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研动态 | 余中先:从事翻译工作30年,我眼中的“中法译者工作坊”

CCTSS 2020-10-29

“互动与对话,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和根本方式”,优秀的文化经过交流才能够得以升华,而跨文化交流又需要借助翻译的力量。

中法文学翻译工作由来已久,它让两国背后的不同文化得以碰撞和交流。

本周我们将聚焦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与国际文学译者中心(CITL)、法国文学翻译促进会(ATLAS)以及法国驻华使馆共同举办的“译者工作坊”,从专家和参与者的角度,探讨当下中法文学翻译工作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受访者: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厦门大学教授)


记者:您如何看待此次“中法译者工作访”?

余中先:虽然此次“中法译者工作坊”活动我没有全程参加,但我作为一个“老翻译”,一个经常做翻译工作的人,对活动的前后过程十分了解。

活动初始,我是作为评委,评选出参加此次工作坊的6位译者。后来是作为老师,在北京给这6位学员授课。

相比于对我的启发,此次的工作坊活动对这6位学员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通过中国、法国老师们对其翻译工作的指导,学员间中译法、法译中项目的经验交流,形成了相互照应、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记者:参加“中法译者工作坊”的都是年轻译者,您对他们今后的翻译工作有何建议?

余中先:平时勤于练习,能够吃苦,要有耐心,将语言掌握扎实。做好中法翻译,这两门语言都要精通。

今年和之前的“中法译者工作坊”就是一个好机会,中法优秀的年轻译者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老师们指导学员的翻译不仅能达到“信、达”,而且可以“雅”。我的建议就是两个字,认真。

翻译好似烹饪、学艺,它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是翻译一两部作品就能马上掌握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需要自己慢慢琢磨。


记者:据您观察,目前中国的法语翻译人才水平如何,距离高水平翻译人才还有哪些差距?

余中先:差距应该说还是不小的,因为现在大学生、研究生的写作水平,同过去的人才相比略显薄弱,这必然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虽然现在中国的法语翻译人才不至于是青黄不接,但人才还是相对短缺。阅读现在的翻译作品,能够明显感觉到,译者并没有将原文深刻的含义、独到的风格表达出来。

当然,现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类图书较多,涉及大量专业名词,对于译者知识多元化的要求较高,这是“中法译者工作坊”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工作坊在这方面仅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奖学金等形式的设置,鼓励有能力、对此感兴趣的年轻译者加大学习投入,慢慢进步。


记者:您认为优秀翻译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余中先:一部翻译作品优秀与否,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

内容上,要正确翻译出原文内容。方式上,运用连贯通顺的中文,而不是生硬的翻译腔。比如,涉及到文学作品,要将故事娓娓道来;涉及到科技作品,要正确使用术语、表述严谨。


记者:您是如何开始翻译工作的,能否分享其中的故事?

余中先:我从30多年前研究生毕业之后,一直在从事翻译工作,可以说做到了持之以恒。其实翻译,只要达到了一定的语言水平、智力水平,努力坚持,便可以做好。

我到社科院工作以后,主要是将翻译、研究、编辑工作结合起来,了解国外文学理论、历史、最新动向,同时保持对翻译技巧、文字写作的敏感性,明确不同类型的作品应该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展现。

翻译一部作品,不能仅关注作品本身,还需整体把握作家的写作风格,这是很困难的。

有些作家实际上在中国并无过多学者研究,比如说我现在研究的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他是慈禧太后时期法国驻中国的领事,后来作为法国大作家,引领了相当一部分的法国诗人、戏剧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因为他是一位外交官,被视为当时西方列强、帝国主义的代表,加之他是天主教的作家,所以基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学界对他的介绍较少。克洛岱尔不似海明威等,在中国是坐标性的文学大家。

我也研究当代小说作家,比如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

翻译他的长篇小说、电影剧本、谈话录、评论文章等等,需要对他形成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翻译和研究并行,便是我30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记者:法语圈很大,您如何看待法语作家的不同风格?

余中先:法语与法国文学是两个概念,比如瑞士的作家可能在比利时出版图书;在加拿大生活的法语作家同在海地、非洲生活的法语作家相比,虽然作品的文体是统一的,没有过大差别,但正如山东作家与陕西作家的不同,他们作品的地方色彩是有差别的。

这便需要译者分析判断,挑选针对法国文学史最有代表性,或最有特色、或最站得住的作品来进行翻译。


记者:您认为法语翻译人才建设以及整体团队发展方面,有哪些困难?

余中先:从出版系统整体出发,存在的问题是稿费过低,这十分致命,因为如果翻译家只专注于翻译作品,他挣得的稿费是不足以支持生活的。

在法译中方面,法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译者翻译,如“傅雷计划”等。

每个国家的文化政策不一样,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向法国政府看齐,在文化输出方面采取更优的措施,从国家的文化层面“走出去”

如此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其他方面也要跟上;另一方面会增强文化自信,能够正确对待、接受外国文化。


🔺 本系列文章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与国际出版周报共同策划,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 | 国际出版周报

记者 | 许惟一

编辑 | 霍娟 

“文化互译,沟通世界”


邮箱:media@cctss.org

电话:010-82300038

文化合作/ 简历投递 /译者自荐

请添加CCTSS公众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