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共温州市委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的决定

温州发布 2020-10-11




中国共产党温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当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定位,重点研究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的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优化营商环境是新时代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温州作为全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有效措施,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温州率全国之先启动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推出了一批有引领性、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举措,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标“重要窗口”建设要求,对比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对照市场主体诉求期盼,温州营商环境还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重塑温州民营经济新标杆具有重大意义。全市上下必须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以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为契机,以企业需求为第一导向,以市场评价为第一准则,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超常规的举措,全力破除制约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性障碍,全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为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好、开放水平最佳、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为全国提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温州样板”。


(三)主要目标


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评价“温州标准”在国内全面推开,温州特色的区域营商环境品牌不断打响,推动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加快向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跃升。到2025年,按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标准评价的各项量化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居全国前列。


——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一批创新政策举措在全国全省总结推广。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办事指南和流程制定实施,企业投资全发展周期服务体系、“管家式”招商安商服务平台全面构建,“办事不求人”成为常态。到2025年,市本级审批服务办事100%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审批时间压缩40%以上。


——投资创业生态全面优化。政策的稳定性、可及性和透明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合理,公共服务配套更加完善,一批具有引领性、标杆性的高大上项目、高能级企业聚集落地,温州成为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福地。到2025年,累计引进项目资金5000亿元,其中“百亿投资”产业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招引30个以上;非温籍投资亿元产业项目占比提高到40%。


——企业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企业减负机制不断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压减,融资、物流、用地、用能、用工等成本持续下降。到2025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年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企业年均减负达200亿元。


——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加快形成,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市场机制基本构建,对外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市场活力得到最大限度激发。到2025年,市场主体突破120万户、规上工业企业突破8000家。


——市场主体满意度获得感持续增强。企业反映集中的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难点有效破解,一批涉企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处置,企业家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护,“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面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对区域营商环境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到2025年,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致力推进便利化创新
实现涉企服务最高效率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对标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创新政务服务理念,全方位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实现政务服务效率最高、流程最少、收费最低。


1.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易企办”流程,完善“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平台,全面推行企业开办“一表通、当日结、零成本”,实现商事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当日办结,新设立企业首次刻制公章免费。简化企业注销程序,推行部门信息共享,实现简易注销、普通注销公示期满后即到即办。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实现“减窗口、减人员、提效能”。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实现“照后减证”,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聚焦重点领域,迭代升级便民利企“一件事”,推动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提供更多的套餐式、集成式服务,探索制定“一件事”地方标准。推进“双定三减”经营区建设,探索有限度自由经营,激发大众创业创新活力。


2.深化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实施“鸟巢计划”促进行动,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对已落地投资项目设置2-3年的“投资服务续航期”,实现工作跟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加大平台空间和产业项目统筹力度,优化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和利益分成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评价,对省级以上各类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特定区域全面实施“区域能评+区块能耗标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支持企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符合产业地图布局、拓展发展空间、适应行政管理的合理迁移行为,将企业正常跨区迁移服务列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探索推行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20个工作日”改革试点,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以“政府明晰告知、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承诺制。深化中介市场化改革,清理涉企鉴定评估,加快涉批中介服务提质提效,实现中介服务经费和时间双下降。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投标担保支付方式,支持以保函代替履约保证金,一般政府采购活动不收取投标(响应)保证金,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开展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规合一”和综合测绘改革,全面推进工程竣工限时联合验收。


3.优化公共服务接入全流程办理。推动供电、供水、燃气、排水、通信等接入服务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合并纳入市政公用服务窗口,统一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为民服务靓丽风景线。持续优化水电气网等报装流程,规范公示办理时限、服务标准、资费标准,为企业提供电水气快速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成本”服务。除特定要求外,报装过程中涉及占掘路、管线、绿化、物料堆放、交通等审批事项的,实行告知承诺制,政府部门当场核发许可。优化不动产登记办理,开展企业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试点,加快实现“4个1”(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缴税后1小时办结、企业不动产抵押1个工作日办结、不动产转移登记与电水气过户一窗联办、不动产交易登记与缴税一网通办)。打造“无窗口、零等待”办税服务场所,发票“非接触式”领用比例提高到70%,网上、掌上办税率提高到90%以上。


4.加快推进智慧政务建设。按照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求,全面提升政务服务2.0建设水平,加快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实体一体化融合进程,推动政务服务由网上、掌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实现政务服务办件线上受理率80%、网上可办率100%。优化升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涵盖政务服务全域、数据实时共享的信息交换体系,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跨区域、跨部门共享互认,加快打造“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优化完善、推广应用“个人数据宝”,加快建设“企业数据宝”。加快推出一批“智能秒办”和“无感智办”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申请零材料、填报零字段、审批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存档零纸件”。加快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全省通办、长三角跨省通办,实现电子证照长三角地区互认共享。实施为侨服务“全球通”扩面增项行动,力争可办事项再增加20%。


(二)致力建立法治化体系
强化护航企业最硬内核



围绕“法治温州”“信用温州”建设,按照规则公开透明、监管公平公正的要求,依法维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全力护航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


5.建立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严格兑现向社会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有力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不得违约拖欠中小企业工程款项。建立政府失信记录,构建政务失信责任追溯和惩戒机制,落实政务失信100%治理,不因政府换届、领导调整而产生违约、毁约等现象,防止“新官不理旧账”,营造“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良好氛围。推进惠企政策“直通车”迭代升级,坚持全市域产业政策动态清理整合,实施产业政策正面清单兑现机制,扩大政策覆盖面和兑现率。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常态化机制,依法依规、分类分步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工业园区、工业点和其他企业无产权土地、用房等问题。


6.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注重信息公开,推行重点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全覆盖。开展“综合查一次”行动,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抽查机制,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信用手段,提升执法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防止选择性执法、任性执法、处罚标准不一等现象。推行涉企轻微行政违规行为“首次不罚、告诫到位、下不为例”,审慎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


7.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探索个人破产制度改革,加大力度推进个人债务集中清理试点,推动从个案突破到制度形成。建立深度合作的府院联动机制,健全企业破产预重整制度,有效解决破产审判中的税收、社保、费用保障、资产处置、登记注销、信用修复等问题。完善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实行重大涉企案件风险报告制度。建立常态化涉企法律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其他涉案财产与合法财产,企业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涉案人员个人财产与家庭成员财产,依法慎重对民营企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措施。


8.强化企业经营司法保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行为。加强基层站所执法队伍作风整顿,查处“吃拿卡要”等一切干扰阻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问题。畅通涉商纠纷立案化解通道,提高司法立案、审判和执行效率。加强涉诉指导,引导涉诉企业及时搜集证据和保全财产,提高企业诉前保全效率,通过诉讼阶段多元调处化解纷争等方式,为企业维权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健全涉产权冤错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态化纠正机制。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


9.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积极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提升中国(温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水平。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创新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试点知识产权保护“行刑衔接”工作模式,探索互联网跨境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争取设立温州知识产权法庭。健全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援助。鼓励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运营许可交易,探索开展风险补贴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积极开展“专利贷”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10.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眼打造全国社会信用体系标杆城市,构建一体、可信、可控的公共社会信用平台系统,实现信用联合奖惩“一张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强化重点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税务、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医疗保障等重点领域开展信用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大恶意逃废债打击力度,切实维护社会信用环境。大力推广个人诚信分(瓯江分)和“信易贷”,推动“信用有价”落地。积极参与推进长三角地区信用标准互认,实现跨地区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和联动奖惩。


(三)致力推动市场化配置
形成创业创新最强活力



精准对接民营企业实际需求,推动资源要素公平、有效供给,促进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实现创新创业源泉充分涌流。


11.营造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清单以外的领域、行业、业务,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为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率先打破民间资本进入关键投资领域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大力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深入推进社会力量办教育、办医疗、办体育、办养老等国家级试点工作,在准入条件、人才支撑、融资机制、土地供给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使温州成为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的全国示范城市。


12.加快促进企业创业创新。实施“百园万企”小微园示范引领工程,严格执行“十条刚性措施”,推动优质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鼓励国有企业、上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为初创期、早中期民营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检验检测、教育培训等服务。构建适应“四新”经济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对新设立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形态给予1-2年包容期,通过行政指导等柔性监管方式,引导和督促企业依法经营。实施“凤凰行动”,加快“千企上规、千企股改、百企上市”步伐,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重点构建多层次人才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受教育配套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切身问题。鼓励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事业单位自主建立人才评价标准,支持纳入全市行业人才评价体系。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用工新特点,研究完善新业态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政策,实现新业态员工集聚并稳定就业。


13.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办好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加快推进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加速器、创业园、创业基金落地,有效打通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路径。谋划建设瓯江实验室,加快推进国科大、浙大、华中科大温州研究院等重大科研院所平台建设,开展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研发。加快瓯海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打响技术拍卖“温州拍”品牌。深化与长三角重点科创平台协作,推动创新联盟、“科创飞地”落地,拓展“技术在上海、转化在温州”合作模式。加快建设“科技大脑”,构建集数据服务、金融对接服务、中介机构服务等集一体的科技金融线上服务平台。


14.强化土地空间扩容利用。持续深化“拓空间强保障”六大专项行动,缓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工业用地红线保护制度,实行工业区块线管控,保障工业用地总规模,每年工业供地1万亩左右。探索开展围填海处置、自然淤积区造地以及全域整治全国试点,加快瓯江口浅滩二期已填成陆区处置。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推行弹性年限出让、先租后让等方式,重点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改革。强化工业项目双合同管理,抓好已供工业用地的开工建设,新供工业地块原则上三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开工。开展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试点,引导工业用地依法有序流转。按片区实施工业用地分级分类价格指导,稳定产业用房租金水平。


15.深入推进融资畅通工程。围绕信贷可得性、便利度,大力实施金融综合改革,深化财政支持民营小微金融服务改革试点,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完善金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银行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发展信用贷款、共有厂房按份抵押融资、小微企业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价值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和动产融资等新型融资,争取小微企业年均首贷率超过15%。加大“无还本”续贷业务力度,有序推进无抵押贷款。用好应急转贷金,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开展银行信贷服务“提速降本”行动,强化落实“两禁两限”规定,推动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探索设立本地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理财子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丰富地方金融业态。完善“国保民”担保体系,发挥政府性担保机构作用,构建再担保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财政风险补偿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缓解民营企业担保难问题。用好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引进基金投资机构,推动社会资本更多支持企业创新创业。


(四)致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塑造对外开放最亮标识



全面对接国际市场规则体系,发挥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优势,加快构建温州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16.加快构筑高水平开放平台。坚持温州综合保税区、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推进制度探索、模式创新,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示范区。加速综合保税区海关封关验收,加快谋大招强力度,力争在标杆型重大项目招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跨境电商综试区“一区一核多园”落地建设,创新和拓展跨境电商B2B、B2B2C等模式,推动公共海外仓、海外贸易中心建设。创新跨境电商人才培育模式,集聚一批实操型特色型人才。围绕“民营经济+国际化”,积极做好自贸区经验复制和事权承接,形成具有代表性、体现温州特色的创新成果。更大范围复制推广温州(鹿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进“义新欧”温州号班列运营,提高全域联动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区域辐射力、影响力进口展销平台,持续办好浙江(温州)进口博览会,加快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用足用好外贸政策工具,畅通线上线下供应链,稳住外贸基本盘。


17.建设联通世界的区域门户枢纽。充分发挥空港、海港的门户枢纽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通我市对外开放大通道。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协同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地区)航线航点网络加密,拓展国际货邮业务,增强国际通达性。进一步提高温州港口岸开放水平,加强与宁波舟山港、义乌国际陆港紧密合作,推进铁路支线、疏港公路建设,基本形成状元岙、大小门岛、乐清湾等三大核心港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打造成为浙南闽北赣东地区的主要辐射港。大力构建“521”高铁交通圈,加快“融杭接沪达闽通赣”,依托衢丽铁路实现金温铁路与衢宁、九景衢铁路贯通,打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陆域通道。积极探索多式联运模式,着力构建形成以海港物流为龙头、空港物流为突破、物流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物流发展体系。


18.提升国际贸易服务便利度。实施“提前申报”模式,建立口岸通关“提前申报”容错机制,实现“通关+物流”并联作业全覆盖,最大限度加快进出口货物口岸流转速度,推广概要申报和完整申报“两步申报”改革试点,出口、直航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和36小时以内。加强与口岸单位系统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口业务应用率100%。加强口岸收费管理,完善收费目录清单,进一步规范和降低口岸费用。


19.完善外来投资服务体系。坚持国资、民资、外资招引“三资齐招”,着力引进优质项目、企业、品牌,进一步激活温州经济动力和活力。健全科学规范、精准对接的服务机制,实行首办负责、主动服务、全程护航,推动外来投资项目更快落地,实现更好发展。围绕项目落地、企业经营和方便群众生活,优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增强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供给。利用温州承办亚运会赛事契机,加快建设一批高品质基础配套设施,规范设立公共场所多语言标识,打造国际化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探索海外码头(海外驿站)建设工作,加强与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侨团和侨领的联系,促进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互动融合发展。开展文化体育国际交流活动,大力举办品牌展会,着力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致力打造新型政商关系
构建合作共赢最佳机制



注重建章立制,不断完善政企互动机制,切实营造“亲商、安商、富商”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健全“三清单一承诺”政商交往机制。深化“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引导清单”和反对“挈篮子”承诺,明确政商交往行为规范,构建 “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和“万名干部进万企”行动,为企业提供“有求必应,随叫随应”的“店小二式”服务。开展领导党员干部违规向企业等管理服务对象借贷、搭股以及乱收费等问题专项整治,持续深化清廉民企建设,努力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设立“挈篮子”行为曝光台,扭转打招呼说情、妨碍公平公正、破坏营商环境等社会不良风气。


21.畅通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渠道。出台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实施细则,推动政企圆桌会议等制度实施,形成政企互动、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完善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权益维护机制,深化“企业维权接待日”活动,构建企业家诉求受理、处置、反馈平台。聚焦要素供给、行政执法、政策兑现等营商环境问题,定期邀请企业、商(协)会、职能部门、第三方代表参与,强化条块联动,促成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形成一批制度成果。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及时反映行业发展诉求,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市场拓展、权益保护、纠纷处理等方面的服务。


22.营造礼尊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发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民营企业家培养关爱行动,持续扩大“民营企业家节”影响力,深入实施新时代“先行温商”培育工程,选树“两个健康”突出贡献企业和企业家典型,不断浓厚尊重企业家的城市文化氛围。推荐优秀企业家担任政府经济顾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依规体现政治待遇。发挥温州民营经济学院涉企培训统筹功能,进一步规范全市涉企培训,加强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促进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深化“青蓝接力”,创新性打造以“青蓝新学”为主体的年轻一代企业家教育培训新模式,推进企业家代际传承。




三、强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由组织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专班、专项协同推进。着眼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主要短板,及时制定出台具有突破性、引领性、可操作性、可落地的实施方案、配套政策,细化举措,列出清单,挂牌整改,确保取得实效。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组织实施,建立相应机制,细化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鼓励各地打造各具特色的亮点工作,因地制宜探索优化营商环境新经验、新做法。


(二)加强评估考核


对照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聚焦市场主体企业全生命周期最关注的便利化、成本、法治等问题,建立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对各地营商环境开展定期量化评估。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强化纪律监督,推进作风建设,持续开展“万人双评议”活动,对全市各地各单位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履行承诺、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布。健全干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依法依规对干部服务企业、先试先行过程中造成失误给予容错纠错,切实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营造良好干事环境。


(三)加强舆论引导


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介作用,建立营商环境建设的全社会参与机制,把开展营商环境宣传与收集市场评价结合起来,拓宽企业和社会意见反映渠道,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强宣传推介,向各地投资者多渠道多载体多层面宣传推介温州营商环境,提升温州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认可度,将温州塑造成为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





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举措”

1.实施“鸟巢计划”促进行动

对于意向在谈、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的在外温商和国内外客商项目,全力开展项目招引、项目落地、项目护航“三大行动”,一对一成立投资项目服务专班,实行首问负责制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制,进一步延伸工作链条,打通服务投资“最后一公里”,对已落地投资项目设置2-3年的“投资服务续航期”,为项目保驾护航直至顺利建成为止,确保“鸟巢计划”进一步巩固与深化。


2.建立企业跨区县无障碍流动机制

加大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建立区域内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和利益分成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市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严肃查处采取不正当手段阻碍企业注册地迁移、影响要素流动等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跨区县自由迁移。


3.建立政府承诺兑现机制

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严格兑现向社会及行政相对人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有力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不得违约拖欠中小企业工程款项。建立政府失信记录,构建政务失信责任追溯和惩戒机制,落实政务失信100%治理,不因政府换届、领导调整而产生违约、毁约等现象,营造“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良好氛围。研究建立因政府失信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依规补偿救济机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常态化解决机制,依法依规、分类分步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工业园区、工业点和其他企业无产权土地、用房等问题。


4.打造政府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本

加快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实体一体化融合进程,实现政务服务办件线上受理率80%、网上可办率100%。优化完善、推广应用“个人数据宝”,加快建设“企业数据宝”。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跨区域、跨部门共享互认,推动业务办理全流程电子化,加快打造“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加快推出一批“智能秒办”和“无感智办”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申请零材料、填报零字段、审批零人工、领证零上门、存档零纸件”。


5.提升企业运营便利化水平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探索推行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20个工作日”改革试点。持续优化水电气网等报装流程,规范公示办理时限、服务标准、资费标准,为小微企业提供电水气快速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开展企业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试点,优化不动产登记办理实现“4个1”(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缴税后1小时办结、企业不动产抵押1个工作日办结、不动产转移登记与电水气过户一窗联办、不动产交易登记与缴税一网通办)。


6.推出项目招投标优化服务

清除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设置的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对现行涉及工程项目招投标相关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启用“不见面开标”系统,打通建设工程电子化招投标最后“一公里”。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投标担保支付方式,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遏制串标围标违法行为。一般政府采购活动不收取投标(响应)保证金,全市项目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率不低于30%。


7.创新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鼓励银行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发展信用贷款、共有厂房按份抵押融资、小微企业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价值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和动产融资等新型融资,争取小微企业年均首贷率超过15%。


8.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通过科学运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土地使用税等多种手段,探索建立更有效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实现用地盘活和功能回归。健全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机制,推行“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供地方式,重点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区域评估”改革。对企业“标准地”承诺兑现结果开展信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差别化用水、用电、用能、用地依据。


9.打造跨境电商最优服务

推进温州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三大开放平台定位互补、融合发展,发挥集成叠加效应,努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深化口岸通关“提前申报”机制,推动概要申报和完整申报“两步申报”试点,最大限度加快进、出口货物口岸流转速度。加强与口岸单位系统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出口业务应用率100%。


10.开展营商环境指标对标提升行动

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际和国内先进经验做法,以市场主体关切和诉求为导向,建立符合温州实际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聚焦市场主体企业全生命周期最关注的便利化、成本、法治等问题,将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获得感作为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各县(市、区)及功能区开展定期营商环境评价,将各县(市、区)及功能区和市各职能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品牌”

1.推进惠企政策“直通车”迭代升级

针对产业政策“政出多门”和“多、繁、难”问题,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全力推动惠企产业政策落地。按照“一个大产业、一个政策”原则,以高质量发展、可操作性为导向,坚持全市域产业政策动态清理整合,实施产业政策正面清单兑现机制。深化涉企服务资源和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健全奖补兑现统一标准体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企业“金名片”。


2.创新“无还本续贷”模式

深化“无抵押贷款”试点,创新企业动产抵质押融资新模式。推动金融机构优化授信审批流程,提高授信效率,推进“年审制”“分段式”“增信式”等无还本续贷模式创新,降低企业资金周转成本。


3.深化为侨服务“全球通”建设

健全在外温商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全球服务点数量拓展、质量提升、功能升级、服务优化,完善网上远程办事服务,打造全国为侨服务特色品牌。


4.积极推进个人破产制度改革

稳妥有序推进个人债务集中清理试点,指导金融债权人参与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程序,探索试行公职管理人制度,完善清理工作府院联席机制、个人信用修复机制等配套措施,加快推动从个案突破到制度形成,为全国个人破产制度出台积累经验。探索完善市场化破产审批机制,多措并举提升破产案件审理效率。


5.持续推进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

深化民办教育委托管理、PPP模式、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改革,在法人治理、财政扶持、投融资、收费等方面形成差别化、有针对性的民办教育公共政策体系;全面深化社会办医改革,启动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共体建设试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深化“公建民营”管理模式;开展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继续运用社会力量办好百姓健身房、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温州品牌”。


6.制定新时代“两个健康”温州标准

率全国之先制定“两个健康”发展评价体系,明确经济活力、质效提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底线能力等五大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指标,推出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全国标准”,为温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衡量标尺、全国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评价做好样本测试。


7.深化“三清单一承诺”政商交往机制

深化“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引导清单”和反对“挈篮子”承诺,明确政商交往行为规范,构建全新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深化“三服务”和“两万”行动,为企业提供“有求必应,随叫随应”的“店小二式”服务。深化公职人员违规参与民间借贷和违规从事营利活动问题专项整治,严肃查纠干扰和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违纪违法问题。


8.健全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机制

坚持各级党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企业家和重点行业协会商会制度,对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和企业运营产生严重影响的事态,实施重大涉企案件风险报告制度,健全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通过依法和适时适度的介入,防止企业家个人危机或企业危机处置不当引发严重后果。


9.完善尊享礼遇企业家制度

持续扩大“民营企业家节”影响力,深入实施新时代“先行温商”培育工程,开展“两个健康”突出贡献企业和企业家评选表彰。实施“新乡贤·新家园鹿鸣计划”,完善民营企业家容错关爱机制,推动政企圆桌会议、重大涉企案件报告、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等先行制度举措有效实施。完善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平台、深化“企业维权接待日”活动,有效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10.深入实施青蓝接力培养行动

深入实施以“青蓝新学”为主的新生代培养计划,建立新生代企业家挂职锻炼制度,着力优化企业家年龄结构、提升创业创新能力,使青年企业家成为“匠心精神的传承者、民营经济的接力者、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现代企业的领跑者”,实现我市民营企业平稳接班和壮大发展。


来源:温州发布

资料:市委政研室

编辑/版式:周斌杰


大家都在看

➤ 温州启动防台风Ⅱ级响应!台风“黑格比”向浙闽沿海靠近

➤ 登上新华社!温州这条新建成的公路到底有多美?

➤ 温州有一座“洗肺”氧吧,风景美得惊人,竟还藏了25℃的空调!

➤ “八一光荣榜”出炉!来看看有哪些温州籍现役官兵上榜

 全省第一!温州35个项目入选“省重大产业项目”,一定有你关注的……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小布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