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研人物 | 施露:帮助荷兰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CCTSS 2020-10-29


荷兰莱顿大学职业翻译家

荷兰文学翻译家(中译荷)。自2006年开始做文学翻译工作,她的翻译作品由众多著名荷兰出版社出版,并在各大季刊上发表。她翻译过包括绵绵、朱文、盛可以、毕飞宇、刘震云在内的不少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由她翻译的《撒哈拉的故事》将于2019年3月在荷兰出版,这也是三毛的作品首次被翻译成荷兰语。施露也积极鼓励并引导更多的荷兰读者来阅读并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她也经常参与及举办各种跟中国文学有关的活动。

施露受邀参加2018年中外文学出版翻译合作研修班

记者:请您分享与中国的缘分故事。

施露:中学时期,我开始阅读关于中国的书籍,我读的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是张戎的《鸿: 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我读的书越多就越对中国感兴趣。并且我一直喜欢语言,因此中学毕业后我决定去学习中文。那时我还从没去过中国,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2002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并且真正爱上了这个国家。

在大学期间对汉语语言文化进行学习之后,我渴望继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提高我的汉语能力。毕业后我从事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如荷兰莱顿大学中文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荷兰驻华大使馆的政策官员等。但我一直喜欢读书,我真正想做的是成为一名文学翻译。2013 年,我有机会翻译了我的第一本中文书——韩寒的《这一代人》。从那时起,我就成为了一名全职的文学翻译。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们,比如哥舒玺思、林恪、麦约翰和苏菲等等,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给予了我很多帮助。

 

记者: 您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中国文化以及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施露:在荷兰,哪些外国作品可以出版是由出版社决定的。当然,译者也可以向出版社进行推荐。我希望能够与当代年轻的中国作家保持交流和沟通,并将他们的作品推荐给荷兰的出版社,因为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和中国最新的发展成果。对于荷兰读者来说,能够读懂现代中国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是很重要的。

当我在翻译一本书时,我总是尽力做到全面地翻译,包括书中的笑话、双关语以及涉及到文化的内容。有时这真的很难,但同时最难的部分也是翻译中最有趣的部分。我认为译者应该按照作者写的那样来翻译,因此我不会遗漏任何内容,也不改变任何内容。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确实会添加一些词语或者句子。例如,当荷兰读者不能理解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内容时,我总是尽力在文本中对它们进行解释,但不会让读者离开故事本身。

 

记者:您认为目前工作的难点是什么?目前中国作品在海外翻译、出版中面临哪些问题?

施露:我对中国文学很感兴趣。我认为我的主要问题在于,有趣的作家和作品实在太多了,但是我读得太慢,还不能全部读完。

我认为荷兰在引进中国文学作品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于,荷兰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概况不是很熟悉,不认识中国的作家和作品,因此不会选择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导致无法对中国文学进行深入地了解。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另一个问题在于,荷兰的国民阅读量总体呈稳定、缓慢的下降趋势。因此,大型出版社在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问题上犹豫不决。然而,也有迹象表明,小型出版社可能对外国文学更感兴趣。

 

记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您认为它将会给中国和荷兰带来哪些文化上的机遇与挑战?

施露:“一带一路” 倡议将给荷兰带来更多经济上的可能。我也希望随着经济交流的增加,荷兰读者能够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同时阅读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我很乐意为他们进行翻译。

本系列文章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与国际出版周报共同策划,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 | 国际出版周报

记者 | 许惟一 窦元娜

编辑 | 罗雨静

“文化互译,沟通世界”

网站:www.cctss.org

邮箱:media@cctss.org

电话:010-82300038

文化合作/ 简历投递 /译者自荐

请添加CCTSS公众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