这片土地的热爱不仅表现在主动学习和融入中国文化中,更是体现在她对于中国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关爱上。自2005年始,李莎就开始将在北京收集到的衣物送往青海的藏族自治州,帮助当地的百姓过冬。不仅如此,她还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女生完成中学、大学甚至是硕士研究生的学业。李莎于2011年在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藏族女儿》(My Tibetan Daughter)中,就记录了她在云南和青海这两个地方与她的“藏族女儿”一起生活的故事。谈及她的两个“藏族女儿”,李莎开心地说:“她们一个是本科毕业,另一个是硕士毕业,并且都攻读了医学专业,现在也都是医务工作者。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想要的生活,我为她们感到骄傲。”李莎幸福的表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加拿大女人是用真心在感受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进步与贫穷。而她的真心也得到了当地人民温暖的回应。李莎带我参观她的书房时,我便发现,不同于很多学者气派的大书架,李莎的书架可有趣得多。除了各种语言版本的著作外,书架上还摆放着各种民族头饰与摆件。其中有一套蒙古族的服饰是当地人专门为李莎量身打造的。如此可见,当李莎将爱传递给他们时,他们也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李莎。


作为一个外国人,李莎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了解甚至多过很多中国人。她曾经4次前往新疆采访,10多次到内蒙古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她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值得观赏和深入了解的民俗风光。但是,现如今,每当放假时,她发现很多中国人会选择到国外度假。他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国外,可是他们对于国外又有多少了解呢?“国外到底是哪儿?是美国、英国还是澳大利亚?在我的家乡意大利,南部有吃羊肉的传统,而北部却一点儿羊肉都不沾。意大利这么小的国家,南北差异都如此明显,更何况别的国家,更何况中国了。”李莎说,“我觉得中国人更应该多了解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李莎这一席话不禁让我深有感触。人们都想要了解自己国家以外的世界,也都会有意无意地向他人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但是在这之前,是否应该先了解清楚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呢?


正如李莎来到中国一样,她的每一次授课、讲座、采访都基于对各民族的深刻认知。同样,当她将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时,她也十分努力地去认识中国,爱护这片土地上需要帮助的人民。李莎虽拥有外国人的样貌,却不乏一颗真挚的中国心。她将自己视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用自己一生的时间热爱着中国,并将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文/李晓萌)


摘录自《汉风》杂志2016年第一辑,页176-180。《汉风》杂志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汉风》是中国文化部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同创建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所属的学术、文化类辑刊,目前为半年刊。本刊希望借助中外各方学者的力量,在多元文化共享的前提下,利用这一创新的平台,加强对各国研究成果的介绍,进而促进学术与智识的交流。



作者/李晓萌

编辑 / 念青



“文化互译,沟通世界”


邮箱:media@cctss.org

电话:010-82309916

文化合作/ 简历投递 /译者自荐

请添加CCTSS公众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